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那驴,那人,那条路——元山子道班的养护记忆

那驴,那人,那条路——元山子道班的养护记忆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蜿蜒的国道312线穿过重叠的祁连山脉,越过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北延伸。那驴,那人,那条路,见证了公路人的沧桑岁月,见证了公路道班的时代变迁。

1961年10月,张掖公路总段成立,那时总段共有31个道班,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元山子村的元山子道班便是其中之一。不少当地的农民放下锄头,提起洋镐,成为了元山子道班的第一代养路工人,养护着15公里的甘新公路(国道312线)和5公里的元肃公路。

元山子道班

畜力刮路车——毛驴吃上了“供应粮”

“千里戈壁尽是沙”,在戈壁面积广袤、经济落后的河西走廊铺筑油路,在当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高台县境内的甘新公路等级低,大多数是根据地形地貌按照“就地爬”的方式修建的砂砾路和土路,养护用的砂石材料都是养路工人靠筐抬、手推车来运输。

20世纪50年代前期,路面铲搓板成了道班的主要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养护工人的劳动强度,1954年,高台段老职工王治隆潜心研究,发明了畜力刮路车,采用“1+3”模式(一辆车三头驴)来平整砂砾路面,刮路的效率提高了5~6倍,畜力刮路车率先在高台公路段各道班推广使用,可谓风靡一时。

1956年,木工王宗昌等人对刮路车的车排方向杆、刮刀升降杆、刹车等部件进行改进,使刮路车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畜力刮路车的发明,在还没有动力养护机械的当时,成为主要的养路机械。1960年,交通部在张掖专区召开了西北五省区养路机械化现场会,畜力刮路车经现场展示后,得到了充分肯定,随后在西北五省广泛推广开来。

而刮路车所使用的主要畜力——毛驴,也因这个了不起的发明,有了供应粮户口,吃上了国家的供应粮。那时的供应粮户口,相当于如今的事业编制,政策规定每头驴每月有60斤的固定饲料。为了照顾好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毛驴,道班里需要有个专门负责毛驴“饮食起居”的人,于是有这方面专长的工人有了另一重身份“毛驴饲养员”。铡草料、和饲料、喂饲料、补盐水、刷驴身、扫驴圈、清食槽·····他们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精心喂养着道班的毛驴。为便于区分,饲养员根据毛驴的外貌特征给它们一一取名,还给身体瘦弱的毛驴开起了“小灶”。为防止驴蹄磨损变形,有些养路工人还自学了修蹄钉掌的手艺,给毛驴的蹄子做上了定期“养护”。由此可见,毛驴在当时的养护工作中是多么的重要。

老班长杜正田——道班工人的“主心骨”

1979年,因养护需要,甘新线上的五间房道班、元白线上的杨家庄道班撤销,合并于元山子道班,全道班38人,管养公路79.5公里,成为当时张掖公路总段养护里程最长、养路工人最多,但条件却最艰苦的一个大道班。“船重千钧,掌舵一人”,作为道班里工作最卖力、最勤恳的人,杜正田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元山子道班的副班长、班长。

冬春季节路上活少,杜正田就带着工友们去砂场筛沙。砂场在距离道班7公里外的戈壁滩上,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得扛上铁锹、洋镐出发。西北的戈壁滩,土质硬得出奇,加上冬春时节肆虐的风沙,要完成每人每天1.2立方米的筛沙任务,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激发大家干活的热情,杜正田用自己攒下的钱买来搪瓷盆、搪瓷缸子作为奖品,在砂场搞起了劳动竞赛。

夏天是修补油路的黄金时期,站在沥青温度达150℃的炒盘上翻炒油砂,在高温蒸烤的施工现场搞摊铺,热浪裹挟着热浪,任谁都招架不住。杜正田带着工友们迎“热”而上,汗水流进了眼睛,沥青裹满了裤腿,他都顾不上管。一个夏天忙完,他的脖子、胳膊、手掌和脚掌褪了两层皮。有一年正值夏季农忙,家里人叫他回去割麦子,他本来已请好了假,但段上临时给元山子道班安排了10公里油路罩面的紧急任务。为了不耽误工期,他提上烟酒,把亲戚朋友请去割麦子,自己则连夜返回了道班。当大家听说他买烟酒花了近半个月的工资,笑他做了赔本买卖时,他挠着头憨笑着说:“我是党员,又是班长,咋好意思在任务紧的时候溜掉嘛!”

除了带领工友们干活,在养护工作中当好工人们的“主心骨”,在道班建设中,他也不等不靠,领着大伙开荒种地、养猪养鸡、改建炉灶。为了改善工友们冬天的伙食,他在菜窖备下了白菜、洋芋、萝卜等“储备菜”,还学会了腌制酸菜、辣椒。

正是因为他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在他的号召和带领下,元山子道班多次受到了高台公路段和张掖公路总段的表彰,于1997年被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甘肃省交通厅授予“甘肃省交通行业示范‘窗口’公路养护示范单位”荣誉称号。他本人多次被总段评为“先进个人”,被地区工会评为“工人明星”,被省厅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养路工”。1997年10月,杜正田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作为“全国百名优秀养路工”之一,他受邀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是杜正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30余载的默默耕耘完美地进行了诠释。

“甘肃省交通行业示范‘窗口’公路养护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奖牌

“窗口路”建设——丰碑铸在国道312线

根据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建设河西千里窗口公路的安排部署,从1991年10月开始,河西国道312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旧路改造和GBM(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一场加宽路基、调整纵坡、改造弯道、加宽接长桥涵、重铺油路等工程的大会战,在张掖公路总段管辖的国道312线254公里的路段上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养护工

作为全国公路局长会议参观的重点,元山子道班顶着压力,在工程时间紧、质量要求高但条件艰苦、资金缺乏、设备落后的困难下,全力开啃“窗口路”建设这个硬骨头。本着厅局补助一点、总段自筹一点、各段及道班工人自力更生奉献一点的“三个一点”精神,元山子道班的养护工人主动放弃休假,奉献节假日、施工补助,用于补贴GBM工程建设。他们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以赛促干,全身心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建设中。

在备砂会战中,他们吃住在砂场,把任务分解到人头,人均日筛砂量由0.8立方米提高到1.5立方米;为按时完成任务,他们早上六点出工,晚上10点收工,带着妻子儿女齐上阵。在路缘石安装时,平曲线、竖曲线控制难度大,为保证路缘石线形顺畅,他们安排专人用水平仪测量、分段放线。在路肩墙砌筑时,为防止夜间人为破坏,他们白天施工,晚上轮班在现场值守;因战线长、气温高、缺少洒水车,养生工作跟不上需要,他们便拉着水罐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来浇。困难面前,元山子道班的工人不叫苦、不喊累,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

改造后的254公里公路,道路路基宽度增加到了12米,路面宽度增加到了9米,道路线形顺适,路面平整,达到了交通部颁发的二级公路和GBM工程标准,受到了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的一致肯定和全国公路局长会议代表的好评。

岁月更迭,元山子道班走过了60余载的斑驳岁月,那驴、那人早已将自己化作那路上的一块块“铺路石”;初心不改,新一辈元山子人将秉承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让悉心养护的那条路绕过山峰、跨越沟壑,串起一个个美丽乡村,伸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公路人的故事,该被更多人看见!「路远情长」专栏征稿啦→

推荐阅读

作者:甘肃省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赵亚伟 牛彩娥

责编:程子研

校对:闫可欣

审核:余大鹏 苗挺节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点个在看 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