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康红普院士解读《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驱动 应势而行 加快推进煤炭装备高质量发展

康红普院士解读《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驱动 应势而行 加快推进煤炭装备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应势而行

加快推进煤炭装备高质量发展

能源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载体。煤炭装备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其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日,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立足“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任务,系统部署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为煤炭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把握战略定位,擘画煤炭装备发展的时代使命

2024年,我国原煤产量达47.8亿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3.9%,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高达53.2%。在极端天气频发、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挑战下,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替代。煤炭装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能源供应链的韧性,是应对能源安全风险的物质基础。

煤炭装备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引擎。“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钻锚一体化快速掘进装备、特厚煤层10米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300吨级国产矿用卡车、大切割力紧凑型轮斗挖掘机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推动我国煤炭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跻身国际前列。

当前,煤炭装备发展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挑战。我国煤炭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智能化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随着超千米深井、极薄及特厚煤层等复杂开采条件占比持续提高,以及露天煤矿产量占比不断上升,装备的可靠性与工况适应性亟待进一步提升。《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煤炭装备发展正式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新阶段。

同时,煤炭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突出瓶颈。高端材料、高精度传感器、特种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仍比较高;极端工况装备可靠性不足的问题仍待解决,亟需通过自主创新补齐短板、锻造优势。《指导意见》将煤炭装备列为能源勘探开发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为突破技术瓶颈、夯实产业基础提供了新动能。

二、锚定能源安全与转型双轮驱动,明确煤炭高质量发展路径

《指导意见》紧扣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两大战略任务,以构建自主可控的能源关键装备供应链和产业链为目标,明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系统谋划了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涵盖能源勘探开发、能量转换、存储输送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转型升级质效水平、推动规模化应用、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绿色高端发展。

对煤炭装备领域,《指导意见》围绕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开发目标,既从战略层面明确了煤炭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又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统规划了从基础技术关键装备成套装备工程应用”的全链条攻关任务,为煤炭装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底层技术自主化:焦深部开采与绿色运输需求,重点攻克高硬度岩体截割材料、高功率密度防爆传动系统等基础部件,多群组装备自适应协同控制算法,粗颗粒中高浓度煤浆管道固液两相输送技术等,以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核心算法等底层技术自主可控。

关键装备高端化:面向复杂地质条件极端环境,加速研制深井井筒机械破岩、硬岩高效掘进、超千米深井智能开采、薄煤层智能开采、超大型轮斗挖掘等智能采掘装备,大倾角长距离连续输送、露天矿无人驾驶卡车等高效运输装备,以及超长运距、超大运量管道等绿色输煤装备,持续加强核心装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提升煤炭装备的高端化供给能力与复杂工况适应能力。

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重点突破系统集成与工程转化瓶颈,集中攻关年产千万吨级工作面、千米深井、薄煤层等井工开采及特大型露天矿开采成套装备,着力解决多装备智能协同控制技术难题。同步推进超长距离、超大运量管道输煤系统建设,加速实施千万吨级输煤管网示范工程。通过强化装备系统集成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推广,全面提升煤炭产业绿色高效生产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强化创新生态,构建多维支撑体系

《指导意见》以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为核心,系统部署系列重点举措,通过全链条机制支撑保障目标落地。

企业创新主体更突出。推行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机制,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拓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范围,支持其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全面落实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政策,增强企业创新动能。

产业协同生态更开放。建设国家级煤炭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组建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推动中试资源开放共享;培育专业化首台(套)装备检测认证机构,降低创新产品应用风险。

标准质量体系更前瞻。制定煤炭智能开采装备、绿色运输等重点领域相关标准;推行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全流程融合路径;强化装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范低价恶性竞争。

政策保障更有力度。建立首台(套)装备采购绿色通道保险补偿双重保障机制;统筹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煤矿智能化改造升级;鼓励制造企业创新装备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指导意见》以技术攻关、产业协同、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系统布局,着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市场全链条堵点,通过体系化推进加速煤炭行业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方向转型,切实夯实国家能源安全根基。在此基础上,各地立足本地能源装备产业基础与特色优势,同步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强化目标导向与任务落地机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高效落实见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委主任康红普)

来源丨国家能源局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期刊简介

《智能矿山》(月刊,CN 10-1709/TN,ISSN 2096-9139)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聚焦矿山智能化领域产学研用新进展的综合性技术刊物。

主编:王国法院士

刊载栏目:企业/团队/人物专访、政策解读、视角·观点、智能示范矿井、对话、革新·改造、学术园地、专题报道等。

投稿网址:www.chinamai.org.cn(期刊中心-作者投稿)

👉 征稿函详见链接: 征稿┃《智能矿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欢迎投稿

期刊成果:创刊5年来,策划出版了“中国煤科煤矿智能化成果”“陕煤集团智能化建设成果”“聚焦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等特刊/专题30多期。主办“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发布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成果发布会”“《智能矿山》理事、特约编辑年会暨智能化建设论坛”“智能矿山零距离”“矿山智能化建设运维与技术创新高新研修班”等活动20余次。组建了理事会、特约编辑团队、卓越人物等千余人产学研用高端协同办刊团队,打造了“刊-网-号-群-库”全覆盖的1+N全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发布矿山智能化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经验。

👉 具体详见链接:《智能矿山》创刊4周年回顾

联系人:李编辑 010-87986441

邮发代号:82-476

👉 期刊订阅详见链接:欢迎订阅┃《智能矿山》杂志2025年订阅开始了!

往期荐读

往期特刊

中国煤科特刊

陕煤集团特刊

神东专栏

重大进展特刊

露天矿特刊

理事单位特刊

红柳林煤矿特刊

创新技术特刊

创刊号

版权声明

本刊对已出版文章持有电子版、网络版及进行网络技术交流和与各网络数据库合作的权利,稿酬一次性付清,版权归本刊与作者共同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