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5个
世界粮食日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帮扶的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尤杖子村里
小米、玉米等农作物大丰收
上午收割的谷物
下午就会被收购
送进村子里的杂粮加工厂
制成各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尤杖子村的致富路与铁路紧紧相连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
铁路的精准帮扶
是村民们越走越稳的
幸福与底气
“金谷子”变成真金白银
机器轰鸣,金涛翻滚
尤杖子村的杂粮加工厂里
一粒粒金黄色的小米
正在过筛
尤杖子村坐落在大凌河畔,其特有的沙质土壤孕育出的谷子颗粒饱满、米香软糯。然而,过去受困于“散、小、弱”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这份大自然的馈赠“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收成难以换来好收入。
2024年,尤杖子村在沈阳局集团公司的帮助下建起现代化杂粮加工厂。现代化的设备不仅提高了杂粮的加工效率,还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这个加工厂,尤杖子村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远销外地。
今年7月,企业一次性收购谷子12吨。从原粮到产品,整个加工流程仅在3天内全部完成,真正让村民手中的“金谷子”,变成了兜里的真金白银
“加工厂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驻村队队员刘志刚看着村民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尤杖子村给出的“帮扶答案”
辽西丘陵深处,大凌河畔,尤杖子村依偎在群山之间。金秋访村,巨变已悄然发生。昔日“出行靠步行、买卖靠赶集”,今朝柏油路蜿蜒到户,光伏板点亮山坡,蔬菜大棚生机盎然,火车头广场笑语飞扬。
11年前的尤杖子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沈阳局集团公司与村子结成帮扶对子,精准把脉“痛点”,与地方政府共商对策。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沈阳局集团公司从群众最迫切的路桥问题入手,仅用5个月,便建成5.7公里贯穿全村的柏油路一座27.6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每当清晨与傍晚,尤杖子村的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便充满生机。完善的健身、篮球和电教设施,吸引了全村的村民。
在日照充沛的尤杖子村山坡上,数片蓝色光伏板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沈阳局集团公司帮扶建设了32栋冷棚,村民通过种植辣椒、苦瓜等农作物,在三年内创收180万元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局集团公司还援建了以牲畜粪便和生活垃圾为原料的粪污处理厂,生产有机肥,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外,村里的文娱活动也日渐丰富。在尤杖子村中心小学,孩子们在崭新的沥青操场上嬉戏奔跑。
庆丰收,谷满仓
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正随着列车铺展开来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辽宁记者站(沈阳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视频:连政 古磊 郭晓晨 尹晨曦 刘呈茏 韩阜燊 王鹤铮 佟莹莹 康宇
编辑:李雪琪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