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观点共享 | 央国企“压舱石”与民企“出清”下的地产表现分化——基于A+H股127家上市房企财报数据分析

观点共享 | 央国企“压舱石”与民企“出清”下的地产表现分化——基于A+H股127家上市房企财报数据分析

摄影:陈宇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市场持续出清、企业信用重构、发展模式面临根本性转变。通过研究127家上市房企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央国企房企与民营房企销售回款、偿债表现分化,民营房企面临更大的压力。这背后反映出房企战略定位与经营策略分化,央国企房企“筑底扩优”,民营房企“收缩求生”。

销售表现分化:民企收入下滑幅度更大,库存结构缺陷与信心不足挤压盈利空间

2021-2024年,房地产行业销售整体收缩,但央国企与民企的表现差异显著,呈现“央国企抗跌、民企失速”格局。样本房企“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数据显示,行业整体呈逐年下滑趋势,销售回款从2021年的56852亿元降至2024年25599亿元,三年复合增速-23.4%,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化悬殊。央企2024年销售回款10743亿元,较2021年仅下降17.5%,三年复合增速-6.2%;国企2024年销售回款4098亿元,较2021年下降20.5%,复合增速-8.8%。相比之下,民企2024年销售回款4909亿元,已萎缩至不足2021年的五分之一,复合增速-42.0%。

图 1:样本房企销售回款表现(单位:亿元)

据来源:克而瑞中国房地产住宅信息服务平台(CRIC),五矿经研院

表 1:不同所有制房企销售回款情况对比(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克而瑞中国房地产住宅信息服务平台(CRIC),五矿经研院

销售回款分化的主因在于库存结构与信心的差异。一方面,目前重点城市优质地块“新规产品”(低容积率、满足改善型需求的住宅)去化表现仍较为良好,部分去化率仍可达60%以上,甚至不乏抓住政策时机实现90%以上去化率的新楼盘。央国企房企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拿地平均建筑面积大、平均金额高,常见于一二线城市。相较之下,民营企业重点展业区域大多位于三线城市及以下,受一二线城市持续“虹吸”购房适龄人口影响,库存去化困难,加之土地溢价率较低,易陷入“销售下滑—资金恶化—供给短缺”的负向循环。另一方面,购房者出于对项目交付安全性的考量,更倾向于选择央国企开发的项目。这一偏好直接体现为销售表现的显著分化。受销售回款稳定的支撑,央国企得以保持适度的土地获取节奏,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分化。

销售回款的差异直接导致央国企房企与民营房企成本收入比的差异,民企毛利率近乎枯竭,盈利承压远超央国企。2020年到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民企成本收入比已逼近“成本线”,销售难以形成足额盈利。2020年,民企成本收入比为73.6%,到2024年已攀升至92.0%,毛利率被压缩至8%。若扣除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多数企业实际净利率已为负值。相比之下,央企凭借更优的成本管控能力和运营效率,近三年的成本收入比始终稳定在85%以内,毛利率维持在15%以上,显著优于民企,有相对更大的经营韧性与战略调整空间。

图 2:央企房企收入成本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图 3:民企房企收入成本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偿债表现分化:民企杠杆率高企且短期偿债能力恶化,央国企稳健性突出

行业下行期,偿债能力是房企生存的核心。2021年以来,整体上央国企房企与民企房企的偿债能力分化逐渐加剧,民营企业目前大多已陷入无力偿还短期债务、再融资困难,只能靠债务重组手段延续生存的境地。

表 2:2020-2025H1房企偿债能力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备注:(1)净负债率=(总负债-永续债)/总资产;(2)调整后的非受限现金短债比=(货币现金-受限制现金)/短期有息负债,该指标能够更好反映房企短期偿债能力;(3)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总负债-预收款)/(总资产-预收款),预收款对应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与合同负债科目之和;(4)房企的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70%;净负债率≤100%;现金短债比≥1。

——短期偿债能力:民企现金储备不足,短债压力击穿警戒线

1.现金增速持续跑输有息负债增速

2020年到2025年上半年,民企现金同比增速持续为负,2025年上半年为-21.1%;有息负债同样有所收缩,但收缩速度不及现金,现金债务覆盖能力系统减弱。央企现金与有息负债增速之间同样存在缺口,但明显较小,2024年末现金增速甚至高于有息负债,覆盖压力可控。

图 4:央企房企持有现金与有息负债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图 5:民企持有现金与有息负债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2.调整后非受限现金短债比远低于安全线

从时点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行业整体调整后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0.34,主要受民企与混合所有制企业拖累:民企仅0.07,远低于“≥1”的监管要求;相比之下,央企和国企分别为1.67和1.08,现金储备完全覆盖短期债务。

图 6:调整后非受限现金短债比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从时序变动来看,2020年,民企调整后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11,此后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0.07,反映出其短期偿债能力严重恶化。在再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民企普遍通过债务期限延长、债务削减乃至债转股等重组措施缓解偿债压力。相较之下,央企调整后非受限现金短债比由2020年的1.86小幅降至2024年的1.52,具有稳健性,且2025年上半年已回升至1.67。

民企短期偿债能力恶化的直接成因是受限资金占比较高,资金盘活能力弱,预售资金监管严格导致现金无法自由使用。根据克而瑞研究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部分民企受限资金占货币现金总量的50%左右,而央国企仅在15%-20%。这反映出企业既往发展战略的长尾影响。多数民营房企曾严重依赖高周转开发模式,当展业区域房地产市场下行时,项目去化速度明显放缓,销售回款周期延长,但监管账户的资金留存要求并未相应放松,致使可观规模的资金被困于项目公司层面,受限资金比高企。

——长期偿债能力:民企杠杆率持续攀升,央国企杠杆率稳步下降

2020年民企净负债率75.0%,随后持续缓慢上升,2025年上半年升至78.7%。央企从2021年的72.9%降至2025上半年的69.0%,呈现去杠杆趋势。此外,民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于2024年达最高点74.5%,突破“≤70%”的监管红线,2025年上半年为72.2%;而央企、国企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63.6%、66.6%,财务结构安全性与合规性相对更好。

图 7:央企房企负债率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图 8:民企房企负债率情况

数据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融资环境与债务重组:民企“融资难、重组急”,央国企“融资易、无重组”

1.融资环境差异

图 9:我国历年房企融资额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克而瑞中国房地产住宅信息服务平台(CRIC),五矿经研院

融资量方面,202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总量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监管部门对房企负债水平进行了严格约束,旨在通过压降杠杆控制金融风险。此后,房企融资被收紧,传统高负债、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尽管2023年后政策趋于宽松,但行业基本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机构审慎投放资金,信贷资源明显偏向央国企,民营企业获取融资的难度极大。目前,从发债主体结构来看,央国企依然是发债绝对主力。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地产企业新增融资中,央国企占比高达86%。

融资价格方面,房企境内外融资成本呈上升趋势。观点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房企境内债券平均融资成本已由2024年的1.98%进一步提高至2.53%;境外融资成本则由6.26%大幅提高至8.14%,同样也处于较高水平,且除绿城等少数优质房企能以8%左右的利率成功发债外,更多房企境外融资渠道基本冻结,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资地产债仍然持谨慎态度,风险溢价居高不下。

2.债务重组进展

2022年以来,出于主动转型和被动保壳需要,多家上市企业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退出房地产业务或转型轻资产。据克而瑞数据,截至2025年8月,共有42家出险房企披露了重组情况,其中16家完成了全部或部分债务重组。

表 3:完成全部或部分债务重组的房企

数据来源:CREIS,五矿经研院

从已有债务化解案例来看,债转股逐步成为重组标配,化债重点由展期转向削债,多数房企削债比例在70%左右,方案通过的时间也有所缩短。房企化债本质是“用自身最有价值的资源换取债权人的信任与债务豁免”,央国企房企则以“优质不动产+低息融资能力”作为日常经营增信措施,至今暂不需要进行债务重组,而民企房企经营相对粗放,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形下便只能依靠“大幅削减债务或债转股+残余资产抵押”的方式完成重组。

战略定位与经营策略分化:央国企“筑底扩优”,民企“收缩求生”

销售情况与偿债能力的分化,本质上是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信用分层”与“资源重构”的直接体现。目前,上述两重因素推动地产行业在逐步形成共识的同时,也使得央国企与民营房企的生存逻辑与战略选择开始分化。

目前,房企普遍认可三大共识。一是市场处于筑底阶段,行业中短期仍有起伏,需政策持续支持才能止跌回稳。二是“好房子”是核心赛道,2025年“好房子”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住建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为住房品质划定基准线,成都、广州等城市也通过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方式支持高品质住宅建设,房企则通过提升户型、科技、服务等产品力实现与二手房的差异化竞争。三是需优化业务结构,部分企业积极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减少对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依赖,以构建更加多元的抗风险业务矩阵。

尽管行业共识逐步明朗,但从当前房企债务重组进程及战略调整来看,不同类型房企未来发展路径将呈现出显著差异。央企聚焦回归产品与服务本源,强调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开发“好房子”,并依托资金优势强化运营管理与风险防控能力;地方国企则着力优化区域布局,持续提升产品力,通过深耕核心城市、优化资本结构实现稳健发展;民营房企与混合所有制房企普遍采取收缩投资策略,积极探索轻资产运营和非房业务转型,甚至通过“以股抵债”等方式优化资产结构,逐步降低对传统地产开发的依赖,体现出在财务压力下寻求平衡发展的战略特征。

表 4:部分上市房企对目前地产行业形势的判断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报,五矿经研院

主要结论

第一,目前央国企房企和民企房企的销售表现和偿债能力显著分化。央国企销售回款抗跌能力较强,跌幅远小于民企;偿债能力方面,央国企现金短债比合理,净负债率稳步下行,民企现金短债比大幅下降,几近丧失短期偿债能力,依赖债务重组续命。

第二,企业间的分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上行时期的战略差异。央国企房企凭借雄厚资金实力和信用优势,更多聚焦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布局低容积率、改善型产品,故目前去化率仍可保持;而民企因多布局于三四线城市、严重依赖高周转模式运行,在“政策主动拆弹、市场自发出清和行业长期预期转变”多因素共同触发下,目标市场需求萎缩、项目去化缓慢,原有模式风险彻底暴露。

第三,地产行业短期尚未企稳,仍需政策托底,新发展模式仍在逐步构建中。央国企目前多数聚焦于减量提质,通过在核心城市建设高品质“好房子”满足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民营房企普遍转向代建、运营、产业园区管理等轻资产模式,并积极拓展物业管理等非房业务,重塑发展路径。

作者 | 张竞一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五矿产业金融研究院)

免责声明

上述内容仅代表研究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研院观点和立场,并非给他人所做的操作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众号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导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Email: mr@minmetals.com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中查找“金属矿产”关注。主编:金志峰责任编辑:陈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