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沙钢成立50周年。50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对于沙钢而言,这是一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对于中国钢铁行业而言,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在筚路蓝缕中前行的时代缩影。“东方风来满眼春”,我们呈现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发展史,还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图景与方向,以及中国钢铁企业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
从1975年自筹资金45万元、长江滩涂上轧棉厂的一个“轧钢车间”,成长为连续15年跻身世界500强的现代化钢铁巨头,这50年历史完美诠释了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沙钢)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长河里中流击水的勇敢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上的弄潮儿,更是中国钢铁人“钢铁报国”初心的成功实践者。
日前,在沙钢集团迎来50周年华诞的关键时点,《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了沙钢掌舵人——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这位在沙钢文化中浸润成长、带领企业穿越新时代风浪的“创二代”,以其沉稳的语调、清晰的思路和宏阔的视野,讲述了沙钢的过去、现在,描绘了沙钢的未来。
图为沈彬(周松华 摄)
从开放的东风中走来
《中国冶金报》记者:沙钢成立50年来,历经了改革开放、全球化竞争、行业多轮深度调整等考验,但是总能穿越周期的迷雾,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并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经验是什么?
沈彬:沙钢从1975年到2025年这50年的发展,经验其实有很多,我认为核心经验有4条。
一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沙钢自1975年成立,与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期。当然,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亦或是多轮行业调整,以及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沙钢最重要的一条发展经验就是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二是企业发展保持跟国家战略同频同向。沙钢在每一次发展的关键时期,包括但不限于1975年建厂之初的布局,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的短流程螺纹钢生产线,还有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引进德国凤凰钢厂全套设备,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沙钢拥有比较稳定的领导团队。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不管是坚持党的领导,还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同向,最终要靠人去落实,并持之以恒地落实。当然,这里面有传承也有新老交替,需要将年轻血液及时充实到领导团队中去。
四是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钢铁行业变化太快。三四十年间,从行业内来看,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不断更新迭代;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政策持续变化……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因此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对于沙钢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
图为沙钢15万吨级中水处理厂
《中国冶金报》记者:您从2016年当董事长至今,差不多10年时间。2015年钢铁行业是低谷,然后2018年、2019年钢铁行业进入一个高峰期,最近这两年,钢铁行业又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起伏,于您而言,有什么感受或者心态的变化?
沈彬:2005年我加入沙钢,至今有20年时间。如果说从没拿工资开始,那时间就更长了。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2016年。忙忙碌碌一年发现当中有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亏损。第一次有了“干钢铁竟还能不赚钱”的概念,这对当时的我心理冲击较大。
成大事者必经磨炼。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经历过调整、抵抗过大的经济周期风浪,才能成为一个成功、长寿的企业。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心态更平稳、考虑问题更全面。
自沙钢成立以来,历经多轮调整,就像炼钢一样,每“精炼”一次,“体质”就能更好、管理就会更完善。如今,沙钢发展了50年,经过父辈的积累,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那么,能否成为百年沙钢?答案是能。具体要做到:一是向同行学习,学习同行的长处。二是分析短板,始终处于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三是少犯错。沙钢已经走过了无中生有的发展时期,当前已不再追求速度,而要少犯错,尽可能每个决策做准了、投资投对了、工作做标准了。无论是集团层面,还是分/子公司,亦或是一线员工,沙钢都这样要求。
图为2022年沙钢东区置换高炉点火出铁。
《中国冶金报》记者:沙钢在50年历史中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尤其这句话——“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令人印象深刻,能否解读一下?另外,沙钢下一个50年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沙钢文化?
沈彬:沙钢成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句话是在2000年总结沙钢历史、提出要再造一个新沙钢时提炼出来的。2000年,沙钢正好在推进年产钢650万吨的项目,要在当时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年产1000万吨钢,也是当时国内十大钢的能力。
当时为什么提这个话?就是因为沙钢是从无到有干起来的。如果不敢想、不敢做,就不会有沙钢的诞生和快速健康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沙钢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缺少人才的困难。上世纪80年代,沙钢根本没有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分配工作。沙钢想用大学毕业生,就跟钢铁类院校谈,一个指标3万元,那时候一个人的月工资才五六十元。沙钢现在的不少公司领导都是那个时候“买”进来的。
这句话虽然是25年前总结提炼的,但是到现在依然管用。
比如,在沙钢所有板块中,钢铁板块是利润回报率最差的;对于国家来说,在众多行业中,钢铁行业利润率也是比较差的。这个行业还值得干吗?答案是值得。
因为我们已经干了50年,有50年的积累;因为我们相信这个行业是一个基础性、原材料性的行业,未来50年国家发展依然需要,只不过是一个怎样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需要这种精神食粮,越是要把钢铁干好。这是我们的决心、信念。
这句话未来依然管用,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企业文化,要传承下去。
总之,沙钢能够发展到现在,这50年如履薄冰,当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是,每一次我都跟领导班子里的其他成员讲:心态要好,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挑战都是能够克服的。
在市场的风浪中成长
《中国冶金报》记者:50年历史中,中国钢铁行业的变化巨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批乡镇小钢企、民营钢企烟消云散,甚至有曾经知名的钢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沙钢在市场的风浪中一直保持健康发展、快速成长的状态,成为行业翘楚。沙钢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沈彬:区域优势、市场优势、管理机制优势等都是沙钢的一些特别优势,要继续巩固;同时,沙钢还要继续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人才优势、队伍优势。我认为,这是未来沙钢能否继续处于第一方阵、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装备优势,企业有资金都能投,谈不上优势;区域优势,位于长三角的钢企也不少,即使是北方地区的钢企到南方来也很方便,物流成本很低。
那么,真正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是拥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培养、打造、使用沙钢的优秀人才队伍,是沙钢未来发展得更好的核心、关键。
例如,实现智慧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就需要大量人才;又如直面同行竞争、直面客户,要靠人才;让客户满意,让产线发挥效能、效益,还是靠人起决定性作用。
沙钢近几年上的超薄带产线项目,生产指标、申请专利等方面远优于国外知名钢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从总经理到一线员工的智慧。他们的平均年龄才27岁、28岁,大部分都是相关专业毕业三五年的大学生、研究生。
未来,沙钢要把人才优势作为沙钢的新优势进行打造,把人才优势的塑造作为一项战略工程。
图为沙钢超薄带生产线
《中国冶金报》记者:沙钢有很好的创新氛围,其中有一条就是允许失败。在鼓励人才创新方面,沙钢有哪些举措?
沈彬:人才的使用其实就是要发挥人才的创造力,这就要打造创新的氛围。
沙钢在鼓励创新方面的做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上上下下都成为创新的主体。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员工,都要成为创新的主体。
过去,沙钢强调执行、讲究效率,创造了“沙钢速度”,这是沙钢的优势,要继续坚持。现在,人才积累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前沙钢只有一个基地,现在共有5个钢铁生产基地;以前车间里不少人是土地工(因为土地征用而进厂的农民),照着指令干就行,现在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发挥团队优势。比如超薄带项目的高效运行,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团队。
对于沙钢来说,凡是能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事情都可以干,要建立容错机制,宽容失败。
可以说,未来在行业中比的就是人才,这是重点当中的重点、关键当中的关键。
图为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研究人员操作分析检测设备
《中国冶金报》记者: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沙钢将如何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沈彬:习近平总书记有两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沙钢是钢铁行业中的一分子,也是民营钢铁企业的一分子。沙钢发展当中碰到的困难和挑战,也都是同行都要遇到的。那么,产品的提档升级、“双碳”的挑战,以及势头汹涌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如何落地到钢铁场景里面?
我的理解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沙钢钢铁板块有5个基地,5个基地既分工又协同。其实,沙钢产品的调整升级一直在做。沙钢本部原来做钢窗料,做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而现在一吨钢窗料都没有了。原因是该产品生命周期已经过了,有更好的产品、材料替代了钢窗料。再如螺纹钢,也在减量中。最高峰的时候,一年螺纹钢产量为600万吨,今年估计也就60万吨,大约是高峰时期的1/10。
沙钢正在转向生产更适合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电工钢、海洋工程用钢等,这些调整也都跟国家战略同频同向。国家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螺纹钢未来还有需要,但肯定不是主流品种。沙钢不能等到末期再退,而是要早退、主动退,这样比被动地退更处于有利位置。
因此,高端化是随着国家战略、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以本部为例,现在调整的方向是围绕建设的相关通用性材料,比例会降低;而围绕一些高端装备制造的产品,比如海洋经济用钢,比例会增加。
产业创新跟科技创新相融合就是建圈强链。建圈强链,不是关上门来开发产品,而是要跟下游的客户进行深度合作。这种深度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合作,而是研发、资本、市场联合开拓的合作,做到上下游进一步打通,相关的行业进一步联合。
因此,不管是围绕高端化,还是智能化、绿色化,其实都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两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来具体落地。
《中国冶金报》记者:您在2015年—2016年刚进入沙钢时恰逢行业周期低谷,现在行业又处于深度调整状态。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对于现在的形势,您有没有一些新的感受,或者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沈彬:钢铁行业发展到现在,应该是要思考在存量、减量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
沙钢自1975年成立以来,整个行业总体上一直是往上走的,一直是处于做大增量的阶段。但是,发展到现在,尤其是这两年已经进入减量调整期。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需求缩减,如房地产、基建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相关产业也在调整,总的用钢需求减少。因此,再走这种增量模式是走不下去的。那么,就要在做减法的过程中实现更好发展、更高质量发展,就要向内寻找新的竞争力。沙钢的做法是择优生产,按照利润高低进行生产排序,以后这将是常态化。沙钢如此,行业里其他企业亦是如此,只不过是主动减还是被动减的区别。
以上说的是国内市场。但是,在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还可以考虑“加法”的发展方式,比如在“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是一个趋势,想要实现“加法”、增量发展,就要“走出去”。国内是“减法”,国外是“加法”,企业要么只专注于做“加法”,要么只专注于做“减法”,要么“加法”“减法”一起做。
未来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沙钢计划是“加法”“减法”一起做。在国内的5个基地,可能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做“减法”的方式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海外,要做“加法”。
其实,沙钢一直在海外有布局、投资,围绕上游一些矿山资源进行投资,依靠产品出口在海外拥有一大批忠实、优秀的客户,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贸易网络。这是沙钢“走出去”的基础。比如,东南亚市场占沙钢出口的1/3。
从维护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的角度来说,沙钢也必须“走出去”。此外,东南亚要实现工业化,一些钢厂也需要被逐步建设起来。
作为沙钢来讲,“走出去”这一步是必须跨出去的。
图为沙钢铁前管控中心
“六维沙钢”向未来
《中国冶金报》记者:在新征程中,沙钢提出“六维沙钢”愿景,请您阐述一下提出的背景和深刻内涵,及其在沙钢未来发展中的意义。
沈彬:“六维沙钢”指的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沙钢主要从创新沙钢、高效沙钢、品质沙钢、智慧沙钢、绿色沙钢和责任沙钢这6个方面开展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实现均衡发展,没有明显短板。我认为,通过均衡发展,沙钢能够继续处于行业第一方阵。
《中国冶金报》记者:“六维沙钢”如何落地?
沈彬:在行业减量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到2050年,产能要降至7.5亿吨~8亿吨,意味着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减掉3亿吨左右。到那时候,沙钢要还在这其中,且份额不能少。
实现这一目标是有现实基础的。一是主观上努力,二是客观上沙钢位于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沙钢75%~80%的产品在该地区消化,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变化,这种集聚效应反而会越来越明显。原因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对需求的响应速度非常快。比如,现在一些海外订单,只要设计图过来,当月给订单,当月就能交货。
因此,只要这6个方面做得都比别人好一点,因为乘数效应的原因,沙钢就会好很多。
图为沙钢园区
记者丨刘加军 王志 康瑞鑫
供图丨沙钢
来源丨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