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副段长当上第一书记后,特别愿意“串个门”……

副段长当上第一书记后,特别愿意“串个门”……

秋风送爽,琅琅书声满校园,逐梦少年再起航。连日来,记者一行走进四川、贵州等地铁路沿线中小学校,探寻钢轨给校园带来的新变化,见证火车为师生们创造的新生活,记录铁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陈书记的果实沉甸甸

  “新学期拍了拍你!”一块竖在墙正中的白板上,工整地写着这样一行字,对面摆放着3排桌椅。

  这不是哪个学校的教室,而是东龙村村委会的活动室。

  就在刚过去的暑假,铁路驻村工作队在这里办起托管课堂,40多名孩子的读书声和欢笑声回荡在山间。

  东龙村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两年前,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选派成都动车段副段长陈立涛和成都电务维修段德阳信号车间副主任周运,分别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没多久,当地老百姓就发现陈书记有个爱好——喜欢跟人“摆龙门阵”,特别愿意“串个门”。全村168户人家,他走了个遍。

  走访发现的一个问题,让他吃不香、睡不着——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沉迷于电子产品,老人们想管却力不从心。

  顶着正午的大太阳,陈书记和同伴们一边在山路上疾行,一边热烈地讨论:接下来该咋办?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事?

  村里到镇上,20公里的山路,陈书记不知跑了多少趟。他协调村委会从镇上小学借来一批闲置桌椅,购置了图书与教具,又找来村里在内江师范学院读书的大学生丁玲婷,请她勤工俭学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冒着山雨,陈书记又挨家挨户通知:“大家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们送到村委会托管班过暑假。”

  “上午写作业,下午做游戏、看电影,还能吃到大西瓜!”刚上完托管班的赵世祥滔滔不绝地说,“现在,我手机玩得少了,字也写得越来越整齐。”

  在孩子们眼里,自从这个第一书记到村里后,他们离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了。

  在东龙村所属的青云镇,川青铁路从此穿过。孩子们站在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时不时就能看到动车组飞驰而过。

  借助这条铁路,陈书记把“课堂”从村里搬到了村外。

  今年初,陈书记组织一批孩子前往成都动车段研学,藏族女孩马志雯是其中一员。舒适的车厢、飞快的速度、窗外不断掠过的山水、新奇的高铁术语,都被她写进了作文里。

  陈书记还经常“送课上门”。

  村民马晓群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坐高铁去上海前,陈书记给她送来一套书。“您怎么知道我想买这套书?”马晓群十分惊讶。

  “我查了你们专业的必读书目。”陈书记一边拿出手机展示,一边叮嘱道,“安心读书,有啥需要帮忙,就给我打电话。”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陈书记的“课堂”也结出一个个沉甸甸的硕果。受铁路驻村帮扶的影响,马晓群也远赴新疆支教,将这份温暖与责任继续传递。

  最近,铁路部门再投资65万元,为东龙村扩建综合活动中心。下次放长假,孩子们就能坐在这里安心看书了。

  村河北岸,格桑花开。活动中心的工地上,一根根钢筋笔直挺立,搭建着少年的梦想。

田老师的事业甜蜜蜜

  “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坐在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中心小学的操场边,在手机上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体育老师田娜的幸福溢出了梨涡。

  一年前的一幕,浮现在她的眼前。

  那时,刚从湖南工业大学毕业的她,通过“特岗计划”到西南地区的这所乡镇小学任教。

  出发前,她打开手机地图一查,从江县在贵州省东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四周都是大山。令她欣喜的是,坐高铁就能抵达。

  从江站到校门口,走路只需10多分钟。与校园一山之隔的贵广高铁上,列车如银龙般穿山而过。

  入职一年来,田老师的惊喜不断。

  走出去的机会来了。去外地培训、赛课是常事,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涌了进来。她所在的小学和澳门濠江中学在2017年底结成了“姊妹学校”,师生们乘高铁互访交流让她感觉“很拉风”。

  校园里的喜事多了。体育场坑洼积水的水泥硬地变成了焕然一新的塑胶跑道。她发挥专业特长,带着孩子们组建篮球队、足球队。“待训练达到预期效果,我就组织学生们坐高铁去外地打比赛。”她说。

  孩子们的眼神亮了。班里有个男孩父母在外务工,有段时间心情低落、学习松懈。她主动和孩子父母联系,当晚孩子父母就乘高铁回家,决定留在家乡工作。有了爸妈的陪伴,孩子成绩有了进步,也变得爱说笑了。

  探亲朋的脚步勤了。无论是到株洲看望父母,还是去遵义和男友团聚,周末坐高铁都能实现;朋友们也乘高铁来看她,羡慕她“生活在景区”。

  今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

  让田老师自豪的是,毗邻侗寨的洛香镇中心小学,也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浸润于日常教育中。

  “盛装的姑娘,为你舞;古朴的寨门,为你开。”侗歌教室内,音乐老师石勤富弹起侗族琵琶,带领侗歌班的孩子们唱起《欢迎你到侗寨来》;刺绣课堂上,女孩们身穿月白色侗衣,指尖飞舞,绣纹样、编蛋笼……非遗文化正在校园里焕发新生。

  贵广高铁开通十多年间,有20多位像田娜一样的外地教师到这所小学工作,教师队伍从30人增加到66人。

姐妹俩的明天亮闪闪

  秋雨初霁。新成昆铁路喜德西站人流渐密,人群中多是背着书包、拖着行李的学生。

  19岁的彝族女孩阿说阿牛,即将搭乘C756次列车奔赴515公里外的遂宁,前往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报到。“以前坐‘小慢车’上中学,现在坐动车组上大学。铁路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阿说阿牛腼腆地说。

  2022年底,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复兴号开进大凉山。两年多来,它陪伴众多“阿说阿牛”走出大山。

  同一天,阿说阿牛的14岁妹妹阿说阿各作为喜德瓦尔学校初中一年级新生,踏上姐姐曾走了6年的“小慢车”求学路。

  经过38个乡镇,辐射周边97个乡镇,最低票价2元,逢站必停……这趟运行于成昆铁路普雄至攀枝花南之间的5633/5634次列车,已成为沿线学生的“专属校车”。

  距西昌市区4.5公里的喜德瓦尔学校,2000多名学生中近60%来自周边山区村寨。对他们而言,5633/5634次列车是最方便安全、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铁路部门特别设置学生候车专区,在列车上举办诗词接龙、愿望分享等活动,并在车厢两侧靠窗位置安装课桌椅和书柜,打造学习车厢。

  坐在疾驰的动车组上,阿说阿牛的思绪飘向远方。“我常在学习车厢里刷题、读课外书。那时候,只要动车组从旁边轨道呼啸而过,我都会停下笔望着它……”阿说阿牛说。

  “列车前方到站,越西站。”广播声响起。不过20多分钟,C756次列车抵达了记忆中汽车需绕行2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的地方,阿说阿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4个多小时后,列车到达遂宁站。

  曾经最远只到过西昌的她,如今坐着动车组跨越山河,未来的规划也在脑海浮现:“我想毕业后回家乡当老师。”

  火车给孩子们拉来了“外面的世界”,铁路以不同的时速承载着希望和梦想——

  “小慢车”穿梭于群山之间,守护着像阿说阿各一样的孩子;动车组飞驰而过,带着像阿说阿牛这样的青年,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铁路便捷出行举措,也在造福各地的莘莘学子。学生旅客预约购票服务全面实行;入学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在线上、线下购买学生优惠票;学生旅客每学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4次单程优惠票可随时使用,优惠区间可根据家庭居住地至学校所在地调整,动车组学生票按执行票价的7.5折计算;协调地方交通部门畅通学生返校“最后一公里”……

  新学期如约而至,有了铁路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

短评:求知的心 有爱守候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多年来,铁路部门持续加强中西部和偏远地区路网建设,在定点帮扶地区创新探索教育帮扶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这几天,走进贵广高铁、川青铁路以及新老成昆铁路沿线采访,我们看到,高铁用速度重新定义“远”和“近”,让跨省教学、异地就读、外出研学成为可能,真正打破了山村教育的围墙。我们也看到,铁路暖心的教育帮扶托举起更多留守儿童的求知梦想,带动有志青年回到大山、用所学知识反哺乡土。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温柔而坚定的守望”。铁路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其中。从大凉山腹地到林海深处,从湘西山区到云南边陲……这份守望,在绵延的钢轨上、在飞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服务里。当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引进来”,被山水困住的脚步勇敢“迈出去”,乡村教育便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多山乡少年也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连心平

统筹策划:郭嘉冰 和平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郭瀛潇 刘晓 许毅 周子琳

图片:张志力 茅磊 许毅

视频:周子琳 雷钊 顾垒 张维

编辑:孙晓远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