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深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中国神华产权所属雁宝能源储装中心的巨型煤仓穹顶已率先捕捉到晨光,金属表面反射出明亮的光泽。不远处,一列满载煤炭的运输列车缓缓启动,汽笛声浑厚悠长,与风中裹挟的牧草清香、泥土芬芳交织在一起,谱写成一曲独特的草原晨曲。
这座年吞吐量达千万吨的能源枢纽,是保障区域能源供应的“关键节点”,此刻,储装中心正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管理革命:每个岗位都成了精打细算的利润“战场”,每一度电、每一颗螺丝钉、每一次设备维修,都被清晰地赋予了价格标签,“降本就是增收,节能就是盈利”的理念,正悄悄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工作日常里。
“上个月我们班组‘盈利’1.2万元!”储装中心维修车间机务一班班长王宏柱,正站在车间门口的电子公示屏前,指着上面滚动的内部利润表说道。他粗糙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机务一班”那一行,语气里满是骄傲。这要是在以前,他根本想不到,维修班组还能算出“盈利”来。
储装中心自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以来,将10个车间、部室全部转变为“模拟法人”,每个车间都有专属的虚拟账户,用电超支要按工业电价的1.2倍从账户里扣款,设备维修节省的费用能提取30%作为班组奖励,就连日常领用的扳手、电线等耗材,也要按成本价从虚拟账户扣除。机务一班作为该中心首个试点单位,成为了改革的“先头兵”。这个“模拟法人”的新身份,像一剂“强心针”,让班组里原本有些“按部就班”的氛围彻底变了,每个人都开始主动琢磨,怎么能让手里的活“生”出效益来。
“你看这台破碎机,低负荷的时候还在空转,一天下来白耗不少电!”8月20日早班巡检时,王宏柱蹲在一台正在运转的破碎机旁,手指轻轻敲了敲发烫的机壳,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当天午休时,王宏柱没有休息,而是把班组里的老电工李师傅、经验丰富的钳工小张,还有刚毕业没多久的技术员小王叫到了一起,几个人找来传感器图纸,在车间里搭起临时操作台。“要解决空转耗电的问题,变频模块是关键。”有着二十多年电工经验的李师傅,掀开控制柜的防尘罩,指着里面密密麻麻的元件说,“要是能加装个传感器,让设备频率跟着煤流负荷走,煤多的时候满负荷运转,煤少的时候自动降频,肯定能省不少电。”
车间闷热得像蒸笼,王宏柱和小张守在控制柜前调参数,额头上的汗滴在操作屏上,擦一把又继续。第一次试运行时,破碎机却像“闹脾气”,负荷稍降就停机,再启动又耗电,算下来反而多耗了5%的电。
“是不是降频太急了?”晚上值班室里,王宏柱翻着《变频技术手册》,眉头拧成一团。突然他指着手册里的负荷曲线,在页边画了个波浪线:“加个缓冲区间!负荷低于30%再降频,让它有个适应过程。”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几个人就赶到车间重新调试。王宏柱盯着煤流监测仪,小张守着变频控制柜,李师傅和小王则在破碎机旁观察运转状态。当输送带上的煤流变小时,王宏柱喊了声“注意频率”,小张立刻调整参数,只见频率表的指针慢慢往下滑,从50赫兹平稳降到35赫兹,破碎机没有像上次那样停机,而是稳稳当当继续运转,噪音都比之前小了不少。
改造后的两台破碎机,当月电费就少了3万元。“按照《储装中心内部市场化考核细则》,这节省费用的60%能直接转成班组绩效!”如今,职工自己手里干的活,不再是“模糊的任务”,而是和自己的“钱袋子”紧紧连在一起,每多省一度电,都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场发生在草原能源枢纽里的“效益革命”,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改变着每个人。如今走进储装中心,随处可见职工们“算账干活”的场景:巡检时会下意识看一眼设备的电表,领耗材时会仔细核对用量。王宏柱说:“现在班组里还成立了创新小组,大家又开始琢磨怎么优化皮带运输机的运行速度,怎么延长设备的维修周期,让每一份努力,都有收获。”
草原上的晨曲旋律里,除了汽笛与牧草香,还多了几分“精打细算”的踏实,多了几分“创新创效”的活力。储装中心的这场改革,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在企业内部激起了“降本增效”的涟漪,更让“人人都是经营者”的理念在草原深处扎根生长。
扫码关注 中国神华
内容来源:雁宝能源
编辑:石玉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