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荆州,长江奔涌承古韵,钢铁与水利的碰撞在此焕新活力。2025年9月12日—14日,“水利水运领域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研讨会”在湖北荆州圆满召开。这场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技发展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防灾与抢险装备技术分会联合主办、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推广工作组协办、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行业盛会,汇聚了全国钢铁、水利、水运、设计、施工领域100余名专家、领导及企业代表,以“治水钢盾——热轧钢板桩”为核心,共探技术创新、共商产业协同、共绘发展新篇。
盛会启幕:锚定行业痛点,凝聚破局共识
此次研讨会选址荆州,意义非凡——这里不仅是1998年长江大堤热轧钢板桩防渗“中国首例”的诞生地,更见证了水利工程与新型钢铁材料融合的早期探索,承载着“治水兴邦”的实践初心。
开幕式上,各方代表立足行业实际,直指发展关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肯定了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推广工作组开展的工作成效。在工作组的通力合作下,2024年,全国热轧钢板桩销售量同比增长6.4%,其中永久结构用量增长了4倍,增长潜力正在被快速激活。他强调,热轧钢板桩作为高效、绿色、可循环的钢铁材料,在欧美已有百年应用历史,但国内水利领域应用仍存巨大差距。在国内钢铁表观消费持续下降、供需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热轧钢板桩正是拓展用钢新场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更是储备钢铁战略资源的有效方式。他进一步指出,热轧钢板桩的推广和应用,作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项目之一,已取得明显进展,未来需要全产业链通力合作,培育和建立包括生产、设计、研究、服务、监管、金融在内的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协同发展的生态圈。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钢铁工业处处长张晓辉从地方产业发展角度出发,表示河北作为钢铁大省,正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引导企业聚焦细分市场打造“拳头产品”。“热轧钢板桩正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拳头产品’方向之一,其向‘高强度、耐腐蚀、绿色化、专用化’升级的路径,不仅能保障国家水安全,更能为河北钢铁企业开辟新赛道。”他同时肯定了津西钢铁作为河北骨干企业,联合国家级协会、研究中心办会的务实之举,认为这是企业响应号召、打造核心产品的生动实践。
应急管理部原应急指挥专员、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防灾与抢险装备技术分会会长张家团则聚焦水利行业痛点:“我国33.1万公里江河堤防中,25%未达5级防洪标准;近万座中小型水库大坝待加固,过去依赖水泥、泥土的工程模式,已难应对极端气候下的防洪需求。”而热轧钢板桩在防渗、抢险、临时支护中的优势,正是水利工程“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的核心支撑,此次会议既是技术交流,更是行业思想的“破冰”。会上,9位行业专家带来专题技术报告,用实践案例为热轧钢板桩在水利领域的应用破题:
武汉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桂树强(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级高工)在《钢板桩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中,分享葛洲坝格型钢板桩围堰案例,40余年运行变形可控,印证材料长期稳定性;
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水运设计一分院副院长陶言祺(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硕士、高工)以《格仓型钢板桩隔流堤在内河船闸中的技术应用》为题,详解安徽涡阳及阜阳复线船闸项目——采用隔舱型钢板桩隔流堤,工期直接缩短30%;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关筱语(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硕士、注册土木工程师)在《钢板桩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里,介绍南通港Z型钢板桩护岸实践,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钢材用量减少20%、施工效率提升50%;
欧领特(上海)钢板桩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销售负责人薛源(三峡大学水工结构硕士)则以《钢板桩在船坞工程的应用》为题,梳理船坞建设中钢板桩的适配场景与施工要点。
多方发力:协同破局,勾勒产业融合新路径
研讨会打破行业壁垒,钢铁、水利、打桩等多方围绕技术、标准、市场展开深度交流,凝聚起“共研、共建、共拓”的核心共识。
中钢协:以工作组为纽带,激活产业协同动能
作为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推广工作组的发起单位,中钢协分享了工作组一年来的扎实成果:目前已汇聚46家会员单位(涵盖行业协会、钢铁企业、设计单位、高校)及34名专家委员,通过召开研讨会、对接政府部门、开展质量对比试验、编制标准、出版应用手册等行动,推动国内热轧钢板桩销量逆势增长,其中水运领域增速尤为迅猛——宿连航道、无锡京杭大运河整治工程、深中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项目中热轧钢板桩实现永久结构应用突破,成为中钢协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的标杆案例。
针对钢铁行业“从产能扩张向结构优化”的转型趋势,中钢协明确未来将持续推动跨产业合作:加强与建筑、交通、水利等下游行业的赋能联动,在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新品种研发应用、标准规范衔接、示范项目落地等方面建立沟通机制,让绿色钢铁材料真正成为水利工程的“刚性支撑”。
水利领域:以标准为基,打通应用落地堵点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吴泽斌在报告中对近年来全球及我国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堤防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不少堤段防渗、抗滑能力有待提高,对热轧钢板桩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
围绕钢板桩应用的“认知壁垒”与“标准空白”,水利领域专家联合报告人提出多维路径:
强化“量化宣传”:借鉴华设设计集团水运事业部副总经理、所长沈旭鸿(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外导师)在《钢板桩在内河航道和船闸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中的实践——将性能转化为“每公里用量”“防渗效率”等指标,其主持的80余项水运工程设计经验,为指标设定提供参考;
加快标准建设:上海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张菊连(同济大学工学博士、一级注册土木工程师)等专家,编制《水利工程热轧钢板桩应用规范》。张菊连在《水利水运工程双排钢板桩围堰的应用》中提及,她主持100余项基坑设计、参编数十项标准的经验,将为规范填补设计、施工空白;
打造示范标杆:以“荆江大堤26年无渗漏”案例为模板,结合桂树强教授、陶言祺副院长的项目经验,在堤防加固、水库防渗中推广可复制方案。
津西钢铁:以创新为核,筑牢产业引领根基
作为会议承办方、工作组主任单位,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欣介绍“破局之路”,技术应用研究所首席工程师(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推广工作组专家委员会主任)钱奕峰作《热轧钢板桩在水工领域的产品应用与发展》报告,详解热轧钢板桩在水利领域应用的优点。他表示津西热轧钢板桩全球销量占比超25%,获中钢协“金杯特优产品”称号。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中被称为“定海神桩”;阜阳船闸项目中优化截面设计节省造价500余万元;自主研发的生产监控系统实现全流程溯源,施工模拟平台可精准预判地质受力。钱奕峰表示“我们不仅提供材料,更提供‘设计+施工+售后’一站式解决方案。”
工作组:以实干破局,交出产业协同答卷
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推广工作组主任委员韩亚坤在大会发言中,以“从起步到突破,以协同促发展” 为核心,全面梳理工作组自 2023年10月成立以来的实践成果,并明确未来深耕水利领域的方向,为产业融合注入信心。
韩亚坤表示,自工作成立以来,已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组织5场专业研讨会,2025年8月更在江苏宿迁开展 U400×170、U600×210 两种核心规格的热轧钢板桩质量对比试验,通过实验室检测与现场打桩实测,系统验证锁口质量、抗疲劳性能等关键指标,为设计与应用提供实打实的数据支撑;协同山东大学编制的《深基坑永久支护结构技术规程》已正式施行,首次将钢板桩纳入永久支护体系;2025 年《热轧钢板桩应用技术手册》已定稿待出版,从产品、设计到施工、案例,为行业提供‘工具书级’指导,目前还在推动国家标准 GB/T 20933-2021 修订立项,计划优化规格组距、补充安全评估准则,让应用更规范;成效方面,永久结构用量增长最为显著。另外2025年推动Z型桩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还首开Z-BOX 型钢板桩在船坞的应用,逐步缩小与国际70%Z桩应用占比的差距。
实地见证:20年“钢盾”护堤,验证技术硬实力
理论交流之外,研讨会更注重“实践检验”。参会代表共同前往荆江大堤观音寺水闸——中国首个钢板桩防渗工程现场,实地考察20余年运行效果。
据介绍,该项目于1999年10月开工、2000年4月竣工,施工中通过开挖沟槽、精准打桩、粘土回填、浇筑C20砼锁口梁、铺设土工膜等工艺,构建起完整防渗体系。
“20多年来,这片钢板桩防渗墙从未出现渗漏,堤内浸润线下降显著,结构稳定可靠。”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与桂树强教授分享的葛洲坝围堰案例、关筱语工程师的南通港护岸实践形成呼应,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到热轧钢板桩的长期耐久性。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在2006年荣获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成为国内热轧钢板桩水利应用的“活教材”。
未来展望:钢水相融,共护江河安澜
研讨会闭幕式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吕娟表示: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智能建造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化,热轧钢板桩有望通过复合结构设计、功能集成创新,在堤防加固、航道护岸、生态修复等多场景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推动水利水运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材料。
“以钢铁之力,守护江河安澜。”这场研讨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热轧钢板桩与水利水运工程深度融合的起点。热轧钢板桩的工程价值已获国际充分验证仅以日本为例,日本河流治理的应用场景中,每公里热轧钢板桩用量最高可208吨日本14.4万公里河流治理已应用热轧钢板桩约3000万吨。我国150.8万公里的庞大河流网络正面临防洪加固、水利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任务基于高效、可靠的特性,热轧钢板桩无疑将成为这些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支撑并为钢材消纳带来巨大增长空间未来,热轧钢板桩将成为防洪减灾的“刚性屏障”、绿色基建的“低碳选择”、钢铁行业的“增长引擎”,为国家水安全注入强劲“钢铁力量”!
供稿丨科技环保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