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能源集团义煤公司退休职工朱师傅的儿子小朱,结束了七八年的“求职漂泊”,入职义煤公司新义矿业公司,在曾经让父亲有所顾虑的煤炭行业,找到了职业锚点。无独有偶,河南某警校毕业生杨武,从派出所辅警到工程车司机,兜兜转转后来到义煤公司石壕煤矿。如今,他不仅拿着稳定的月薪,还考取了井下电钳工证,成为矿区的技术骨干。
这两个普通年轻人的选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国有煤炭企业在时代变迁中的“新模样”。当“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时,煤炭行业的转型红利,正在为大学毕业生打开一扇务实的职业之门。
提到煤矿,不少人仍会联想到“黑黢黢的矿工”“漫天的煤尘”“简陋的工棚”。但今天的煤矿,早已完成了“颜值”与“气质”的双重蜕变。杨武初到石壕煤矿时,第一印象是“颠覆认知”:矿区绿树成荫,职工宿舍配备空调、热水器,食堂每天供应三餐,中秋发月饼、春节发米面油,连上下班的通勤车都准时准点。
“以前觉得煤矿是苦地方,来了才发现,这里更像家。”杨武的感受并非个例。在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公司,矿区不仅建成了职工健身房、阅览室,还开通了到市区的通勤专线;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塌陷区被改造成人工湖,湖边步道成了职工饭后散步的“打卡地”。这些变化,源于煤炭行业近年来的绿色转型与人文关怀升级。
更重要的是,煤矿的温度不止于硬件。新职工入职有“师徒结对”,老工人手把手教技术;队里定期开谈心会,了解职工的生活难题;遇到职工家有急事,单位还会协调调班、提供帮扶。小朱刚入职时,对井下设备一窍不通,师傅每天带着他熟悉巡检路线,还帮他制定学习计划。这种归属感,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渴望的。
“大学毕业生去煤矿,不就是下井挖煤吗?”这种刻板印象,正在智能化浪潮中被彻底打破。如今的煤矿,机电维修、智能巡检、数据分析等岗位需求激增。而这些岗位,恰恰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高度契合。
杨武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入职石壕煤矿后,恰逢该矿推进智能化改造。井下安装智能巡检机器人、地面安装集中控制系统,需要懂编程、会操作的年轻人。杨武凭借专业优势,两个月就掌握了巡检系统调试方法,很快拿到了电钳工操作证。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求职中最看重的除了发展空间外,还有稳定性。国有煤炭企业普遍为职工缴纳“五险两金”,部分企业还额外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以义煤公司为例,大学毕业生入职满一年后,月薪普遍能超一万元。
除了经济保障,煤炭企业的职业发展通道也很清晰。大学毕业生有技术岗和管理岗两条晋升路径。技术岗可从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管理岗可从班组长成长为区队长、矿长。山西焦煤集团有一位“95后”大学毕业生,入职5年就从智能巡检员晋升为技术科科长;徐矿集团实施“青年人才计划”,把35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纳入重点培养名单,提供专项培训和挂职锻炼机会。这种看得见的成长,让大学毕业生有了盼头。
不可否认,井下一线作业仍需付出体力,但如今的煤矿早已不是“肩扛手搬”的时代。智能装备替代了人工掘进,机械臂完成了支架操作,井下有恒温通风系统,矿工工作服采用防污透气材质。这种“适度付出换稳定回报”的选择,显然具有性价比。
小朱坦言,刚毕业时,觉得去煤矿没面子,宁愿在大城市做销售、跑业务,也不愿去矿区。杨武也说,曾经觉得“警校毕业就该当警察”,辗转多年才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未必在预设的“赛道”里。
其实,职业本无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当煤炭行业在绿色转型、智能化升级中变得“有技术、有保障、有温度”,当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选择去煤矿就业,不仅是就业难的“务实解”,更是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的“长远计”。
当然,煤矿并非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最优解”,但它绝对是值得考虑的新选项。如果你正为求职迷茫,不妨放下对煤炭行业的刻板印象,去煤炭企业看一看。
作者:王晓峰 版面编辑:陶冉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