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施工一线,有时能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安全管理是安质部门的事,与我无关。”这种错误认知危害极大,也极其危险,必须坚决摒弃。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新《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早已划出红线,明确了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三管三必须”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谁主管、谁负责”,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到企业层面,就是一本“安全责任地图”,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处处都有安全岗”。
9月13日,涪陵区安全生产协会委派安全专家到宜涪高铁重庆段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月系列课程培训。
从现实来看,在一些企业的施工一线,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物资机械、工程分包、资源配备、财务管理等系统和领域都有可能出现落实安全责任不力的行为。
诸如:
生产组织系统没有落实穿透式管理,
领导带班和跟班作业落实不到位;
技术管理系统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
检查签证不认真不严谨;
物资设备部门对材料的采购不规范,
进场验收把关不严;
工程分包系统招标流程不规范,
对劳务队伍的专业水平把关不严;
财务系统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归集、列报不够规范和明确,
对安全资金使用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监督不够……
9月17日,郑州南站项目经理侯守飞带队开展设施设备自查自纠活动。
“管安全是安质部门的事”,这一错误认知容易滋生对待安全生产责任的消极心态和被动应对,本质上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与推诿。在平稳时期,它会阻碍企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难以形成安全管理的合力,从而埋下隐患和漏洞;而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演变为相互推诿、扯皮不断,无法正视问题、有效善后。
必须推动一场思想的深刻转变,全面提升认识,彻底抛弃安全管理的“旁观者”心态,树立安全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要加快构建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促进生产、技术、物资设备、安全质量环保“四大管理系统”的联动衔接,建立“大安全”格局,将“安质部门单打独斗”的孤岛式管理,转变为“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流程谁防控、谁的业务谁兜底”的网格化责任格局
在沪渝蓉高铁V标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主通航孔桥钢梁架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布置公路桥面的安全网。
织密一张“责任网”,把安全责任拆到“岗位颗粒度”。企业内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须明确自身在安全管理中“管什么、做什么”,形成清晰的职责界面,从而激发全员抓安全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安全隐患的“吹哨人”。
贯穿一条“责任链”,把安全压力传导到“神经最末梢”。安全管理并不仅是基层人员的任务,也不只是管理层的职责,而应贯穿从项目经理到一线作业人员的每一个层级,通过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的“安全责任清单”,使各级人员清楚自己的安全职责。
高悬一把“戒律尺”,让监管锋芒彰显出“制度之牙”落实制度要铁面无私,根除隐患要铁腕手段。安全监管重在执行落实,必须严格依规,不能掺杂个人情感,杜绝“老好人”思想。要真正践行“四不两直”的检查方式,突出监管的刚性约束力,确保安全制度长出“牙齿”、带上“锋芒”。
涵养一方“文化场”,让安全理念融入“行为潜意识”。安全生产不仅依靠严格的制度约束,也离不开文化的深层引领和滋养。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交流推广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将安全文化理念深度融入“创造 质量 品牌”核心价值观,推动“安全第一”文化深植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并强调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
只有让每一双手都握紧安全闸门
才能筑牢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
建立起“安全帽下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起安全治理的新格局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罗梦露
文字|周 威
图片|资料图片
【相关推荐】
【安全生产大家谈】设备安全管理责重山岳
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
宁象城际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北侧边跨合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