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
随着DJ502次综合检测列车
从西安北站缓缓驶出
标志由铁一院勘察设计
中铁十一局、中铁十二局、中国铁建大桥局
中铁二十局、中铁二十一局参建的
新建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
联调联试正式启动
全线进入开通运营倒计时
综合检测列车驶出西安北站
作为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条直达陕北革命老区的高铁,西延高铁沿线串联起十三朝古都西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陵等历史文化核心地点,以及关中革命纪念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洛川会议旧址、革命圣地延安等红色教育地点,全长约30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将与已开工建设的西渝高铁、延榆高铁共同构建南北向大通道。全线设高陵站、富平南站、铜川站、铜川北站、宜君站、黄陵站、洛川站、富县北站、甘泉北站及延安站10座车站。
列车驶过西延高铁北洛河特大桥
本次联调联试分为动车组逐级提速测试、信号系统测试、全线拉通试验等阶段,将对轨道、路基、桥隧进行综合评估及动力试验,完成线路、供电、通信、信号、客服等系统数据采集验证,为最终顺利开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团队正在开展各项测试
据铁一院西延高铁总设计师刘文涛介绍:“西延高铁穿越陕西关中及陕北地区,沿线地势由南至北逐渐升高,涵盖渭河冲积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子午岭低中山区及黄土沟壑梁峁区4个地貌单元,地形起伏大,沟谷深切,黄土滑坡、错落、溜坍等不良地质极其发育,堪称‘黄土地区的地质博物馆’。全线隧道总长169.3公里,其中,含5座10公里以上特长隧道;桥梁多采用高墩、大跨结构跨越河流沟谷,最大桥高105米;最大路堑边坡高度93米。工程整体设计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
西延高铁全线最长隧道——宜君隧道出口
西延高铁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王家河特大桥
对此,技术团队秉持“站位、地形、地质、环保、工程”综合选线理念,确保线路及沿线工点设置合理,实现工程安全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共生。
三臂凿岩台车在新延安隧道掌子面进行施工
建设期间,面对全线最长黄土隧道——洛川隧道地质复杂、安全风险高、湿陷性黄土变形、地表沉降等技术难题,中铁二十局建设者们利用信息化监测技术准确掌握结构物沉降信息,并采用各项超前支护及加固措施,严格监控测量,根据测量数据采集分析,研究掌握湿陷性软塑黄土的变形特点,从而及时优化施工方案,有效控制沉降,并成功总结出复杂地质隧道施工工法,为国内同类工程提供经验。
建设者欢庆洛川隧道贯通
在隧道建设过程中,技术团队形成一套“管超前、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技术方案,采用洞内地质素描、物探等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综合研判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施工风险点提前预警。同时,搭建数值模型并开展仿真实验,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克服长距离穿越黄土浅埋段、下穿地表多处构筑物、塌方冒顶、沉降变形、岩溶发育等难点,为隧道顺利贯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技术团队调查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
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西延高铁跨西咸北环线立交特大桥为项目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全长4832.92米,大桥有12段连续梁施工段,采用转体连续梁跨越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为保证转体安全顺利,项目团队采用了世界首创的液压马达驱动齿轮齿条式转体驱动系统,首次实现了墩顶转体球铰的重复利用,同时采用BIM+GIS平台技术,通过全自动的传感器信息采集+物联网技术实时反馈实现转体全过程智能控制。
转体中的跨西咸北环线立交特大桥
中铁十一局还承担全线轨道铺设任务,运用智能工程线调度信息平台,远程实时监测铺轨机组等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大幅提升工程线施工安全管理质效,并采用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BLCP500型本邻两线长轨铺轨机组,精简作业人员60%,节约作业时间约30%,创造了两台机组22小时铺设27公里钢轨的全国纪录,历时65天完成了616.34公里轨道铺设任务,刷新了全国纪录。
采用BLCP500型本邻两线长轨铺轨机组进行铺轨作业
此外,全线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在国内铁路首创采用沉管柱锤冲扩挤密桩进行处理,结合螺杆桩、CFG桩或桩板结构控制路基沉降,同时,对深挖方路堑工程设计采用缓坡率、大平台、“锚杆框架梁+骨架”护坡工程等措施,保障了路堑边坡的安全稳定。
西延高铁全线接触网送电成功
据悉,西延高铁于2021年5月开工建设,2025年6月启动静态验收,历时三个月圆满完成静态验收。项目于2025年8月18日启动冷滑试验,9月4日全线接触网贯通,9月6日启动热滑试验,具备联调联试条件。
西延高铁线路示意图
西延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通道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巩固拓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