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一家老牌煤企的转型突围密码

一家老牌煤企的转型突围密码

在山东济宁龙拱港智能控制中心,操控员宋文庆正紧盯屏幕,指尖轻移操纵杆。几公里外,一个40吨重的集装箱被龙门吊精准抓起,平稳落向货轮。

“误差不超过2厘米,就像当年在煤矿检修设备一样。”宋文庆的嘴角微微上扬。

三年前,宋文庆还是山东济宁能源集团安居煤矿洗衣房的一名普通女工,每天与沾满煤尘的工服打交道。如今,她已成为江北最大内河智慧集装箱港口的远程操控员,从容指挥钢铁巨臂吞吐货物。

宋文庆工作内容的变化,正是济宁能源集团这家老牌煤炭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黑色煤海的“数字革命”

“资源型企业的转型不是抛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让其焕发新生。”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说。

“一条120米长的充填工作面支巷从开门到拾底完工,工期压缩至20天内,月产量达3.5万吨,真正实现了安全高效生产。”阳城煤电公司技术人员许先成介绍,该公司建立了以长壁逐巷为核心的采选充一体化矿井开采系统,通过就地充填实现资源置换、围岩变形控制、地表保护,达到矸石零排放的目的。"

阳城煤电公司对充填系统进行了深度智能化改造,通过深度融合压力智能监控、设备失速防护、智能润滑管理、可视化管路监测四大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井下充填作业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作业模式从依赖人工经验转向智能预测、主动干预,完成了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防控”的跨越。

在运河煤矿洗煤厂,基于AI识别异物的智能分拣机器人系统取代了传统人工分拣。

“智能分拣机器人系统搭载高速相机与先进AI图像识别技术,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可对输送带上的原煤进行实时检测与分析,能精准识别矸石、铁器、木块等各类异物,一旦发现目标,便通过机械抓手、拨手以及磁吸装置快速完成分拣,整个过程流畅高效。”运河煤矿洗煤厂负责人孙誉表示。

该集团开发的智慧安全云平台接入全部矿井的安全生产数据,实现风险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和应急联动。

“智能开采不是简单地用机器替代人,而是通过数据驱动重新定义煤炭生产方式。”张广宇说。

大运河上的“智慧物流”

“转型不仅是技术和人才的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张广宇说。

在梁山港智慧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船舶位置、煤存量、订单信息实时跳动。这里是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年吞吐量超3000万吨,但不见传统码头的喧嚣。

“每天集疏港各7万吨的货物在这里高效流转,靠的是一颗智慧‘大脑’的精准调度。”梁山港总经理王兵介绍,梁山港建设了全国内河首家智慧中心,携手华为搭建智慧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港口行业传统的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与健康管理等深度融合,推动园区运营实现了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

依托京杭大运河优势,济宁能源集团将物联网、5G、北斗导航等技术植入港口运营,打造“江北智慧物流示范港”。无人吊机、无人卡车、智能磅房渐成标配,数据代替人跑路,作业效率较之前提升20%以上。

通过建设现代内河航运产业“大脑”,该集团将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数据融合分析,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转变。

“这个‘大脑’能够提前7天预测区域能源需求,自动生成最优资源配置方案。”王兵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说,“去年,我们通过智能调度为电厂客户节约成本超3亿元,同时降低库存周转天数5.2天。”

数据赋能带来的价值远超预期。2023年,该平台降低该集团综合物流成本超8亿元,拉动贸易额增长40%,衍生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企业带来超过1亿元的利润。

“从‘能源输出’到数据赋能,我们正在挖掘比煤炭更深的‘矿藏’。"张广宇表示。

如今,济宁能源集团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个,与10余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项,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正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朝向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转型升级。

老矿工的“新天地”

随着安居煤矿等煤矿的陆续关井退出和煤矿智能化升级,像宋文庆一样的很多职工面临转岗选择。

济宁能源集团推出培训“套餐”:电工学编程、钳工攻数控、女工练操控……针对不同岗位员工制定个性化转型路径。

宋文庆报了远程操控班。“井下设备要毫厘不差,吊集装箱也一样!”她白天练操作,晚上背规程,两个月瘦了8斤,却成功带出一支“娘子军战队”。如今,她的团队创下“两分钟完成一套装船作业”的行业纪录,准确率达到100%。

济宁能源集团创新“人才共享”机制,让传统煤矿技术人才在新产业中流动。一批老矿工转型成为高新技术制造项目技术骨干,煤矿电气工程师带着多年经验投身智慧港口运维。

围绕产教融合发展的需求,济宁能源集团大力推行学习型企业建设和全员素质提升大会战工作,邀请高校老师到企业授课培训,参培人员累计达1000余人次。通过校—企—校三方合作,推进驻济高校与武汉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高校合作,调整设置航运管理、船舶制造等港航领域的专业学科,实现专业化人才就地化培养输送。

如今,在龙拱港,像宋文庆这样从传统产业转型而来的员工占比超40%。同时,该集团还涌现出智能装备工程师、船舶设计师、大数据分析师等20多个新工种。

作者:高文静 马辉 丁晓晓 曹垲栋 版面编辑:谢吉东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