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逐梦江河九十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逐梦江河九十年

这里是我国水利科研的肇始者、水利应用基础理论的奠基者,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奋进,支撑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九十春秋的光华,在祖国大地上走出治水兴水的光荣之路,践行着“国家需要就是科研方向”的使命担当,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沿革图

奠定现代水利交通能源科学研究的基石

岁月如歌,韶华倾负。1935年1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央水工试验所在南京成立。

作为我国最早的水利交通能源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管辖各地水文总站,进行我国最早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建立首个土工试验室,建设史上唯一的水利航空测量队,开辟了我国现代水利交通能源科学研究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不断发展壮大并数次更名,承担水利、交通、能源事业中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科研任务日益增加。

1950—1956年间,当时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进行的水文资料整编,开展的包括水库、潮浪、船闸、混凝土材料等一系列试验,成为共和国水利事业起步的科研基石。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随着三峡、南水北调、长江口深水航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推进,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泥沙治理、大坝安全、港口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紧跟党中央要求和水利部部署,勇毅投身科技兴水强国。一方面,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攻关目标,明确服务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方向。一方面,在与时代同步中不断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目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已拥有水文水资源、水工水力学、河流海岸、岩土工程、材料结构、大坝安全与管理等13个研究部门,4个国家级和14个水利交通能源等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6大试验研究基地,定期公开出版8种学术期刊,建有60多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

…………

征程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90年,从筚路蓝缕走向科技高地,爱国担当与科学精神照耀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前行之路。

出版专著680余部,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630余项

铸造护卫江河安澜的砥柱

“我们致力于研究‘大水利’,涵盖与水有关的所有领域。90年来,涉水科研领域的‘国家队’,这是目标、是追求,是定位、是探寻,更是所有科技人员始终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坚持科研工作从未间断,创业、创新永不停息的集中体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戴济群说,90年的发展,就是“国家需要就是科研方向”的写照。

三峡枢纽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

围绕国家战略和水利、交通、能源领域重大需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守护江河安澜为目标,潜心钻研、锐意探索,突破创新、笃行实践,研究解决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保护与治理中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问题,破解了国家水网、交通网、能源基地建设中的一大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1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0项。

——最早系统开展了水文、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防洪抗旱规划等提供重要支撑;

——从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开工建设到三峡工程建成发电,创造了河工模型多项世界纪录,解决了坝区泥沙淤积、高水头船闸水力学、坝身结构稳定等核心问题;

——围绕黄河泥沙问题,首创全沙物理模型,提出河床紊流随机理论,承担了小浪底、万家寨等众多工程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等流域地区水安全保障和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量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围绕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大渡河等流域100余座世界级高坝大库和重大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开展系统攻关,有力支撑我国西南水电基地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为南水北调、北疆高寒区长距离引调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国家重大调水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

——创新提出深厚软土地基、特殊土地基处理等新技术,破解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高速公路深厚软黏土地基,以及西部地区高液限土、膨胀土、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等技术难题;

——承担基本涵盖我国沿海从东北丹东港到西南广西防城港等100余个沿线海岸和港口建设的科研任务,以及我国几乎所有重要河口的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工作,为港口、河口的规划、设计、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持完成了我国内河航运枢纽几乎所有的大中型船闸与升船机水动力学关键技术研究;

…………

思想伟力引领时代发展,时代发展呼唤担当作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及交通强国、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国家水网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承担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平陆运河、雅下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担当。

科技支撑“四种能力”提升。全面发挥自身优势,调研分析防汛减灾、处置水库险情、编制水旱灾害规划、建设水旱灾害防御决策平台、模拟演练防汛抢险等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国家水资源监控、全国用水量核算、再生水利用、地下水监测评价、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等以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牵头国家标准导则编制、支撑河湖长制推行、开展河湖生态复苏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支撑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进行重大问题调研、编制法规标准、指导水库运行管理矩阵、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风险评估与隐患防治等以保障水库水闸安全,建设基础数据库、研发水利通用模型、建设数字孪生流域等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支撑,同时开展水利科技帮扶,深入践行“六条实施路径”,全面提升“四种能力”,为水旱灾害防御、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做好了坚强科技支撑。

世界最大浅水湖泊模型——太湖全湖区模型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十三五”以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42项、课题120余项,承担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0余项。在行业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实现快速提升。

重大技术装备取得新突破。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世界首创、中国原创”水力式升船机建成运行,自主研发了禹龙号深水检测潜水器、“南水·坤宁”堤防巡检车、兆瓦级重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水-风-光多能互补等一大批先进技术装备。研发了NHRI通用模型云平台与大模型、“汇湾”数字孪生超融合一体机、水库大坝安全“四预”业务平台、红旗渠数字孪生灌区、水土保持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等。用数十年磨剑的坚守诠释科学、造福人类,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技术装备已推广应用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主研发“禹龙号”深水检测载人潜水器

当面临国家和人民需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也必然挺身而出。

在各地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时,他们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在过往的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时,在应对严重干旱时,在对边远贫困地区水电扶贫时,都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战斗身影。

献身祖国,砥柱中流。国家重大的水利、交通、能源工程,遍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人的足迹,印证着智慧与丹心。

构筑成就领军人才的高地

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被誉为孕育我国水利科学研究人才的摇篮,90年来,孕育了一大批水利科研的中坚力量。

郑肇经先生,我国近代科学治水和水利科学研究事业的先行者、奠基人,中央水工试验所首任所长;

黄文熙院士,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

严恺院士,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新学科打下了基础;

窦国仁院士,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泥沙运动理论,理论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沈珠江院士,建立了著名的南水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为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理论发展、学术创新作出卓越贡献。

…………

进入新时代,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的殷殷嘱托,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战略科学家,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特殊支持计划人才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构建了“院士领衔、中青年担纲”的人才梯队,建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13支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

作为国家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现有在读研究生600余名,已培养研究生2000余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张建云说:“这里最大的魅力就是文化的传承与人才的接续,这体现在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一个科研院所的使命。我们有幸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有关行业的科技进步,引领了众多领域的研发,培养了分布在各地并持续发挥中坚力量的人才。”

“越是挑战越有科研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原总工胡亚安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是每一个从事水科学研究的“逐梦地”。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开放合作才是创新生态。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积极开拓者和重要实践者,始终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与共同发展。自建院以来,先后与全球80多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互访、交流、科技合作关系,完成100多项涉水领域海外工程科研项目。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解决沿线国家面临的水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积极拓展“治水朋友圈”,在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科技平台、国际联合研究、援外培训、涉外水利科技咨询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绩;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通过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区域培训中心等平台,为13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6000名政府官员与技术专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全院科技开发资源,设立南京瑞迪科技集团,将“五大科技企业”“五大事业板块”打造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工程建设全链条提供更优质、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

90年,见证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每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彰显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凝结为“勤奋、严谨、求是、创新”的科研精神,“科学、规范、诚信、卓越”的质量方针,以及“科学、民主、宽容、关爱”的院所文化,讲述着科研人独有的追求与浪漫,感触着平凡人皆有的温暖与感动,书写着科研院所的不懈追寻与无限荣光。

下一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将按照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七个方面”要求,锚定“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总目标,继续发挥原型观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三支柱”的优势,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新征途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