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安装工程公司在潘二矿潘四东井11613工作面,成功完成35度超大倾角条件下液压支架的拆除作业,同步验证了成套拆除工艺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攻坚35度超大倾角工作面拆架
潘二矿潘四东井11613工作面位于东井一水平东一A组煤采区,平均倾角35度,属典型的超大倾角拆除工作面,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顺槽起伏不平。
“11613工作面需要拆除95台液压支架及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在安装工程公司副经理李金兵看来,单架重达27吨的液压支架在倾斜重力作用下呈强大下滑趋势,每一次升降都需与“坠势”较劲,稍有失衡就可能引发联锁晃动,如同在陡坡上挪移“巨石”,每一步都需在重力与平衡间寻找毫厘之间的稳定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疏忽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险境。
“这么大倾角,人站都站不稳,这活恐怕干不了吧?”“要是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能安全吗?”班前,有些职工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大倾角工作面支架拆除打运难,是业内不争的事实。难在打运过程中重力的持续施压,更难在对失衡风险的全程把控,让每一个拆装环节都充满不可预判性,堪称“虎口拔牙”,一步一险,“步步惊心”。
接到施工任务后,安装工程公司立刻谋划支架拆除相关事宜,在全面摸排现有施工技术标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多次召开“诸葛会”,从人员组织、设备操作、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了上下集智攻坚的强大合力。
研制液压支架滑移式运输系统
“潘二矿潘四东井11613工作面台棚口弯道呈90度直角,倾角度数超过35度,如此大度数的斜坡,就是徒手走工作面都走不稳,更何况要把27吨重的液压支架打运出去。”安装工程公司技术员许登方坦言,解决不好支架运输过程中“立得稳”的问题,安全拆除就是一句空话,更别谈高效了。
受井下空间限制,现场拆除打运条件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当工作面倾角超过25度时,柴油单轨吊系统无法使用。
传统的液压支架拆除工艺需在陡峭切眼中铺设900毫米轨距的地轨系统,拆装的液压支架需通过平车装载,并依靠绞车打运至指定位置,再使用绞车进行装卸。绞车弯道打运、人员近身装卸车、车辆落道复轨等关键环节作业,劳动强度高,存在诸多风险隐患,严重制约着液压支架的拆除进度及施工效率。
为提升运输效率与安全性,安装工程公司聚焦地轨运输系统优化,开展拆除打运一体化研究,创新研制液压支架滑移式运输系统。
该工艺将绞车、滑道、液压支架弯道调移平台及防落道限位装置等设备与工艺集成,实现液压支架的连续、平稳、安全运输。
具体实施时,他们在工作面铺设可拼接轨距滑道,在弯道口设置专用调移平台,使载有液压支架的板车能够顺利转弯;通过上台棚口两部绞车在滑道上协同拖移,液压支架可直接从工作面运至指定位置,省去了传统工艺中的倒转和装车环节,从根本上消除了支架落道和拿道的安全隐患,提升了打运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集成配套技术工艺
“能够顺利完成超大角度综采工作面设备拆除,得益于成套技术装备、工艺的综合应用。必须牢固树立求变思维,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的技术工艺变革,淘汰传统的生拉硬拽、近身作业等落后生产工艺。”安装工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潘二矿11613工作面,安装工程公司加强与生产矿井、科研院校合作,创新研发了液压支架弯道调移平台和支架弯道拐弯工艺、远程遥控拆装支架工艺、液压支架滑移式运输工艺,以及免登高辅助挂滑器、绞车钩头辅助倒转装置等装备,彻底改变了“手拉肩扛”的传统作业模式。
在潘二矿11613工作面,一个圆班保持拆除4台液压支架进度,取消了支架装、卸车环节,大幅减少了人工登高摘挂滑车和摘挂钩头次数,工效较以往提高约15%,共计节省卧底及人工费用60余万元。
作者:魏强 管茂林版面编辑:杜明阳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