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吊点、各吊点,准备就绪、准备就绪!三二一,起吊!”随着指令下达,120米高的黄色吊臂缓缓抬起。王占福仰头盯着在百米高空的叶轮,喉结不自觉地滚动。
与风速赛跑的吊装时刻
驱车从乌鲁木齐一路向北,北疆的中蒙边境线上,狂风裹挟着砂砾在铁青色天幕下盘旋,国投180千瓦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团队正争分夺秒地进行风机吊装。
国投180千瓦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风机吊装
这里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戈壁遍布,常年刮风,进入初冬,变化更甚。于是,每天密切关注气象预报,成了项目党支部书记兼安全经理王占福雷打不动的习惯。风机吊装操作必须利用风速不超过8-10米每秒的窗口期来抢吊塔筒、组装叶片、吊装叶轮。为了确保风机吊装的安全性,王占福提前对吊装过程进行细致的踏勘和评估,确定吊装的最佳方案和安全措施,确保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经霜雪淬炼的钢铁匠心
进入11月以来,连降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对设备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操作带来严峻考验,使吊装作业难度大大增加。
克服风雪影响开展风机吊装工作
“力矩扳手再校准一次!”王占福对着对讲机喊出的声音瞬间被风雪略过戈壁的呼啸吞没。在这项吊装总重量达570多吨的超危大工程中,必须精准把握打力矩。然而,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里,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温度较其他地区更是偏低。大家需要凭经验来观察每一处风吹草动,以确保庞大的风机叶轮与机舱在高空精准对接。叶轮起吊在三、四节塔筒时,需要从水平翻转到垂直,这不仅需要主吊和副吊司机配合绝对默契,更需要整个团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占福在项目现场
王占福用冻僵的手指叩击塔筒钢板,这是他用来判断塔筒内部是否结冰的独特方法。他紧贴钢板,呼出的白雾在金属表面凝成冰花。当最后一支螺栓在120米的高空终于咬合时,夜幕渐渐褪色泛起鱼白。王占福眯了眯一直盯着吊装平台的眼睛,眉毛早已结满冰晶,工装裤被风雪吹得猎猎作响。“最后一台风机吊装作业圆满完成!”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伸手摸出裤兜里的保温杯,杯中浓茶早已结成琥珀色的冰坨。
铸戈壁坚守的追风传奇
2007年4月,王占福跨越3000公里来到新疆,这是他和爱人在新疆坚守的第18年。铆工、施工员、业务员、副厂长……18年里,他历经各个岗位磨炼,见证着新疆的发展变化,也让他在新疆的根扎得更深、更稳。
夕阳下的风力发电机组
正是有像王占福一般踩云逐日的追风人,项目从基础浇筑到机组安装,仅历时89天,在这片被风雕琢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追风奇迹。看到高大的风机矗立在边境线上漫卷长风,他们作为挑战极限的孤勇者,绿色能源的践行者,又倍感骄傲。身体回暖,王占福把安全帽扣回头顶。胸前的党徽贴着心跳,在风雪中微微闪光。
2025218429
来源丨中国二十二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487期
5880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