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钢城悦听 | 在时光中淬炼的匠心传承

钢城悦听 | 在时光中淬炼的匠心传承

在时光中淬炼的匠心传承

入职第一年的秋雨里,我攥着图纸站在产线旁,图纸上的线条和符号仿佛一个个陌生的脸庞,正等我这个技术新兵一一熟悉。入职时特意摆放的烫金毕业证,难掩面对设备故障的紧张与不安——课堂背诵的液压原理不过是起点,仪表盘的红数字灼烤着我的慌张。

师傅见我对着液压阀犯难,递来一块糖姜片。辛辣裹挟微苦入喉,随即回甘漫上心头。“糖姜片要九浸九晒,学技术也得经磨砺。”他打开工具箱,一把刻着“1997.10”的自制扳手静静躺着,那是我出生的年月,手柄泛着岁月打磨的琥珀包浆,藏着师傅二十多年的坚守。

“我刚进厂时,比你还心急,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独当一面修整条生产线。”师傅掀开工具箱底层,取出一本边角蜷曲的《机械原理》,泛黄扉页上的钢笔字洇着时光:1995年9月。“这是我师傅传我的,他总说,技术这碗饭要用恒温炉慢慢焐,手艺得顺着螺纹一丝丝旋出来。”接过旧书,我收起浮躁,跟着师傅从认零件、辨故障开始,一点点啃硬骨头。后来,我的工具箱里渐渐装满自制垫片、改良扳手,这些没有“标准名”的工具,却总能让故障设备重新响起平稳的嗡鸣声。当我第一次独立修好一台小型设备时,那种平静又雀跃的喜悦,让我真切读懂了师傅的话。

师傅退休那天,交接工具箱时,又递来一个锈迹斑驳的铁皮罐。罐里躺着二十多枚齿轮,破损程度各异,最下层那枚缺齿的铜齿轮被摩挲得格外光亮。“每个豁口都是教训,得当成戒尺记着。”他轻抚着铜轮,声音里满是嘱托。

如今,我的工具箱里,既有师傅传下的“老物件”,还多了本软皮笔记,里面抄着机械参数,画着只有自己懂的符号:某个螺栓的最佳旋紧角度、某种异响对应的故障、季节温度对仪器的微妙影响……这些书本上难寻的经验,串成了我的成长图谱。

现在我也带起了实习生,看着他们脸上的忐忑与期待,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记得师傅曾粗糙的手掌覆住我的手背,教我“先看指针震颤频率,再调导气阀”,如今,这些叮咛正透过我的指尖,在轰鸣的产线间,晕染开一脉相承的温度。

供稿:赵俊峰 李彦奇 朗读:李子文

编辑:韩嘉昌

分享、在看与点赞

点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