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解码智能工厂》特别报道,央视记者探访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走进全球唯一实现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的生产基地,见证了机器人“天团”造挖机、人形机器人进厂当“学徒”。以下是报道内容。
智能工厂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我们见识了基础级智能工厂的“点上突破”,也领略了先进级智能工厂的“全线贯通”。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金字塔尖——卓越级智能工厂。它们不仅是自动化的集大成者,更是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这些工厂到底长什么样?又凭什么代表中国先进制造的巅峰水平?我们先去一家全球唯一实现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的生产基地看看。
机器人“天团”造挖机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造挖掘机可能并不稀奇,但您见过机器人生产挖掘机吗?在这个智能工厂里,干活的主力军可都是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它们不仅可以自己搬东西,还能够这样进厂拧螺丝。这些赛博师傅们干活怎么样?咱们一起进厂看看。
走进产线,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正“各司其职”地忙碌着。它们不仅拥有能灵活转动的“机械臂”,头顶还搭载着9个“眼睛”,正实时扫描工件位置与状态。
这个机械臂正稳稳握着拧紧轴,给这台挖掘机车身上螺栓,动作又快又稳。即便面对“上下车身合体”这样的复杂工序,也能精准完成对接,无需人工干预。
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副总经理 毛青:这是我们的一个智能合车的装置,这个合体是无人化的操作,原来是需要5个员工,现在通过我们智能化的提升,实现了一个人来看一看,就可以实现上下车的合体。
在这座工厂里,近1000个工业机器人分布在60条高度柔性化的智能产线上,从钢板下料、焊接、机加,到涂装、装配、调试,挖掘机生产的6大核心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包办”。它们能在复杂坡口加工时实现毫米级精度,能在“黑灯工厂”模式下完成24小时无人作业,能在智能仓储中自动调度物料,还能在空中物流系统中高效转运,构建起一套全流程无人化的生产体系。
而这些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如此“默契”地协同作业,离不开工厂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
中联重科中科云谷总经理 曾光:你可以把整个超级工厂看作是一个巨型交响乐团,这些工业机器人就像是里面的一个个乐手,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大量运算,来把整个工厂给井井有条指挥起来,让整个乐团能够齐心合力演奏出一曲交响乐。
人形机器人进厂当“学徒”
除了这些经验丰富的工业机器人“老员工”,近期厂里还来了一批“新学徒”——人形机器人。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个“赛博师傅”刚上岗不久,正在这里熟悉它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您看它现在正在挨个对这些零部件进行辨认和记忆,它的工种是分拣员,学习之后就可以快速又精准地完成分拣任务。
在装配线上,一位人形机器人正专注地对孔拧螺丝;不远处,另一位正拿取冲压后的高温板材,还能胜任焊接部位调节等过去由人工承担的危险工种。目前,厂里已有十多位“赛博师傅”在不同工位上岗,而产线后方,还有更多人形机器人“学徒”在等待机会。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您看,机器人正在这里做岗前培训,工作人员通过不断训练,可以提高它的速度、精度、准确度。未来,这些机器人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工位的工作环境,可以胜任更多工种。
为了让人形机器人更快“出师”,厂里建设了拥有上百个工位的训练场,持续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与技能训练。同时,还打造了具身智能平台,包含云端超脑、大小脑端到端算法模型,以及从数据采集、处理、标注,到模型训练、测评、推理部署的整套工具链。通过这个平台,所有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保障自主进化与生产闭环运转,为未来更高级别的智能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副总经理 毛青:通过软硬件协同进化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从现在的多品种、小批量的超大规模敏捷制造,进化到未来的单件个性化定制,打造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的新型智能工厂。
关注我们,新鲜资讯一手掌握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