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能耗降低40%!天玛智控尹春雷:综采工作面智能照明控制工艺与应用

能耗降低40%!天玛智控尹春雷:综采工作面智能照明控制工艺与应用

为解决煤矿综采工作面传统照明设备功能单一、能耗高、缺乏配套辅助指引与动态控制等问题,提出智能照明与液压支架开采工艺的自动协同控制方法,设计智能照明控制工艺,实现地面规划截割中不同动作区域灯光分区指导及调整。智能照明工艺在小屯煤矿1702工作面应用后,满足不同场景照明需求并实现动态节能,解决了地面人员视觉分辨动作区域困难的问题,促进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安全生产与动态节能。

文章来源:《智能矿山》2025年第8期“学术园地”栏目

作者简介:尹春雷,现任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主要从事煤矿智能化、煤矿控制软件的相关研究工作。E-mail:15510681673@163.com

作者单位: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引用格式:尹春雷.综采工作面智能照明控制工艺与应用[J].智能矿山,2025,6(8):83-86.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免费下载阅读pdf全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矿山智能化建设进展

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照明系统综合兼顾安全性、功能性与智能化要求。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采用矿用LED无频闪照明,对视频系统与工作面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每台矿用LED灯照度>4 000 Lux,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巷道、设备列车、移动变电站等场所采用矿用LED无频闪固定照明,每台矿用LED灯照度>6 000 Lux,布置地点应符合《煤矿综采采区设计规范》(GB50536)相关规定。

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核心区域,照明系统与开采工艺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安全性。传统照明系统功能单一、能源浪费、缺乏动态调控等问题;传统光源能耗高、显色性差,且依赖人工操作无效照明占比约35%。

为解决以上问题,以贵州大方煤业有限公司小屯煤矿(简称小屯煤矿)1702工作面为例,针对薄煤层复杂地质条件(顶板破碎、底板松软等),开发了智能照明与液压支架开采工艺的协同控制系统。通过千兆网络型控制平台(Longwallmind)与动态分区算法,实现灯光指引与设备动作的精准匹配,解决传统照明无法适应自动化开采需求的问题。

开采工艺整体设计

1.1 液压支架自动化控制体系

液压支架作为综采工作面的核心支护设备,智能化控制依托电液控制系统与多模态协同算法,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顶板控制。自适应跟机技术通过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姿态传感器实时采集支架状态,结合分布式蓄能供液系统优化液压流量分配,全工作面移架平均时间小于8 s。针对底板松软等特殊工况,系统采用标准移架与特性移架双模式一键切换机制,确定规划截割工艺,自动化开采工艺界面如图1所示。

image.png

图1 自动化开采工艺界面

1.2 智能照明的协同需求

液压支架动作与照明系统的实时交互,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安全高效协同,包括区域指引与动态响应功能。

(1)区域指引基于综采工作面网格化分区方法,将采煤机截割区域与支架移动范围划分为回风端头、进风端头、三角煤及中部采煤等区域。通过集成机器视觉识别系统,实时监测支架与采煤机开采的空间位置,并结合LED照明系统的多色温调节功能,区域指引整体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image.png

图2 区域指引整体设计思路

(2)采用不同颜色灯光标识作业区域,白色冷光标记采煤机作业区域,黄色暖光标识待移架,红色警示带标定危险边界。分区标识系统降低人工视觉分辨误差>30%,尤其在低照度或煤尘干扰环境下显著提升安全性。

综采工作面部署设计

2.1 工作面基本情况

小屯煤矿1702工作面可采走向长度480.8 m,倾斜长150.0 m,面积72 120 m²。工作面范围内煤层厚度0.8~1.4 m,平均厚度1.13 m,可采储量12.17万t。1702综采工作面安装的设备为液压支架102组,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破碎机各1部,带式输送机2部,转载机1部,电站设备21车以及工作面电缆管路等。

2.2 工作面智能照明适应性配置

在煤矿井下照明的平均照度计算中,采用平均照度法。工作面平均照度(av,Lux)为灯具数量()、单个灯具光通量(,lm)、利用系数(为0.3~0.6,由灯具类型和空间反射率决定)、维护系数(,煤矿井下取0.7~0.8,考虑灰尘和老化等影响)的乘积,除以照明区域面积(,m),即工作面平均照度等于灯具数量、单个灯具光通量、利用系数、维护系数相乘的结果,再除以照明区域面积,计算煤矿井下工作面的平均照度情况,用于指导照明设计与评估。

小屯煤矿1702工作面煤层厚度最高1.4 m,支架中心距1.75 m,切眼宽度5.6 m,=999.6 m根据每3架1台,共计34台;空间反射率较低,取0.3;井下粉尘多,维护系数较低,取0.7。正常光照强度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根据《煤矿设计规范》,井下关键区域最低照度要求,av=5 Lux,需要单个灯具光通量必须>700 lm。

根据现场测试情况,选用智能照明灯为红、蓝、冷白、暖白4种颜色,且可自定义灯光闪烁频率,具备多种模式灯光报警功能,与网络型控制器通信,可警示液压支架不同工作状态,提醒工作面内人员注意安全;支架灯可自定义调节亮度,有利于降低工作面功耗;支架灯外壳为铸钢材质,具有IP66防护等级,适配井下不同类型工作面。智能照明灯实物关键技术参数包括3个方面,智能照明灯实物如图3所示。

image.png

图3 智能照明灯实物

(1)供电电源工作电压:AC127 V±10%。

(2)光源:平均照度为150 Lux(照射距离2 m);额定光通量为3 512 lm;峰值光强为1 551 cd;光源颜色及最大功率为暖白光40 W、冷白光40 W、红光10 W、蓝光10 W;色温为暖白光3 000 K/冷白光5 700 K,色温可配置。

(3)Zigbee通信:工作频率2.4±0.1 GHz;通信信道:24(可配置);发射功率0~20 dBm;最大传输距离10 m(无遮挡)。

2.3 设备与网络架构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配置含压力传感器、红外接收器、测高传感器。智能照明模块每3架部署1组,集成LED光源、无线通信模块。井下万兆环网实现支架控制器、照明终端与地面调度中心的数据交互。

智能照明灯网络架构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清晰展示了从控制终端到终端设备的完整通信链路,设备通信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核心控制层利用千兆型网络控制器与智能照明灯通过Zigbee无线通信,进行控制交互;网络传输层为有线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构建网络骨干节点,实现地面监控中心到智能照明灯的数据交换。通过分层解耦设计,实现了照明系统的集中管理与本地自治相结合,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提升了系统可靠性。

image.png

图4 设备通信网络结构

智能照明控制工艺实现

3.1 动态分区与协同控制算法

煤矿井下场景的智能照明动态分区与协同控制算法,结合环境感知、人员定位及能源优化需求,根据开采、检修等不同作业场景,设定亮度等级。智能照明采用通信架构内置ZigBee模块,构建Mesh网络,支持100 m内自组网,确保信号全覆盖。

每个灯具作为智能体,分布式决策,利用共享人员位置、环境数据,实现机来全亮、机走渐灭的跟随照明效果。灯光分区与协同控制逻辑,灯光动态分区与协同控制如图5所示。

image.png

图5 灯光动态分区与协同控制

(1)采煤机作业区:高亮度冷白光覆盖截割范围。

(2)支架动作区:暖白光覆盖支架动作范围,红色警示闪烁标识动作支架。

(3)人员安全区:低功耗蓝光标记避险通道,感应距离可调。

3.2 灯光协同控制流程

控制系统展示了综采工作面环境下的动态区域生成。通过3条并行路径同步获取关键数据,开采工艺参数、采煤机实时运行轨迹(位置、方向、速度)及井下人员定位信息,数据流汇聚至中央服务器,经决策算法融合分析后,执行动态区域智能划分。

灯光协同控制系统根据空间定位结果触发3种响应机制,当识别到采煤机作业区时,下达冷白色指令,支架作业区激活暖白色指令,人员安全区则切换蓝色指令。若设备或人员处于非特定区域,自动进入默认的低色温蓝色节能模式。最终完成了所有决策路径汇集,形成闭环控制。流程通过多源数据实时交互与智能决策,实现了采矿作业的安全性与能效管理的双重优化,灯光协同控制流程如图6所示。

image.png

图6 灯光协同控制流程

3.3 节能控制策略

通过环境光传感器与人员定位数据,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空闲时段降低照明功率,动态电源管理降低无效能耗36%。在作业区和动作区进行色温提升,采用高色温指标LED光源,减少色彩失真导致的误判。动态控制灯光工艺,年节电约2.5万度。

智能照明的综采工作应用

针对煤矿“三软”和“双突”的特殊条件,结合煤矿实际生产工艺,定制化千兆控制系统和Longwallmind系统解决方案,地面规划截割控制界面如图7所示。为实现地面远程开采模式,引入智能照明辅助指引和协同控制系统,解决地面人员视觉切换和区域快速定位的问题,支持了地面规划截割的推广应用。

image.png

图7 地面规划截割控制界面

液压支架处于支架动作区,该范围内智能照明处于暖白色灯光,支架动作区灯光如图8所示,采煤机作业区灯光如图9所示,具有明显视觉差。在支架动作区,支架进行动作过程中,通过红色闪烁进行预警提示,支架推移刮板输送机动作中预警灯光如图10所示。

image.png

图8 支架动作区灯光

image.png

图9 采煤机作业区灯光

image.png

图10 支架推移刮板输送机动作中预警灯光

经过支架动作区,支架不进行必要动作,处于人员安全区,该区域为无人状态,结合人员定位,降低灯光亮度和色温,一段时间后进入节能模式,人员安全区灯光如图11所示。

image.png

图11 人员安全区灯光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小屯煤矿1702工作面实施后,灯光分区指引使支架移架响应时间缩短至5 s,开采效率提升,循环周期减少18%。节能效果方面,动态调控策略降低照明能耗40%,年节约电费约25万元。安全生产方面,事故率降低,故障灯具远程诊断率100%。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模块化设计支持不同地质条件的快速适配,满足大倾角工作面灯光倾斜校准;地面远程运维方面,通过云台视频与井下平板监控,减少人工巡检频次50%。

结 语

通过智能照明与液压支架的协同控制,实现了综采工作面照明-开采-安全的一体化调控。综采工作面的“光”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而是智能化开采的“神经末梢”,是工艺状态的可视化载体,也是人机协同的交互界面,更是无人化场景的基础支撑。小屯煤矿1702工作面应用表明,该系统在地面和自动化开采模式下具有显著的辅助指导优势,为煤矿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赵瑞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智能矿山》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ine

月刊CN 10-1709/TN,ISSN 2096-9139,聚焦矿山智能化领域产学研用新进展的综合性技术刊物。

主编:王国法院士

投稿网址:www.chinamai.org.cn(期刊中心-作者投稿)

联系人:李编辑 010-87986441

邮发代号:82-476

往期荐读

往期特刊

中国煤科特刊

陕煤集团特刊

神东专栏

重大进展特刊

露天矿特刊

理事单位特刊

红柳林煤矿特刊

创新技术特刊

创刊号

版权声明

本刊对已出版文章持有电子版、网络版及进行网络技术交流和与各网络数据库合作的权利,稿酬一次性付清,版权归本刊与作者共同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