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EC)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产”农耕文明典范,同时也是云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元阳哈尼梯田地处中国南部的哀牢山区
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境内
至晚始建于唐朝
距今已有至少1300多年的历史
完善的灌排工程系成就
水资源智慧管理活化石
哈尼梯田规模最大
最集中的三个片区
坝达、多依树和老虎嘴片区
元阳哈尼梯田灌溉工程体系
从宏观结构来看
由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
这四个核心要素构成
若按工程类型划分
则包括水源工程、蓄水工程
输水工程、分水工程及排水工程等
森林位于梯田的最上方
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同时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村寨则建在森林下方的山腰
其内部的水利设施健全
庞大的沟道排水系统
保障了村庄的防洪安全
还为水力机械提供了必要的势能
梯田顺着山势层层分布
通过沟渠引水灌溉
同时有效拦截降雨
削减洪峰流量
在旱季时还能补充水源
调节局部小气候
水系是连接各个要素的纽带
包括溪流、沟渠、河流等
它们将森林、村寨、梯田紧密相连
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梯田的灌溉水源
主要源自森林积蓄的山箐水
这些涵养的水源
在高山上直接形成
溪流流出或汇聚成众多龙潭
因此
森林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是梯田与村寨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
主干渠、纵向沟、支渠等
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
完善的灌排工程体
攀枝花八口分水木刻(哈尼语“叶扣木读”)
分水工程以村庄分水闸
各层级的分水口
以及木刻分水或石刻分水为主要形式
分水木刻和分水石刻是哈尼族人
运用智慧管理水资源分配的活化石
是实现公平分水的量水
分水设施
千年匠心营建成就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元阳哈尼梯田及其灌溉工程
在跨越1300多年的历程中
不断演进发展
依据其主要发展变化特征
可以将工程演变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唐朝为工程的初始建设阶段
元明时期经历了兵民联垦的推动与拓展
清朝外族迁入推动梯田规模基本形成
近代梯田进一步发展与成型
当代科学管理促使工程巩固提升
实现了生态保护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
据史料记载
哈尼族与梯田的深厚渊源
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唐朝时期
哈尼族的先祖迁徙至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
哈尼族依山就势开垦梯田
并选择靠近森林水源的地方开挖沟渠
截流山泉并将其引入村寨和梯田
哀牢山地区初步形成了
森林、村庄、梯田、河流
“四素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
的生态系统
元明时期
通过联合“兵垦”与“民垦”的方式
进一步扩大了梯田规模
同时
加强对森林的管理与保护
组织人力开挖并修整沟渠
设置分水木刻和石刻以合理分配水资源
清朝时期
田开垦效率大幅提升
更加系统地开挖灌排沟渠
梯田面积在清朝末年已基本接近现在的规模
民国时期
建立了更为详尽
的森林管理和分水体系
促进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
阳哈尼梯田自流灌排体系得以保护
完善和发展
灌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经济、文化及生态价值
赓续传承农耕文明
历经千年的传承
哈尼梯田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
和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该系统蕴含了丰富的科技价值
社会经济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
以水为核心的 “四素同构”三生立体格局
哀牢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
经沟渠引水
流经山腰的村寨
灌溉山坡的梯田
在低地河谷交汇成河
再通过蒸腾蒸发形成降雨返回
这种以水为核心的 “四素同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三生(生活、生产与生态)立体格局
循环往复
生生不息
形成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自然生态循环体系
这种体系深刻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精妙平衡
的生产生活生态格局
哈尼梯田不仅是
传统农耕智慧的卓越展现
更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一次非凡的创造
其价值与意义深
堪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典范例
依山就势巧夺天工的梯田灌排系统
哈尼梯田依山势而建
因地制宜
巧妙地构建了与等高线相吻合
的层层梯田及纵横交错的灌排沟渠系统
凝聚了上蓄下排、环坡引流
木刻分水、等高耕作等
宝贵经验与科学智慧
哈尼梯田的先人依山顺势
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
沿等高线开挖梯田
使得梯田的建设对自然扰动最
工程量最小
洞悉了田内常年需有水的机理
独创了“三犁三耙”等传统生态工法
掌握并实践了科学的灌排沟渠规划方法
包括串灌串排、隔山输水等多种引水方式
及流水开沟、放水平田等先进技艺
这一系列举措
不仅展现了
哈尼祖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更是山地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
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
相生相伴的灌溉管理制度
哈尼梯田是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先进代表
哈尼梯田灌溉工程的建设管理
是哈尼族先民在极端艰苦的自然条件下
生存智慧的集中展现
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变迁
它不仅与哈尼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更在这些文化的滋养下逐渐成形
从森林崇拜、水神崇拜到祖先崇拜
这些宗教信仰在灌溉工程
的建设与管理过程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而催生了独具哈尼特色
的灌溉管理制度
具体的
“木刻分水”制度是一种蕴含哲学智慧
的农业水权分配体系
确定分配水量
“赶沟人”制度则是
镌刻文化传承烙印的“沟长制”
“水力冲肥”则是
一种省力省时的水肥一体化独特技艺
“守林人”宛如山林与水源的守护者
担负着“林长制”下的保护神角色
《四季生产调》则堪称哈尼族
生产生活的知识宝典
哈尼梯田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建造之奇,海拔落差之大,层级阶数之多,坡度跨度之陡,在中国仅有,在世界罕见。
历经千百年发展,元阳哈尼梯田灌排体系的主要工程形式和结构布局仍然保存完整并持续发挥灌排功能,为元阳哈尼梯田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自《元阳哈尼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申报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