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王亮秘书长:我国绿色矿山政策与建设发展动态分析

王亮秘书长:我国绿色矿山政策与建设发展动态分析

创新点

本文在系统整合全国最新绿色矿山名录数据和省级支持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存在显著的双重差异性格局。一方面,呈现鲜明的区域梯度特征,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建成率远高于西部生态环境敏感省份,且该差异与地方政策响应力度和侧重点高度相关。另一方面,展现出突出的矿种类型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油气和煤炭行业建成率显著领先于分散度高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行业。

基于对区域与矿种差异成因的深度剖析,本文提出了企业足够的经济效益是支撑绿色矿山投入的基础底线,而企业将绿色发展内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的内生动力则是决定建设高度与可持续性的关键。

针对识别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体系:(1)倡导差异化政策路径,特别指出西部生态敏感区需在资源倾斜基础上模仿出台东部服务型政策以提升效率;(2)提出构建资源与环境协调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核心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本增效等提升经济效益,以平衡生态成本,从根本上解决支撑不足问题;(3)设计强化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具体方案;(4)建议企业建立融入日常运营的绿色矿山管理体系,为激发内生动力提供实施框架。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我国绿色矿山政策与建设发展动态分析

作者:李文涛, 王亮

单位: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 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

引用格式:

李文涛,王亮. 我国绿色矿山政策与建设发展动态分析[J]. 绿色矿山,2025,3(2):64−73.LI Wentao,WANG Liang. Analysis of China's green mine policy an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dynamics[J]. Journal of Green Mine,2025,3(2):64−73.

摘要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依次历经萌芽、试点、示范引领阶段后,现已步入全面推进阶段。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以保障我国绿色矿山的全面建设。然而,目前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我国绿色矿山的全面建设。聚焦绿色矿山政策框架及建设情况,通过系统收集政策文本、矿山名录等数据,考察政策设计特征与区域/矿种绿色矿山建设规律,提出了有关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问题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矿山支持政策存在东西地区差异化特征,但均着重解决矿山所面临的资金和土地问题。同时,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矿种差异,如山东(56.69%)和江苏(44.70%)等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建成率较高,而西藏(5.66%)和甘肃(6.23%)等西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建成率较低,与政策差异性表现出高度相关;矿种差异则表现在油气(29.87%)和煤炭(26.47%)等规模化行业建成率较高,而黑色金属(13.82%)和有色金属(18.61%)等分散性行业建成率较低。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指出我国目前绿色矿山建设主要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完善、评估机制不科学、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和企业经济效益不足以支撑绿色矿山建设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健全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资源与环境协调体系以及绿色矿山管理体系等建议,助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全面推进。

部分图片

图1 省级行政区的绿色矿山支持政策

图2 各省级行政区绿色矿山数量和占比

图3 各矿种绿色矿山数量和占比

第一作者

李文涛,山东日照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矿业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

绿色矿山建设、硫化矿浮选药剂设计以及水盐体系相平衡等。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绿色矿山概论》,以及绿色矿山系列丛书《绿色矿山评价通则解析》的编写,参与团体标准《矿山绿色技术体系》的编写。

通讯作者

王亮,中绿盟秘书长,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审查员,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地质环境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副会长,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硕士生校外导师,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九个行业绿色矿山标准框架主要起草人之一,《智能矿山建设规范》起草人之一,《绿色矿山评价指标》起草人、绿色矿山系列丛书主编之一,《绿色矿山概论》主编之一。

研究方向

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山评价,绿色矿山资源与平衡体系,绿色矿山高质量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矿山碳排放核算。

(1)研究绿色矿山高质量发展路径与模式,探寻矿业开发过程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平衡关系,构建一体系六平衡,包括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平衡、碳排放与碳汇循环平衡、能源节约利用平衡、水资源循环利用平衡、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平衡以及土地损毁与复垦平衡等六个平衡,梳理影响绿色矿业综合收益的主要因素、投入的最大收益以及与六个平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方案。

(2)研究《矿山绿色技术评价体系》团体标准,目前行业没有对矿山开发过程全环节的绿色技术体系文件,填补了矿山绿色技术体系的空白,同时服务于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绿色矿山团体标准立项与发布、绿色矿山科技成果评价、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绿色矿山先进技术认定、绿色矿山先进技术选择等。

(3)研究绿色矿山培训教材,致力于编写一本矿山绿色转型的权威参考工具书,可供矿山从业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科研教育工作者、政府监管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参考,为不同群体提供从政策理解到技术实操的多维度支持,系统解析绿色矿山建设全流程,兼具政策指导性与技术实用性。

(4)研究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数字化(量化)评估,其主要针对矿山的规划工程成果进行绿色矿山指标评估,使得矿山企业的绿色矿山建设成果以量化的形式体现。

(5)研究绿色矿山建设体系,核心攻关矿山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构建量化模型与核算标准以提供低碳转型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引;同步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实操课程与案例教学培养碳核算、管理及减排方案设计高端人才,提升矿山企业碳管控能力;并编写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碳排放核算书籍,系统梳理技术方法、标准规范与典型案例,为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提供权威知识载体。

(6)研究中企服务全球矿业及中国绿色矿山大数据平台建设,主导整合全球矿业政策、资源等数据,搭建信息中枢等模块,构建覆盖美洲、非洲、中亚及国内绿色矿山全场景的数据采集体系,开发知识图谱与服务场景,为企业出海、政府决策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助力绿色矿山标准化与国际化。

主要成果

(1)分别在《行政改革内参》、《中国生态文明》、《科技纵览》、《现代矿业》、《中国矿业》等杂志发表采矿、绿色矿山等方面论文十余篇。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2项。

(2)做为主编出版《绿色矿山概论》《绿色矿山系列丛书》(包括《绿色矿山评价指标条文释议》、九个行业《绿色矿山标准解读》、《绿色矿山建设工具》、《绿色矿山先进适用装备》《<绿色矿山评价通则>解析》等)中英文著作十余本。

(3)参与《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行业标准)、《智能矿山建设规范》(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负责《内蒙古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参与《小型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矿山绿色技术体系》等近五十多个绿色矿山相关的团体标准的编写或评审工作。

(4)主持编写《内蒙古聚祥煤业集团有限公司阳塔煤矿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山西石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酸性废水预测评估报告》《北票市腾远矿业有限公司老鹰窝铺山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神东煤炭集团绿色矿山建设总体方案》等重要报告,覆盖矿山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规划等多个维度。

(5)作为河北、云南、内蒙古等六个省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专家,参与或主持迁西福珍全矿业有限公司烈马峪铁矿、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普朗铜矿等近二十个第三方评估项目,负责部分报告编写;以国家注册审查员身份,为山东金鼎矿业、玉溪大红山矿业等近二十个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水平等级认证,结果可在国家认监委查询,助力行业规范发展。

策划丨常明然

责编丨陈思成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常明然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期刊简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搭建绿色矿山建设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02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绿色矿山》(Journal of Green Mine)应运而生。《绿色矿山》为季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912/TD,ISSN号:2097-3357,由《绿色矿山》编辑部负责策划、出版、发行。

刊登范围

绿色勘查、绿色开采、矿山地下空间利用、绿色选冶、矿山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及节能减排、数字矿业、绿色低碳经济政策与评价等。

期刊主页

http://www.lsks.org.cn

投稿网址

https://lsks.cbpt.cnki.net/EditorAN/index.aspx?t=1

联系:常明然

电话: 010-87986452

邮箱:journalofgreenmine@163.com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