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实践探索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dam engineering
刘毅,雒翔宇,赵宇飞,赵卫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
摘要:我国大坝智能建造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赋能大坝全生命周期建设和管理。分析总结了大坝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智能建造的功能作用,并指出智能建造可为建设智能大坝提供高质量物理大坝本体和全生命周期数据基础,可成为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集成载体。阐明了感知-分析-决策-馈控的智能建造技术架构,以及技术通则-集成规范-专项标准相衔接的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体系,运用实际案例分析了智能温控、智能碾压、智能灌浆、智能跟踪仿真等典型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场景。基于智能大坝理念,提出未来大坝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即从典型工序突破到全要素集成、从智能监控到具身智能、从专注施工建设到全生命周期统筹,将朝着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智能的方向不断前进
关键词:智能建造;智能馈控;智能大坝;技术架构;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刘毅,副院长、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研究
基金项目: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SKL2024YJZD05)
DOI:10.3969/j.issn.1000-1123.2025.16.008
大坝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在保障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质高效建设和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关系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坝建设运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隐患排查预警和清除,确保现有水库安全无恙;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水利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坝建设运行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致力于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不断提升大坝现代化建设运行管理能力。2024年4月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数字孪生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智能温控、智能灌浆、智能振捣、智能碾压、智能隧洞掘进等智能建造设备及装备应用,综合利用物联网、北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引导水利工程施工逐步向智能化施工转变。本文回顾了大坝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需求、趋势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大坝智能建造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智能建造的技术架构,结合典型工程阐明了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成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前景,可为大坝工程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
大坝智能建造技术演进
我国坝工技术发展起步较晚。1949年以前我国高于15m的大坝仅有21座;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设一批100m以上的水库大坝,其中1936年建成的美国胡佛大坝坝高221m,代表了当时发达国家筑坝技术的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托一大批大坝工程建设,我国坝工技术实现了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大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求驱动下,信息技术与坝工技术深度融合,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下面依托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的典型智能建造技术实践作一简要回顾。
1997年,依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发的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投入应用,这是我国坝工领域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首例,具备施工进度计划、设备采购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功能,实现了质量、进度、成本三位一体的监控与预测。
2004年,依托周公宅水库开发的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度与应力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可在大坝施工过程中对全坝各坝块进行全过程仿真分析,及时了解大坝各坝块的温度与应力状态以及各种温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可预报竣工后运行期的温度和应力状态,对混凝土坝施工运行期的安全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依托糯扎渡水电站开发的数字大坝管理系统首次采用GPS等信息技术,从坝料掺配、分区铺料、层厚控制、碾压遍数等关键环节,对大坝填筑施工参数进行实时、在线、自动监控,在土石料性能调控、物料运输调度控制、碾压质量实时监控评估、施工状态可视化与信息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高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高标准监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9年,依托锦屏一级水电站开发的高拱坝混凝土施工质量与进度实时控制系统,从施工期混凝土温度自动化实时监测、施工信息集成与管理、混凝土通水冷却智能控制、混凝土温控反演仿真、施工计划反馈控制等环节,实现了对特高拱坝全坝全过程施工质量、进度和工作性态的实时监控。
2009年,依托溪洛渡水电站对智能建造理论进行了重大工程实践,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了涵盖施工全过程的实时化信息数据库,针对混凝土生产、运输、振捣、通水及灌浆等核心环节研发了具备监控、预测、预警及控制功能的关键系统,建成了大坝协同业务工作平台,有效支撑了溪洛渡拱坝高质量建设。
2015年,依托黄登水电站研发的数字黄登大坝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应用,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和中心数据库,将原材料监测、混凝土生产、碾压质量控制、温度智能控制、大坝基础灌浆监控、仿真反演分析、安全监测、决策支持等环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闭环反馈控制的全环节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了数字建造技术的全坝全过程应用。
2017年,依托出山店水库工程,利用激光雷达、短波雷达、卫星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发了不改变施工机械油路、电路等控制系统以及机械结构的无人驾驶改造技术,能够实现自主施工环境感知、自主施工行为决策、自主施工动作执行的目的,结合建立的土石坝填筑施工过程实时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大坝填筑碾压施工全过程智能化,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
2020年,依托两河口水电站大坝工程,采用感知设备、执行设备和控制设备统一设计和集成装配的方式,研发了集成多模态智能感知、智能规划决策和智能控制等功能的无驾驶舱原生集成式智能无人碾压系统,实现了无人碾压机群协同作业。
近年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智能建造技术已经实现了多要素多环节技术闭环。乌东德水电站的低热水泥与智能通水,全球首例全坝采用低热水泥,结合智能温控系统,实现300m级特高拱坝无裂缝,混凝土芯样长达38.1m;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寒冷区高含沙河流智能建造,在泾河流域全方面采用智能建造技术,集成智能温控、振捣、灌浆、工地等技术,全年连续施工(-10℃无间歇),历经31个月,坝体高度达到230m且无危害性裂缝发生;叶巴滩水电站的高海拔智能建造,在海拔3000m区域应用BIM+AI平台,集成智能温控、浇筑、灌浆系统,冬季连续施工无间歇,坝体高度已突破200m;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结合智慧云平台实现智能碾压、智能温控,混凝土“身份证”系统确保质量溯源。
以“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智能闭环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大坝全景信息模型,开发智能建造管理平台,构建以单元工程及其工序与流程为基础的建设过程实时管理与调控系统,形成面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资源要素数字化管理、业务流程数字化管控、工艺过程智能化控制、实物成本精准化分析,以及进度、性态与安全耦合仿真分析的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实现大坝工程全生命周期真实工作性态可知可控和管理绩效增值。智能建造已成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坝智能建造的功能和作用
1.大坝智能建造可以有效保障工程高质量建设、降低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
随着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坝智能建造技术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高坝最多的国家,未来我国还将建设一批高坝,主要集中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高边坡、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西部地区,传统人工施工面临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等挑战,特别是西藏高海拔工地氧气稀薄,易引发高原反应,工人劳动条件更加恶劣,极大影响了工效。智能建造技术可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高强度的施工作业,在保证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如采用智能压实系统的大坝填筑工程,可减少现场作业人员30%以上,同时将压实度均匀性提升至98%。这种转变不仅可降低劳动强度,更推动一线工人向技术操作员转型,促进产业工人队伍专业化。
随着国家水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量大面广的水利工程建设迎来新高潮。当前一线大坝施工高度依赖外包劳务队伍,大量工人缺乏系统化技能培训,导致施工质量控制难、安全隐患多。例如,混凝土浇筑的振捣工艺若操作不当,易引发蜂窝麻面等缺陷;土石坝填筑施工中坝料合格性与碾压施工的控制对大坝沉降具有重要影响。智能建造通过引入BIM建模、自动化布料系统、坝料级配图像识别、坝料碾压特性实时感知等精细化手段,将施工参数精准控制至厘米级,大幅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智能温控技术可对成千仓混凝土温度进行全过程智能监测和控制并按照使其最优曲线发展,精度达到0.1℃;智能灌浆技术可使浆液扩散范围误差从传统工艺的20%降至5%,显著提升大坝防渗效果。
2.大坝智能建造可为智能大坝建设奠定物理大坝和数据基
大坝智能建造是高质量构建智能大坝的重要基础,其本质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物理基体的高质量建设,为后续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提供可靠载体。智能大坝的定义明确指向“基于物理大坝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其核心功能如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决策优化等,均依赖物理基体的结构完整性与数据准确性。若大坝本身存在超过规范或设计允许的裂缝、渗漏等质量缺陷,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将失真,数字孪生模型的模拟结果也会偏离实际,最终导致智能管理系统失效。同时,基于智能建造过程生成的海量信息,可在智能大坝的体系中予以继承和集成,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缺陷信息,可为运行期智能大坝的安全诊断发挥关键作用。
大坝智能建造通过BIM建模、自动化施工、智能监测等技术手段,将质量控制贯穿于设计、施工、验收全周期。大型水利工程智能建造与智能大坝是技术迭代与目标协同的统一体,两者构成智能水利工程的完整闭环。这种关系本质上体现了“设计即建造,建造即运维”的工程哲学,两者共同推动水利工程从传统建造向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的范式转变,智能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成为全面实现智能大坝建设的重要基石。
3.大坝智能建造可成为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集成载体
大坝智能建造作为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集成载体,其特征可从技术发展层面、实施效果层面和工程实践标准层面3个维度展开。
从技术发展层面看,大坝智能建造通过将传统水利施工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体系。依托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施工流程的精准控制与数据驱动决策。例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实映射,对工程进行动态模拟与预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智能传感器与5G网络实时传输设备数据,结合AI算法实现能耗的精细化管控。这种技术迭代不仅重构了施工模式,更推动了水利行业从“经验导向”向“智能决策”转型,具备水利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的特征。
从实施效果层面看,大坝智能建造通过资源优化与绿色施工技术,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物联网技术动态调节设备功率;AI算法优化混凝土运输路线与振捣参数,减少空驶与材料浪费;智能调度系统降低材料运输成本,提升单车日均运输效率。这种“感知-分析-优化”的闭环机制,实现了能耗的精准控制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体现了水利新质生产力高效能的特征。
从工程实践标准层面看,在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中,大坝智能建造通过智能化设备与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施工参数的标准化管控,减少人为误差,确保工程质量的均质化、一致性与可靠性。这些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对人工经验的依赖,通过“机器替代”与“数据校准”实现了质量的可控与可预测,具备水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的特征。
因此,大坝智能建造是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集成载体,将极大程度改变水利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引领世界坝工技术发展潮流。
大坝智能建造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应用
1.大坝智能建造的技术架构
大坝智能建造是将大坝建设过程中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与工艺空间进行深度耦合与协同进化,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BIM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下,推动大坝传统建造模式向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自主馈控能力的智能技术范式转型。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集成自主馈控能力,减少人工依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大坝建设的安全目标、质量目标、智能目标及绿色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建造是具备“自主感知与认知信息、智能组织规划与决策任务、自动控制执行目标”的控制系统,搭建了智能控制理论与大坝建造的桥梁。
大坝智能建造技术架构
从大坝智能建造理念体系可知,智能建造体系全环节闭合,以自主馈控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合大坝建造的物理信息(涵盖结构性态演化规律、材料性能动态特征及环境特性交互作用)与工艺信息(包含施工机械协同控制、工艺特征参数优化及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互联传输、物理模型、物理智能算法及动态调控,形成“全要素感知-多模态分析-智能化决策-精准化馈控”的闭环运行体系,并实现大坝建造过程中人-物理-信息三相的闭环交互。某种程度上部分智能建造技术已率先实现了大坝建造中某一环节、某一要素的智能控制和智能维护。着眼于现阶段混凝土坝的施工质量控制,我国坝工建设者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研发了一套智能建造技术,对混凝土生产、入仓、碾压、热升层施工、防渗层施工等全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显著提高了混凝土坝施工的智能化程度,研发成功的智能温控、智能碾压技术有效保障了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智能灌浆、智能振捣等技术从不同工序把控大坝施工的整体质量;智能仿真跟踪技术连续不间断地从应力、变形等物理性态方面跟踪分析大坝建设情况,有效提升了大坝的建设质量和施工速度。
2.大坝智能建造的技术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水电领域大坝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技术通则-集成规范-专项标准”三层架构,覆盖全生命周期技术管理。技术通则层以《水电工程智能建造技术通则》(NB/T 11561—2024)为核心,明确智能建造定义、技术融合要求及九大管理模块规范。集成规范层依托《大坝智能建设技术导则》(NB/T 11668—2024),细化土石坝、混凝土坝等不同坝型特性智能施工工艺指标与系统架构标准,建立智能施工工艺量化指标与系统集成标准。专项标准层通过《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NB/T 11405—2023)、《土石坝填筑数字化施工规范》(DL/T 5749—2017)等专项行业标准或智能碾压、智能灌浆等团体标准,对关键工序进行精细化规定,明确温度控制精度、压实度指标等核心参数,规定智能设备通信协议、数据采集频率等技术细节,形成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水电工程智能建造技术通则》作为能源行业首部顶层标准,强调融合BIM、物联网、AI技术,构建“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数字孪生体系。《大坝智能建设技术导则》聚焦施工工艺智能化,明确核心工序技术指标,形成覆盖“人-机-料-法-环”全要素技术规范体系。该体系通过标准化技术融合、工艺革新与管理模式升级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为智能建造技术推广、设备国产化及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法定依据,同时为绿色建造、生态修复等前沿领域标准制定奠定基础,促进行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加速迈进。
3.大坝智能建造技术的典型应用
(1)智能温控技术
智能温控技术是以混凝土坝防裂为目标,综合运用自动化监测、无线传输、网络与数据库、信息挖掘、数值仿真、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混凝土坝温控施工全过程(拌和、仓面、通水及保温)的精细化管控。该技术可实现对混凝土温控全要素的信息实时采集、自动传输、智能分析、预报预警及反馈控制,有效保障大坝温控施工质量,节约人力,防止危害性温度裂缝产生。
智能温控系统的构成包括感知、互联、分析决策和控制4个部分。感知主要是通过自动或半自动监测设备对温控全要素进行监测。互联是基于感知设备、控制设备的特点和施工环境,通过有线、Wi-Fi、移动网络等传输方式或融合组网方式,实现温控信息的互联互通。分析决策是智能温控系统的核心,通过学习、记忆、分析、判断、反演、预测等,最终形成温控决策信息。控制包括预警控制和智能控制,对混凝土坝拌和、仓面、通水及保温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智能化控制。
智能温控技术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应用,实现了混凝土坝拌和、仓面、通水、保温全过程信息自动采集、全面互联、实时分析和智能控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达标率98%,无危害性裂缝发生。2020年2月,“大藤峡水利枢纽智能温控技术”入选全国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此外,智能温控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丰满重建、黄登、杨房沟、叶巴滩、东庄等国内20余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目前正在施工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拱坝浇筑至230m未出现危害性温度裂缝。
(2)智能碾压技术
大坝智能碾压的目标是实现大坝填筑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智能碾压系统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安装在施工机械上的各个精准感知的传感器与机械驾驶自动控制组件,主要对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施工信息进行感知与采集,以及对智能碾压系统的操作指令进行自动执行,实现大坝碾压无人驾驶功能。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两个部分,数据分析主要利用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对施工过程中实时感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计算;智能决策主要在数据分析结果基础上,根据施工目标、施工机械及施工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生成碾压施工机械执行指令,并实时传输到施工机械进行无人化自动施工,以实现碾压式大坝的施工质量全程控制、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和施工安全严格管理。
智能碾压技术贯穿整个大坝填筑施工的各个工序。利用对坝料物理力学特性的快速感知与智能化生产,实现坝料合格性的快速检测;在大坝坝料摊铺过程中进行实时智能化引导与摊铺厚度智能监控,保证坝料摊铺均匀;大坝碾压过程中结合无人驾驶技术,对碾压轨迹、碾压速度、碾压激振力、搭接宽度等重要控制参数进行实时智能监控,实时感知坝料压实特性并进行合格性评价;对大坝整个摊铺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实现全过程、高效电子化档案管理。
智能碾压技术在最大坝高295m的两河口水电站成功应用,实现了大坝施工过程智能感知、分析、控制和智能无人驾驶碾压机群协同作业,以及两河口心墙堆石坝填筑掺料、运输、加水、摊铺和碾压全过程智能监控。
此外,智能碾压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河南出山店水库、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等水利水电工程中。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第一届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创新示范会在河南出山店水库工程现场召开,并展示大坝智能碾压系统。目前智能碾压系统在新疆阿合奇水利枢纽工程中全面应用,大大提升了土石坝填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3)智能灌浆技术
智能灌浆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灌浆技术,融合了材料、传感、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技术,旨在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跟踪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灌浆效果并优化调整灌浆参数,达到灌浆过程自动化决策与反馈,实现对灌浆过程的精准监测与动态调控。智能灌浆技术可实现灌浆全过程智能控制,大幅提高灌浆质量和效率,减少作业人员和灌浆材料浪费,推动灌浆技术从经验主导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
智能灌浆系统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数据采集层包括各种传感器与监测设备,用于实时采集灌浆过程中的压力、流量、密度、位移、温度等参数;传输层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生成灌浆过程的动态模型;应用层是智能决策与控制的实施平台,包括灌浆设备的自动控制、施工参数的自主调整与优化。
白鹤滩水电站全面采用了智能灌浆系统,将灌浆压力的波动范围控制在±5%以内,避免了由压力波动引发的灌浆质量问题,同时使整体灌浆施工效率提升了约15%。相比传统灌浆,人工成本降低了30%,施工管理成本降低了20%,累计完成帷幕灌浆长度29.7万m和固结灌浆长度80万m,充分满足工程高标准的防渗要求。
此外,智能灌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两河口水电站、西北口水库除险加固、两岔河水库等,目前正在施工的东庄水利枢纽库坝区防渗工程智能灌浆施工进尺已超60万m。
(4)智能仿真优化调控技术
智能仿真优化调控技术以施工、蓄水、运行全生命周期大坝结构安全高效建设和运行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并行计算、数字孪生、风险评估和决策等技术,实现混凝土坝温度、渗流、变形、应力、稳定等性态的精细化管控。该技术可实现大坝结构全生命周期基础信息动态感知、性态同步仿真评估、“四预”决策支持、措施优化调控,有效保障大坝安全建设和蓄水运行。
智能仿真优化调控系统包括信息感知、仿真分析、“四预”支持、优化调控4个部分。信息感知主要通过施工运行期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环境信息感知系统、大坝材料参数测试和反演分析系统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共享信息等,对大坝进度与质量、变形与应力等进行感知;仿真分析主要通过高效高保真建模、高性能仿真等技术,对大坝开挖过程、填筑过程、温控过程、接缝灌浆、蓄水过程等进行同步仿真分析和评估,结合工程施工、运行管理情况,对大坝浇筑进度、灌浆进度、蓄水过程、温控措施、灌浆措施、堆渣措施等进行优化调控。
智能仿真优化调控技术在白鹤滩水电站和乌东德水电站工程施工、蓄水和初期运行过程进行全面应用,从大坝首仓混凝土浇筑即开始跟踪仿真分析研究,实现了大坝温度、应力、变形、接缝开度及安全稳定实时分析评估,天、周、月等不同时长的预报预警,以及温控措施、灌浆措施、坝前堆渣、基坑充水、防洪度汛、水库蓄水的预演分析和方案优化调整。
结语
当前智能温控、智能碾压、智能灌浆、智能跟踪仿真优化等智能建造技术已经在我国很多水利工程中得到应用,水电领域已经发布智能建造相关行业标准体系。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工程应用的逐步深入,智能建造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完善。一是从典型工序突破到全要素集成,要从目前智能温控、智能碾压、智能灌浆单点智能,向综合考虑质量、进度、经济等核心建造要素的多目标协调智能技术体系转变。二是从智能监控到具身智能,要从目前智能监控+自动化施工模式向更加自主的智能施工机器人转变。三是从专注施工建设到全生命周期统筹,要从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统筹智能建造与智能大坝,实现无缝衔接和相互促进。随着大坝智能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将实现从工程建造大国向智能建造强国的跨越。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dam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here next-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twi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re deeply empowering the entire lifecycl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dam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intelligent dam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elucidates their functional roles, and highlights that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can provide a high-quality physical dam foundation and a data basis for the entire lifecycle, serving as an integrated carrier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water conservancy. The study clarifies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framework of “perception-analysis-decision-feedback control” and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linking general guidelines, integration specifications, and specialized standards. Through practical cases, it examines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typical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intelligent temperature control, intelligent compaction, intelligent grouting, and intelligent trac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dams, the paper propos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intelligent dam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advancing from breakthroughs in typical processes to full-element integration, transitioning from intelligent monitoring to embodied intelligence, and shifting focus from construction-only to whole-lifecycle coordination. These trends will drive progress toward safer, more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and more intelligent dam systems.
Keywords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feedback control; intelligent dam; technical frame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本文引用格式:
刘毅,雒翔宇,赵宇飞,大坝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实践探索[J].中国水利,2025(16):46-52.
封面摄影谢雷
责编张瑜洪
校对吕彩霞
审核王慧
监制杨轶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