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路13年
绵延的钢轨与我一同
见证着铁路的变迁
它串联起我的记忆
也让我与铁路事业
紧紧相连
01
道尺丈量的光阴
2012年8月,我正式入路。接过师傅手里油渍斑斑的转盘道尺时,西康铁路的钢轨在晨光下延伸至远方。
那时候工务人的工具箱里,道钉锤、螺栓、450型扳手是全部家当。每逢起道捣固时,一把道尺在风里摇晃,大家不时用手指左右调整罗盘和水平位置。师傅总说:“道尺量的是规矩,眼睛看的是良心。”
后来师傅退休了,我继续检修工作。工作内容没变,但配上了高科技工具——全站仪搭配最先进的0级轨检仪取代了道尺,红色激光自动校准,在八百里秦川、黄土高原、汉江堤岸上精检细修;无人机代替职工翻山越岭,航拍照片上危石清晰可见。
我想让师傅看看科技带来的新变化,找机会带他参观绝对精测仪为钢轨“把脉”。随着黄色的小车在钢轨上缓缓移动,轨距、水平、高低轨向……一条条数据实时准确地呈现在专用电脑上。
师傅摸着温热的绝对精测仪,沉默许久,说了一句:“我敲了30年的检查锤,到底没它准!无论什么时候,精检细修的规矩和良心都不能丢。”
02
消失的劳动号子
刚入路那几年,每逢集中修,施工号子就喊出信天游的调:“哎嘿——榆木扁担——铁肩膀哟,枕木排成——青龙阵嘞!”百斤重的枕木压进肩骨,汗珠坠在钢轨砸成八瓣。
清筛作业是最辛苦的——轨枕下的道床板结成块,比混凝土都要坚硬。没有好办法,只有人工用洋镐钎碎,再筛掉沙土,换填新石砟。
数九寒天,溅起的沙尘混着冷风直往嘴里灌。干了30年的线路工老周凭着一双满是老茧的手,带着工友们干得满头大汗。
如今,清筛车的合金链张开“钢牙”,再顽固的板结道床都能被“咬碎”;自动清筛和道砟换填一体化装置让以往几天的工作量,浓缩在一个“天窗”内。
去年陇海铁路集中修时,我又见到老周。他的眼睛在车载监控数据和手中的检查记录本上来回切换。十米外的捣固车像只啄木鸟,镐头精准啄食轨枕间的空隙;千斤重的钢轨和枕木抬起、拨道,只需动动手指即可操作。
科技的进步让集中修现场变了模样,机械设备取代了人拉肩扛,激光仪器替代了肉眼观测,抬枕木、翻钢轨、挖翻浆的劳动号子,渐渐消失在时光深处。
03
钢轨新声伴旧吟
刚入路时,西康铁路每25米就有一个轨缝,轮对撞击声明显。夜晚,我躺在工区床上,“哐当哐当”的响声由远到近。刚开始,我被吵得睡不着。师傅说,日子久了就听惯了,没这声音你倒睡不香了。
后来,西康铁路悄悄变了模样。从木枕到混凝土枕,从二型枕到三型枕……十多年来,线路上轨枕不断升级。而隔壁西康高铁,也装上了整齐如一的无砟道床。
第一次触摸高铁钢轨时,我被它浑实的触感震撼,感受到了蓄势待发的力量——数百公里的无缝线路,轨面上不间断的光带如同一条闪着银光的河流。动车组的轮对在上面疾驰,该是何等流畅!
日复一日在西康铁路上往返的公益性“慢火车”满足着沿线百姓的出行需求,即将在西康高铁无砟轨道上飞驰的复兴号则承载着旅客对出行更快、更舒适的美好心愿。
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某一天晨雾中传来复兴号呼啸而来的风笛声,与“慢火车”铿锵车轮声交织在一起——那是我心中最动听的和声。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陕西记者站(西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申琦 严文军 肖怡璇 柯航
图片:张霖 乔小虎 李奕琨
编辑:谢琦
实习编辑:吴锦钰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