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新疆,棉海翻波、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奋进的活力。
9月25日,新疆人民会堂灯光璀璨,气氛隆重热烈。乌鲁木齐市大街小巷红旗招展、花团锦簇。新疆各族人民以最真挚的热情,共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此时,复兴号动车组正风驰电掣穿越天山南北,万吨大列刺破亘古荒漠的千年沉寂,嘹亮的风笛响彻戈壁绿洲——这是钢铁动脉为大美新疆送上的最美祝福,更是新疆70年沧桑巨变的生动缩影。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赋予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为这片广袤大地擘画了建设美丽新疆的宏伟蓝图。
铁路,正是这幅蓝图中跃动的钢铁动脉,见证了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零公里到近万公里,路网持续织密;年旅客发送量从最初的70万人次到突破5000万人次,“说走就走”成为常态;货物单日装车量从十几年前的3000车,攀升至如今的12000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喀纳斯的湖光山色到喀什古城的异域风情,从安西风库的安北分界口到艾比湖畔的阿拉山口国境站换装库,钢铁丝路如五线谱般铺展在祖国西北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驰电掣的列车便是最动人的音符,奏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奋进乐章。
七十载砥砺前行,七十载春华秋实。铁路始终与新疆同频共振,以钢铁之躯托举发展梦想,谱写了建设美丽新疆的辉煌篇章。
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铁路建设成就斐然
20世纪50年代,新疆和田的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穿越沙漠、翻越天山,前往北京看望毛主席——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折射出新疆各族人民对“走出去”的热切期盼。如今,喀和铁路、和若铁路相继开通,库尔班大叔的孙子捧着爷爷的照片,乘火车轻松走出了茫茫大漠。两代人的出行记忆,见证了新疆铁路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作为占全国陆地面积约1/6的边疆地区,新疆曾长期受制于交通瓶颈,“便捷走出新疆”在70年前近乎奢望。
1952年9月28日,毛泽东挥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这一题词,为新疆铁路建设吹响了冲锋号。1958年,铁路铺轨进疆;1962年12月,兰新铁路通车。从此,新疆与祖国腹地通过钢轨紧密相连,不再遥远。
1959年,新疆第一趟旅客列车缓缓启动;1969年9月,乌鲁木齐至北京的旅客列车正式开行,新疆各族人民“坐着火车去首都”的梦想终成现实。如今,乌鲁木齐至北京间已开行2趟图定直达快速旅客列车,速度更是今非昔比——从过去四天三夜的绿皮火车,升级为“次日达”的便捷出行,时空距离被不断压缩。
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定位,谋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铁路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填补西部铁路“留白”,充分发挥铁路建设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铁路规划建设,持续加大联网补网强链力度,让钢铁动脉在天山南北不断延伸。
——1990年,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通车。这条铁路串联起欧亚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铁路通道贯通,新疆成为连接东西的重要节点;
——2009年,精伊霍铁路开通运营。作为新疆首条电气化铁路,它为新疆铁路发展掀开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篇章;
——2014年,兰新高铁开通运营,新疆迈入高铁时代;同年底,南疆铁路吐库二线开通运营,这条连接南疆铁路与兰新铁路的通道,改变了南疆地区的交通格局;
——2020年,格库铁路全线通车。作为进出新疆的第三条铁路大通道,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西北地区的铁路网,让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愈发紧密;
——2022年,和若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全长2712公里的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正式闭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了环绕四周的“钢铁环线”;
…………
随着一大批支撑资源开发、助力兴边富民的铁路项目相继投用,新疆铁路网实现了从“一条直肠贯到底,一个分叉到南疆”的粗放格局,到“一轴、三出疆、两环、两对外”立体网络的历史性进步。如今,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火车通达新疆所有地州市,覆盖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钢铁动脉串联起了天山南北的每一片热土。
哪里有火车经过,哪里就有经济发展;哪里有钢轨铺设,哪里就有绿色出现。
新疆铁路的发展始终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多年来,新疆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管内戈壁、沙漠、绿洲交织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既有铁路绿化工作,持续强化沿线林木管护与沙害治理,让铁路线成为穿越荒漠的“绿色长廊”,为新疆生态建设贡献铁路力量。
截至目前,新疆铁路运营里程达9557公里,路网愈发完善,成为进出疆物资运输、人员往来的核心通道。普速列车、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大漠戈壁。曾经“穿越沙漠风尘仆仆”的旅途,如今已变成“说走就走的从容”。
2019年8月8日,首列复兴号动车组从乌鲁木齐站驶出,向着南疆库尔勒疾驰而去。如今,每天有24对复兴号列车穿越戈壁荒漠,开行范围覆盖新疆大部分区域。“乌鲁木齐至库尔勒开行了复兴号,座位宽敞、车厢舒适,出行体验越来越好了!”在库尔勒工作的市民王军道出了万千新疆旅客的心声。
驼铃远去,风笛长鸣。钢铁巨龙穿越天山南北,曾经的古丝路黄金通道,正以“一带一路”核心枢纽的雄姿,向世界展开一幅横亘古今的壮美画卷。
从客货并重到品牌提质,优质服务暖民心
俯瞰新疆大地,“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造就了独特的地貌。钢铁新丝路穿越北部的阿勒泰山、横跨中间的天山、攀缘至南部的昆仑山,在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外围勾勒出闭环环线,将散落在新疆大地的颗颗明珠串联成串。
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客货运服务品质,让各族群众在每一次出行、每一单货物运输中,都能感受到舒心、周到、温馨的服务。
进入新时代,新疆铁路部门聚焦旅客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结合新疆四季分明的季节特点、壮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醇厚的文化民俗,全新打造“天山雪莲”客货服务品牌——以“傲霜斗雪、美丽润心、服务为本、匠心兼程”为内涵,让“雪莲”温暖绽放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针对新疆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持续增长的实际,他们主动破解发展难题,以“精准、精细、精心”为导向,推出“精准开车、精细售票、筑牢基础、精心服务”等客运新举措,为进出疆旅客铺就畅通之路;打造“新东方快车”“天山号”“环塔游”等特色旅游列车,推动新疆旅游从“旺季火爆”向“四季恒温”转变;构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天山南北的铁路快捷交通圈,开行乌鲁木齐至南北疆8个方向的“一站直达”客车,大幅压缩区域时空距离,让“跨地州旅行”如同“同城通勤”。
“以前觉得边境口岸很远,这次从伊宁坐火车到霍尔果斯1个多小时就到了。”在“千年驿站”霍尔果斯口岸,上海游客李女士拎着刚从免税店购买的进口零食,脸上满是惊喜。
如今,新疆大地上每天有数百趟客车驰骋,旅客出行愈发便捷:2024年,新疆铁路旅客发送量达5080万人次,较2012年的2162万人次实现翻倍增长,占新疆全社会交通总量的比重也从3.9%提升至18%。截至2025年8月,新疆铁路今年发送旅客已突破3800.7万人次,同比增长7.8%。
钢铁动脉延伸至何处,“天山雪莲”的服务承诺便在何处生长。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铁路企业的目标,紧扣新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需求,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坚持“重联合、强营销,重配套、提效率”,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铁路物流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在货运服务领域,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深化“天山雪莲”品牌内涵,紧盯粮食、棉花等新疆特色重点物资运输,通过签订物流总包协议、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跨行业企业联盟,常态化开行万吨大列,推进“一单制”运输模式,实现货运班列线上“一站式”订舱。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开行全国首趟“粤新快线”“铁路+航空”跨境班列,常态化运行特色班列,持续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铁路是当之无愧的“先行官”。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全力做好疆煤外运工作,每天都有万吨大列满载“乌金”从天山南北的煤矿出发,驶向全国各地,为各地企业送去充足的生产动力与原材料。
南疆铁路、格库铁路、和若铁路相连形成闭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线铁路,不断释放进出新疆第三条铁路大通道运力,运输品类从最初的油品、钢材拓展到了现在的焦炭、纺织品、农产品、化工用品等,辐射范围由青海、西藏地区延伸至内地各省区市,助推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我们的产品销往疆内外,以前总担心物流成本高、运输周期长,现在‘天山雪莲’货运服务帮我们破解了所有难题。”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物流分公司业务经理惠江涛坦言,铁路硬件设施的升级、服务流程的优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更助力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市场。
不断刷新的货运纪录,印证着新疆铁路货运的发展“加速度”:2018年,新疆铁路货运发送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24年,货运发送量达2.37亿吨,同比增长10.7%,增幅位居全路前列;2024年,疆煤外运首次突破9000万吨大关,达9061万吨,同比增长50.2%。与1958年新疆铁路234万吨的货运发送量相比,2024年的货运量增长了2.3466亿吨——这一串串数字,正是天山南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单一通道到繁忙口岸,续写丝路崭新篇章
秋分时节,小雨纷飞。9月23日,在阿拉山口国境站的站场上,一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同一时间,在霍尔果斯国境站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调度人员正盯着屏幕追踪另一趟班列动态。
如今,两大铁路口岸每天都有几十趟中欧班列穿梭往来——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现代铁路的风笛声奏响了新的丝路乐章,架起了中国与亚欧各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贸易桥梁。
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两大国境站,是中欧班列西通道的关键节点,全国超半数进出境中欧班列经此通行,新疆铁路已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新疆的区位优势在铁路网络的支撑下愈发凸显。
近年来,依托“一轴、三出疆、两环、两对外”的路网优势,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聚焦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围绕新疆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的目标,通过持续挖潜提效,让“钢铁驼队”不断加速——
扩能升级,通道更顺畅!
“以前每到运输高峰,列车排队等待换装是常有的事,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阿拉山口国境站站长曹文军指着地图上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的线路介绍。随着这段线路增建二线工程的开通,口岸运输压力大幅缓解,新增的运能为中欧班列通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扩能升级的成效凸显:阿拉山口国境站通行中欧班列7684列,同比增长15.8%;霍尔果斯国境站更是达到8730列,同比增长12.5%,两个口岸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自中欧班列开行至今年8月,新疆铁路双口岸累计通行班列达9.7万列。
运能提升的同时,货源也愈发丰富。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国内外企业,将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物引入班列运输,让“钢铁驼队”运送的“中国造”更加多元。
多方协作,效率提上来!
“中欧班列从列车进站、停靠股道,到装卸货物、车辆检修,全流程都提前规划好时间节点。”阿拉山口国境站运转车间主任闫华鹏指着屏幕上的调度指令解释。以前,列车进站后可能要等1至2小时才开始作业;如今,通过优先保障机制,班列停靠后15分钟内即可启动装卸作业,仅此一项就将站内停留时间压缩近40%。
在跨境运输中,新疆铁路部门与哈萨克斯坦铁路部门的协作更是细化到每一个作业环节。特别是在货物换装这一关键环节,他们采用平行作业模式,实现查验与换装无缝衔接,大幅提升换装效率。此外,“联合办公”、7×24小时通关服务、“数字口岸”系统、“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模式等举措的落地实施,让铁路、海关、边检、企业的协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货物少等待”。
此外,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还通过加密开行新疆始发班列、组织开行多式联运全程时刻表班列、打造中欧中亚精品班列等举措,持续强化亚欧黄金通道功能。2024年,新疆铁路双口岸通行中欧班列达1.64万列,同比增长14%;截至2025年8月,双口岸今年已通行中欧班列11722列,为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扩能改造到智慧升级,从双边协作到产业集聚,新疆铁路双口岸不断书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篇章。如今,“钢铁驼队”跨越山河跑得更快、更远,更多互利共赢的故事正在丝路上不断上演。
天山展翼通南北,大道致远铸辉煌!
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铁路将紧扣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同心协力、驰而不息,以钢铁臂膀擎起发展重任,持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特别报道组、新疆记者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文字:嵇红 关拥军 胡志刚图片:刘之光 关拥军 摆风亮 段文凯
编辑:谢琦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