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头部企业凭借资本与技术优势屹立潮头,而二线品牌如海辰储能、亿纬动力、蜂巢能源则在大浪淘沙中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近年来,光伏组件价格最低跌至每瓦0.6元,超过百款新能源汽车加入“降价潮”,储能系统中标价屡创新低……这场席卷多个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逐渐演变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光伏四大环节的20家主流上市企业中,仅4家盈利,其余企业亏损总额达226.5亿元。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整机价格与2021年“抢装潮”期间相比,均下降超过一半以上。
01 行业内卷,产能过剩是根源新能源行业的“内卷”并非偶然,而是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发展规律与体制机制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全球领先,但技术同质化、低价格竞争等“内卷”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产能过剩是内卷危机的核心根源。光伏全产业链在过去几年均发生了高速的产能扩张。预计2025年多晶硅需求量为160万吨至180万吨,可匹配700GW光伏需求。
但即使2025年无新增产能,以2024年323.1万吨/年的存量规模判断,2025年市场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投资过热风险。
储能行业同样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各类企业跨界涌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全球储能年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时,即便翻倍至4亿千瓦时。
保守按国内现有活跃的1000家系统集成商计算,平均每家仅能分到400兆瓦时的订单,远不足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营。
02 三家企业,上市之路多坎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辰储能、亿纬动力、蜂巢能源等二线锂电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上市成为它们寻求发展资金、提升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然而他们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蜂巢能源早在2023年就已启动港股IPO流程,进度领先。但蜂巢能源出身于长城汽车,最主要的客户也是长城汽车。
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到去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及其下属公司的交易额分别占蜂巢能源各期总营收的99.86%、98.68%、86.37%及56.95%。虽然比例下降,但至今仍不低于50%。
这种高度依赖关联交易的情况受到监管关注。上交所曾要求蜂巢能源说明扣除对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是否还满足上市条件。
此外蜂巢能源亏损持续扩大,2019—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只有-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与-22.56亿元,4年累计亏损44.37亿元。
海辰储能专注于储能赛道,2024年出货量位列储能电池TOP5,Pre-IPO轮估值超300亿元。
但海辰储能的财务状况也令人担忧。近三年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2019年12月成立至今的营收总额累计58.45亿元,累计净亏损6.67亿元。
2020—2022年,海辰储能连续三年亏损,且逐年扩大,2022年营收36.14亿元,暴增89倍,但亏损也高达4.36亿元。直到2023年一季度,海辰储能才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微增3655.3万元,净利润率仅为2%。
亿纬动力作为亿纬锂能子公司,在46大圆柱电池技术方面领先,商用车和储能业务盈利较好。但亿纬动力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方壳动力电池技术后发,是明显短板。
母公司已上市,资金支持能力强,但分拆意愿不明确。港股对“子公司在同一板块上市”接受度低,短期内独立上市可能性最低。
如果上市失败,这些企业的结局如何?是关门大吉还是被收购?
分析表明,这些企业更可能走向并购而非直接破产,但需警惕行业出清加速下的尾部风险。
被并购重组的最可能标的是海辰储能,因为它专注细分赛道,技术专利丰富,适合被能源集团收购。欣旺达动力则可能被消费电子巨头横向整合。
可能的收购方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补产能)、特斯拉(垂直整合)、中石油/华润(能源转型)。
对于蜂巢能源,依赖长城汽车订单可维持基本盘,但扩产受限。亿纬动力则可能获得母公司输血继续技术研发,等待下一轮资本窗口。
破产风险触发的条件是价格战导致现金流断裂+无战略股东支持。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二线企业,将面临退出动力或储能主流玩家行列的压力。
但这些企业因技术或股东背景暂未达危险线。
一道新能的案例提供了参考。一道新能IPO失败后,衢州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收购了其17.46%的股份,后拟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取得刘勇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一道新能源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衢州工控将控制一道新能不少于34.05%的表决权,从而实现对一道新能的单独控制。
04 行业破局,从价格战到价值战面对行业内卷,新能源企业需要找到破局之道。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指出,产业“内卷”背后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
“如何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投入,实现对老产能的迭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价格法实施27年来的首次修订。
《草案》进一步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同时提高处罚标准。
行业协会也在发挥作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推动企业签署控产自律公约,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多家车企响应汽车工业协会有关倡议,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这些自律行动有效缓解了恶性竞争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需主动走出“路径依赖”。中央企业带头修改储能行业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
面对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
作为链主企业,宁德时代通过开放式创新带动产业链升级。面对“内卷”之困,企业只有重新聚焦于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追求更有“技术含量”的价值竞争,才能跳出“内卷”内耗,在有序竞争中健康发展。
行业洗牌的速度正在加快。2025年碳酸锂价格若跌破5万元/吨,行业亏损面扩大将加速淘汰。
光伏行业的深度调整已经开始了。2024年仅光伏行业新增投资额就超8000亿元,而同期需求增速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
到2025年底,即使无新增产能,多晶硅市场仍存在严重过剩。
蜂巢能源、海辰储能、亿纬动力这些二线电池企业,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背后是地方政府、产业资本和无数员工的期待。
没有人希望他们倒下,但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用于技术分享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若您认为文中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有涉及版权等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感谢关注!
-----------------------------------------------------------------
0、重磅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PACK设计课程从入门到精通40讲+免费分享篇》视频-2025年课程安排
持续更新:典型电池包案例分析(奥迪etron、捷豹I-pace、大众MEB、MODEL3、通用BOLT等):
为什么选择这套课程:
大家好,我是LEVIN老师,近10年专注新能源动力电池包PACK系统设计、电池包热管理设计及CFD仿真。
该课程是全网唯一系统层级的PACK设计教程,从零部件开发到结构设计校核一系列课程,重点关注零部件设计、热管理零部件开发、电气零部件选型等,让你从一个小白从零开始入门学习新能源电池包设计。
2024回馈新老新能源人,(新能源电池包技术)公众号特惠,为方便大家提升,限量50份半价出售全套《新能源电池包PACK设计入门到进阶30讲+免费能分享篇》、《Fluent新能源电池包PACK热管理仿真入门到进阶28讲+番外篇》视频课程,并送持续答疑!了解更多课程,加微信号详询:LEVIN_simu
1、独家 | Ansys Fluent新能源动力电池PACK热仿真从入门到精通28讲-2023年课程安排(电池包热仿真)
说明:第5部分为免费分享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收集和整理,不作为商业用途。
解决动力电池包MAP等效4C充电、热失控热抑制、恒功率AC/PTC滞环控制电路SOC模型设置教程;是目前市场上唯壹一套从PACK模型的简化到热模型建立和后处理评价标准的系统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了解更多《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starccm+电池包热仿真课程》、《储能系统热管理设计与仿真课程》,
关注公众号:新能源电池包技术
或加右方微信号:LEVIN_simu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