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Technical standards framework for smart dam
盛金保,李宏恩
(1.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210029,南京;2.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
摘要:智能大坝建设是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提升大坝韧性、防范极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主要面向传统工程管理,在智能设计、建造、运维等环节存在明显短板。系统分析了水库大坝技术标准现状:虽已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框架,但面向智能大坝“透彻感知—智能分析—自主馈控—自我学习”的核心技术,仍缺乏系统性支撑。基于智能大坝核心技术特征,从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监管5个方面梳理技术标准需求,提出构建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应用场景标准3层标准体系。为推动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推广,建议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急用先行”标准;依托试点工程强化示范引领;健全资源投入与动态评估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与标准协同;创新标准宣贯模式。
关键词:智能大坝;技术标准;需求分析;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盛金保,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坝安全与风险评估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C3210700、2024YFC321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44323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Y722003、Y723008)。
DOI:10.3969/j.issn.1000-1123.2025.16.010
水库大坝是国家水安全的基石,是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快推进智能大坝建设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阶跃式发展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开展智能大坝建设和对已建大坝开展智能化改造是提升水库大坝工程韧性、有效防范各类极端事件风险的重要路径,智能大坝建设已逐步成为坝工技术进步的制高点、未来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新范式及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智能大坝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办建设函〔2025〕117号),目前水利部已统筹安排12座工程开展智能大坝建设试点工作,以期通过试点建设形成内容全面、功能完善、可推广复制的智能大坝建设方案。智能大坝建设以有效提升大坝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运维水平为目标,通过水库大坝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新技术迭代升级,有效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质增效,助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各行业渐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支撑相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技术标准也是推动智能大坝建设与传统大坝智能化改造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引导智能大坝规模化应用和技术产业生态集群有序发展的关键基础,为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导向性、引领性、推动性、基础性作用,以构建面向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强卫星遥感、智能巡检、无人机与水下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在水利部修订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国科〔2024〕148号)中,将水利信息化、智能监测、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等技术标准纳入,但水利行业现有标准体系仍主要聚焦于传统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针对智能大坝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标准尚存短板,科学、合理、可行的智能大坝建设与智能化改造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加速建立。
本文以建设智能大坝为总目标,以提升对空间基础信息、安全监测信息、服役环境信息等的全方位透彻感知和智能识别能力,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提升隐患识别、智能诊断、预测预警能力为核心,在系统梳理水库大坝建设与安全管理相关技术标准现状基础上,分析构建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的必要性,通过梳理智能大坝建设中的水利技术标准需求,提出构建能够有效支撑智能大坝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法规制度技术标准体系的路径与建议。
水库大坝相关技术标准概况
在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国科〔2024〕148号)中,通过采用“专业门类+功能序列”的二维框架(15类专业门类、13项功能序列)对水利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分类,共收录644项标准,为指导标准动态制修订、统筹全链条技术协同、支撑水安全与绿色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与国际接轨等提供系统性、前瞻性、约束性技术指导。对《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国科〔2024〕148号)中水库大坝相关标准进行统计,共计96项,涉及规划设计、调度运用、安全管理、维修养护、数字孪生等多方面。相较于2021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最新版中将数字孪生水利列为独立的专业门类,并提出了面向水利全行业的70项技术标准,内容包括数据分类与编码、传输交换、数据存储、水利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等方面。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该70项标准中已颁20项、待修订10项、征求意见阶段15项、拟编25项。已颁标准包括《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SL/T 213—2020)、《水利信息分类与编码总则》(SL/T 701—2021)、《水利水电工程通信设计技术规范》(SL 517—2013)以及最新发布实施的《数字孪生水利数据底板地理空间数据规范》(SL/T 837—2025)等。水库大坝相关部分代表性标准如表所示。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主要技术标准
从标准对水库大坝全生命周期覆盖情况看,我国水库大坝标准体系已形成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退役5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标准包括:工程规划阶段的《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17)、设计阶段的《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2020)、竣工验收阶段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技术鉴定导则》(SL 670—2015)、运行维护阶段的《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T 551—2024)、退役阶段的《水库降等与报废标准》(SL 605—2013),这些行业技术标准有力支撑了水库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从标准规范对象覆盖情况看,针对土石坝、混凝土坝等传统坝型建立了从设计施工到安全监测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如《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 282—2018)、《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 319—2018)、《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 601—2013)等;针对大坝附属设施及关键建筑物均通过专项标准进行规范,如《溢洪道设计规范》(SL 253—2018)、《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 279—2016)、《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SL 266—2014)等;针对地下水库工程等新型结构,通过《地下水库工程设计导则》(SL/T 838—2025)等填补了专项技术标准空白。
从标准技术功能覆盖情况看,当前标准体系的功能序列分为通用、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与安装、监理、验收、运行维护、质量与评价、安全与监督、监测预报、材料与仪器设备、试验与检验检测等13个类别,基本覆盖了大坝工程关键功能需求。以《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 258—2017)为例,该标准于2000年发布,2017年进行了全面修订,为全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有序开展和7万余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L/Z 720—2015)、《水库大坝风险等级划分与评估导则》(SL/T 829—2024)等标准为推进我国水库大坝从工程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坝安全相关技术标准为保障水库大坝设计施工质量和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完整的标准体系框架为进一步构建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国科〔2024〕148号)虽已将数字孪生水利相关的70余项技术标准纳入,但尚未形成面向智能大坝建设的完整体系框架,特别是面对智能大坝建设过程中提升大坝透彻感知、智能分析、自主馈控、自我学习能力的迫切需求,现有标准体系尚存短板,核心标准缺失,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层级合理、技术先进的智能大坝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仍任重道远。
智能大坝建设技术标准需求分
1.智能大坝技术特征
智能大坝是以大坝工程物理实体赋存环境数字体为基础,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卫星遥感、高效算法、信息融合、自动控制等前沿技术与水库大坝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基于数据—机理—知识三元驱动,以透彻感知、自主分析、自主馈控为基本运行模式,全面实现水库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与风险的智能感知—融合—诊断—预警—决策—防控的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大坝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大坝建设与运行管理安全底线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有效提升水库大坝工程韧性。智能大坝建设“SMART”特征如图所示。智能大坝具备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诊断、智能预报、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馈控、智能维护、智能处置、智能管理等典型功能,其完整的功能体系涵盖感知层、分析层、决策层、应用层4个层级。
智能大坝建设“SMART”特征
智能大坝功能体系层级
2.智能大坝建设进展与技术标准需求分析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当前国家和行业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2023年5月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全面推动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水利部也相继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的指导意见》(水运管〔2023〕248号)、《关于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数字孪生的指导意见》(水建设〔2024〕9号)、《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智能大坝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办建设函〔2025〕117号)等系列文件,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能力。近年来,通过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等相关工作,在大坝智能建造、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监控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多种前沿技术在智能大坝建设与大坝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智能大坝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需求渐趋明晰,部分关键技术标准已具备编制发布条件。
(1)智能设计
水库大坝建设规模扩大、地质条件复杂化,亟须提高前期规划设计智能化水平。智能设计以无感化数据采集为基础、智能协同设计为核心,为实现“短周期、优成本、高质量”目标,需要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首先,需建立贯穿“数据采集—智能设计—仿真验证”全流程的闭环协同标准,明确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精度、模块化组装接口规范及动态过程管控响应机制,保障设计方案的实时优化与协同效率;其次,需统一数字孪生模型、BIM组件的数据格式及分析软件接口协议等技术规范,打通数值分析、总装集成等设计系统间的协同壁垒,实现技术模型互操作;再次,需制定融合“大数据推算、传统计算、模拟仿真”三算一体的设计质量验证标准,规范算法阈值设定与结果交叉验证逻辑,确保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需规范从设计到运维的全链条数据移交机制,建立模块化设计成果的编码规则与知识库存储标准,保障数字孪生模型及其核心数据在全生命周期的无缝延续和有效复用。
(2)智能建造
随着大坝工程建设规模、坝址复杂程度、施工难度逐渐加大,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工程建设管理需求日趋迫切,逐渐形成了“感知—分析—控制”闭环控制理论,通过实时监测与仿真融合实现大坝性态动态调控,提升安全性与风险预控能力,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构建施工全过程可视化平台,实现材料生产、浇筑振捣、灌浆等环节的智能质量评估与动态决策支持,智能碾压、振捣机械及温控装备集成环境感知与算法反馈实现了施工参数自动优化,相关技术在乌东德、白鹤滩等工程中成功应用。基于大坝智能建造在理论闭环化、技术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的工程实践,其技术标准需求聚焦4个层面:在智能施工组织设计层面,需要制定“感知—分析—控制”闭环流程标准,明确数据采集精度、仿真模型阈值及控制响应延迟等关键指标,支撑实时性态调控;在技术装备互通层面,需制定专门标准统一数字孪生模型深度、数据同步频率及装备通信协议,实现各类智能监控系统与施工机械的互联协同;在施工质量控制层面,建立振捣压实、温控防裂等工艺参数的智能判定标准及集成至质量评估系统的标准技术要求;在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层面,需要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设期至运维期的关键数据移交,构建多源数据编码规则与存储机制,保障大坝建设期数字孪生模型在运维期的有效延续使用。
(3)智能感知
多源信息透彻感知是实现水库大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运行管理的基础。近年来水利部大力推进覆盖水库上下游、左右岸的“天空地水工”全天候动态监控体系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信息感知装备得到广泛实践应用,窄带物联网(NB-IoT)、5G等新一代物联通信技术及智能感知、控制执行和精准计量等设备应用加强,显著提升了传统安全监测手段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此外通过数字孪生建设,汇集工程基础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业务管理数据以及跨行业共享数据的水库全要素信息数据底板不断丰富完善。《数字孪生水利数据底板地理空间数据规范》(SL/T 837—2025)、《水利重要数据安全保护要求》(SL/T 846—2025)、《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等技术标准导则已相继发布,《大坝安全智能监测技术导则》等技术标准纳入《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国科〔2024〕148号),并已启动编制。基于大坝智能感知技术实践现状,如何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技术标准规范各类智能感知仪器设备应用仍需深入思考:在装备性能层面,卫星遥感、无人机、深潜设备等装备的精度、环境适应性及安全防护等级都需要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以确保仪器装备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感知;在通信与互联协议层面,“天空地水工”多源异构数据体系的传输协议、多端数据接口等问题需要专门技术标准进行统一;在监测感知阈值确定方面,需要新增标准或对已有大坝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有序修订,将各类新型感知仪器装备的智能预警算法标准与传统监测感知手段协调融合。
(4)智能预警
在大坝多源信息透彻感知基础上及时发现工程潜在的风险和异常情况,进一步预测并预警可能发生的险情,并实现风险智能预警,是智能大坝实现自主应急决策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在数字孪生场景中接入并叠加展示雨量和洪水预报成果的功能不断得到完善,融合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天空地水工”全天候智能监控系统汇集的全要素信息,大坝安全性态的数据-机理双驱动智能融合及诊断方法与模型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构建全过程、多情景模拟仿真预演体系,对预报场景进行前瞻预演,同时具备正向—反向—正向推演功能,为调度方案优选、应急预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数字化、矢量化、结构化应急预案的研发为快速应急抢险调度动态模拟和迭代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智能预警是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其技术标准需求包括:在预报数据融合方面,卫星遥感、雷达测雨等多源数据在数字孪生平台的接入格式、空间精度及实时性均需规范,以确保洪水预报成果动态叠加展示的统一性;在智能诊断模型构建方面,需明确大坝坝体安全性态的数据-机理双驱动建模规则,并规范数值模拟(如水力-结构耦合模型)与知识推理(如历史险情案例库)的交互接口,以支撑机理、数据、知识驱动预警;在仿真预演性能与数字化预案层面,洪水正反向推演模型的可靠性、多灾种场景的覆盖度、结构化应急预案要素编码及迭代优化流程等均需要专门技术标准规范。
(5)智能监管
通过透彻感知、智能分析及自主馈控实现大坝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控,基于大坝智能监管平台集成实时监测、预警预报、智能决策及信息共享等功能,为智能防控突发事件大坝风险提供技术支撑是智能大坝建设的核心目标。通过持续推进全国大型和中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建设,大坝智能监管模式不断完善,通过建立信息分类标准及模型,如《水利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总则》(SL/T 478—2021)、《数字孪生水利数据底板地理空间数据规范》(SL/T 837—2025)等标准,实现监管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全国水库大坝安全信息采集上报与共享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分析、应用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在大坝安全智能监管模式框架下,基于监管异构信息标准化成果,建立适用于不同阶段、不同风险等级的大坝智能动态监管方法。基于水库大坝智能监管工作实践,其技术标准需求包括:在监管数据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坝信息采集标识符相关标准,规范变形、渗流等异构数据的字段定义、传输格式及存储架构;在平台互联与功能规范方面,监督、预警、决策等子系统的接口协议、应急决策流程动态跟踪、跨层级数据调阅权限等均需要专门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引导;在责任追溯与安全闭环管理层面,监管人员操作日志、联动责任主体追溯机制、预警闭环处置管理流程体系等均需要专门技术标准进行规范。
3.智能大坝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通过分析智能大坝建设技术标准需求,全面支撑智能大坝建设管理的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加速建立。以建设智能大坝为总目标,提升对空间基础信息、安全监测信息、服役环境信息等全方位透彻感知和智能识别能力,大力提升数字赋能水平,以提升隐患识别、智能诊断、预测预警能力为核心,系统梳理水库大坝建设与安全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从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应用场景标准3个层面构建智能大坝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基础共性标准是智能大坝建设的通用规范,主要涵盖术语定义、数据资源、通信与网络、平台与接口以及安全与隐私等方面,旨在解决数据互通、平台集成和安全保障等基础共性问题,避免标准不一、技术路线混乱的缺陷。具体包括统一智能大坝相关的术语定义,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编码标识、采集、传输、存储、共享交换及质量要求)的资源管理规范以解决数据异构性,明确通信协议、网络架构及信息安全要求以保障物联网可靠互联,制定数字孪生平台架构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规范以促进模块化集成并解决平台碎片化问题,建立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及AI伦理的安全与隐私框架,为智能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技术标准是智能大坝建设的核心规范,主要涵盖透彻感知、智能分析、自主馈控、自我学习4个方面,旨在解决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智能化控制等关键问题,避免技术孤岛、分析低效和响应滞后的缺陷。具体包括透彻感知层统一卫星遥感、物联网、“三道防线”等多元数据采集协议,确保全域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智能分析层集成数据统计、数值模拟、水利专业模型与知识图谱,结合机器学习与逻辑推理,构建智能决策引擎;自主馈控层规范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远程终端单元(RTU)、边缘计算设备与智能控制器的操作接口,建立操作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设备精准联动;自我学习层通过强化学习、迁移学习及在线增量学习机制,驱动模型动态优化与数据库持续迭代,支撑系统自适应演进,为智能大坝的技术协同与能力跃升提供标准化支撑。
应用场景标准是智能大坝建设的落地应用指南,主要覆盖规划设计、智慧运维、应急处置、除险加固、降等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环节,旨在解决业务场景碎片化、跨系统协同不足、风险管控滞后等问题,避免应用割裂与资源重复投入。具体包括:规划设计阶段嵌入数字孪生技术标准,实现结构仿真精准预测;智慧运维场景规范工程安全监测,依托知识库与智能分析模型优化巡检策略;应急处置场景明确多源风险数据融合规则与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的快速联动处置;除险加固与降等报废阶段制定结构健康评价指标与数据继承规范,通过场景驱动的标准化集成,保障智能技术落地应用。
构建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的路径
面向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智能大坝建设不仅是技术进步的需要,更是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必要充分发挥水利标准的导向性、引领性、推动性、基础性作用,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本文对构建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路径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
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智能大坝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增加水利技术标准高质量供给,提升标准发布效率和质量水平。围绕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求,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水利勘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智能大坝建设,统筹物理工程与数字孪生,具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智能大坝重点技术“急用先行”标准制修订。设立智能大坝标准专项,优先制定基础共性(数据、接口)、关键技术和“急用先行”标准(感知、分析、馈控),探索建立“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快速响应机制。
2.强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示范引领
选取条件成熟的工程(新建或改造)开展先行先试,探索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成效考核与模式提炼,为标准推广奠定基础。围绕建设目标与原则,总结试点经验,面向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动前沿信息技术与坝工知识深度融合,构建支撑智能大坝建设与改造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体系。该体系需分类分级,涵盖工程建设、数据感知与分析、智能控制、安全监测等环节,确保质量与兼容性,支撑技术全面推广和迭代优化。加强政府引导与协会指导统筹协同,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标准体系,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合作制定团体标准,推动智能大坝技术全过程规范化应用。
3.落实体制机制保障
构建标准落实体制机制,重点强化三方面保障:在资源投入方面,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保障标准研究、制定和推广经费,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制度协同方面,强化标准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制度的衔接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在动态评估方面,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定期检查、第三方评估,确保标准有效执行,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标准内容。
4.深化科技创新协同
统筹建设智能大坝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强化智能大坝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研究。探索构建智能大坝相关重大水利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机制,把标准设定为水利科技项目的关键产出,将加强基础研究作为智能大坝标准制修订的重要前置条件。建立并完善先进适用智能大坝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及时把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智能大坝标准中,同步推进智能大坝的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以及产业推广,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智能大坝技术标准水平。
5.推进标准宣贯与落地应用
创新宣贯推广方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资源,打造“互联网+标准宣贯”新模式,全面提升标准宣贯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标准规范的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水利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标准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优先选取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重点水利工程作为试点项目,系统开展标准的实际应用验证工作,全面收集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标准条款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现行标准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结语
智能大坝建设是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举措。当前技术标准体系虽已形成全生命周期覆盖框架,但在智能大坝建设标准体系方面仍存在短板,本文建议构建“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场景”3个层级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基础共性标准以统一术语、数据管理与平台接口为主;关键技术标准围绕透彻感知、智能分析、自主馈控及自我学习4个核心技术展开;应用场景标准覆盖规划设计、智能建造到智慧运维等关键阶段,推动技术落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的路径,包括加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引领、落实体制机制保障、深化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标准宣贯与落地应用等5个方面。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dams is a key measure to develop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dam resilience and preventing extreme risks. However, the current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for water conservancy is mainly oriented to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with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such links as intelligent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reservoirs and dams shows that although a standard framework covering the whole life cycle has been forme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support for the core technologies of smart dams, namely “thorough perception - intelligent analysis - autonomous feedback and control - self-learn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technologies of smart dams, the technical standard requirements are sorted out from five aspects: intelligent design,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perceptio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and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and a three-level standard system is proposed, including basic common standards, key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 standard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for smart dams, it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work from fiv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formulating standards for "urgent needs first"; strengthening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 by relying on pilot projects; improving resource input and dynamic evaluation mechanisms; deepening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andards; and innovating the mode of standard publicity and implementation.
Keywordssmart dam; technical standards; requirements analysis; construction path
本文引用格式:
盛金保,李宏恩.智能大坝技术标准体系构建[J].中国水利,2025(16):58-65.
封面供图长江设计集团
责编董林玥
校对刘磊宁
审核王慧
监制杨轶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