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胜,路桥公司樟树医院项目质量总监。十五年来,他从质检员成长为质量总监,始终恪守“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的信条,所参与项目多次荣获国优及省级大奖,这得益于他一贯的“毫米级管控”与“零容忍”态度——从混凝土密实度到管线定位,严把每个节点,以匠心守护工程品质。
以毫米定标准,用匠心筑品质
清晨六点半,张洪胜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樟树医院项目的施工现场。他习惯性地从口袋掏出那把边缘磨得发亮的钢尺,在刚安装完成的模板上一量就是十多处。“误差超过标准两毫米,就必须返工。”工人们都知道,这位身材精干、手掌粗糙的质量总监有个“闻声辨质”的本事——敲击墙面时,他能从声音的沉闷与清脆中判断出浇筑的密实度。常年的一线工作让他的安全帽布满了划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巡查发现的细节问题。他常说:“医院是救人的地方,我们的墙要能靠得住,地要能站得稳。”
精研笃行,以专业诠释匠心
深夜的项目部办公室里,常常只剩张洪胜桌前的台灯还亮着。他的办公桌上,一本被翻得卷边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里夹满了便签,电脑旁摆放着这些年获得的各类资格证书。去年备考一级建造师期间,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学习两小时,再到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张总不仅自己学,还总把新规范做成通俗易懂的示意图分享给我们。”年轻技术员小刘感慨道。在每周的质量例会上,张洪胜从不简单地批评指正,而是会拿出实物样品,对照图纸一点点讲解改进方法。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分包单位的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张老师”。
坚守原则,以担当书写责任
那个多雨的春天,在安徽师范大学项目的地库中,张洪胜蹲在地上,用手掌反复摩挲着返潮的地面,眉头越皱越紧。“湿度超标了,不能施工。”他站起身,对焦急的施工队长说。面对“工期不等人”的劝说,他直接取来一杯水泼在地上:“你看,水汽都被压在里面了。现在图快,以后就要拆。”接下来的三天,他带着团队连夜铺设电缆、调试风机,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却始终守在除湿第一线。当地坪漆最终完美成型时,那位曾与他争论的施工队长心悦诚服地递来一瓶矿泉水:“张总监,您这执拗脾气,救了我们大家。”
如今,在樟树医院项目的工地上,37岁的张洪胜的口袋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钢尺、手电筒和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夕阳下,他站在即将封顶的医疗大楼前,轻轻抚过墙面,仿佛能听见这座建筑平稳的呼吸声。
供稿:路桥公司
作者:王 博 彭 石
编辑:刘文生
审核:李 敏 贾慧杰
我知道你“在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