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工程机械CCM”公众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庄严宣告,到2025年九三阅兵的雄姿绽放,国家级庆典始终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国家实力的彰显。
在这一场场载入史册的盛事中,以工程起重机为代表的中联重科高端装备尽显柱石之坚。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首度助力央视直播,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擎起 “天鹰” 系统;从建军90周年阅兵4.0产品抗风守土,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架设 “直播生命线”;从建党百年搭建天琴座索道,再到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跨越689米完成 “空中拍摄网”——六度护航、六战六捷,中联重科也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唯一助力央视直播的装备力量,以深厚积淀扛起中国智造对标全球顶尖水平的大旗。
▲大会现场的中联重科起重机
绝对实力,从“技术领先”到“标准制定”
“凡大事,必慎始敬终”。
国家级阅兵直播对装备的苛求,远非 “合格” 可定义——它需要在天安门广场的特殊场景中,应对跨度700米的索道搭建、大风下的稳定作业、毫米级的吊装精度,更要在夜间窗口期内完成多设备协同,容不得丝毫谬错。而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的 “零误差、零故障”,正是其“技术领军者”实力的具象化呈现。
此次九三阅兵,6台ZTC1300VS763-1汽车起重机组成的 “钢铁矩阵”,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技术匠心:为确保设备在700米大跨度索道安全稳定运行,团队专项研发高强度专用臂架,通过高精度仿真分析和多场次实物验证,将臂架在相当于20层楼高的60米作业高度形变波动控制在毫米级;为应对可能的雷电天气,整车电气系统采用高等级防雷模块,电源端安装1级浪涌保护器,同时接地桩增至3根,优化接地线布置,配置了雷电预警系统,并通过电路仿真模拟高频次高强度雷击状态下的设备安全性,整车防雷等级从3级提升至2级;为应对12级风不倾翻的极端考验,采用动力学模型计算设备倾翻临界点,优化整车姿态,并额外增设专用配重,将抗倾翻安全系数提升至行业标准的1.5倍。
大会现场的中联重科起重机
回溯16年阅兵护航路,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的技术突破脉络甚是清晰。
2009年国庆60周年,4台QY90V起重机以多工况载荷计算模型,确保高空拍摄无晃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95吨级起重机以自主研发的 “天鹰” 系统支撑算法,实现连续运动拍摄无卡顿。2017年朱日和阅兵,ZTC系列4.0产品以实时风速监测与智能调平技术,抗住10级风沙。2019年国庆70周年,100吨起重机以400米跨度索道的非线性力学分析,打造 “直播生命线”。2021年建党百年,200吨起重机以60米高索道的空间轨迹规划,让摄影机横穿天安门广场。
如今,大阅兵上的技术突破早已变为中国甚至全球吊装领域的日常。在诸多国家级重点项目的重重历练下,中联重科领先的技术优势,不仅实现了 “满足需求” ,更直接转化为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
迄今为止,中联重科主导、参与制修订49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6项国际标准,其中ISO 12480-1《起重机安全使用 第一部分 总则》国际标准,打破外国企业对国际标准的长期主导,将中国技术理念写入全球规则;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次斩获国家专利金奖,成为行业内唯一同时拥有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金奖+国际标准主导权” 的企业。
技术无界,创新无止
打造全球起重机“新地标”
“不日新者必日退”。
在中国移动式起重机领域,中联重科素来的 “技术派” 标签绝非虚名,“难而正确”的创新始终贯穿企业发展。以8大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为基石,以超8%的研发投入强度为燃料,以累计17849件专利(含7956件发明专利)为底气,中联重科构建起 “技术深度够厚、产品广度够全、创新持续性够强” 的核心优势,即便对标全球顶尖品牌,也已形成 “同台竞技、部分领跑” 的崭新竞争局面。
不同于行业内快节奏的 “应用型创新”,中联重科更专注于对基础技术的深耕细琢。此次亮相的ZTC1300VS763-1,其搭载的发动机与传动系统,并非简单组装,而是通过1200小时台架试验,构建专属动力输出模型,并通过严苛的试验验证,吊装响应速度、行驶和作业可靠性行业领先;通过土壤力学分析检验,定制了2.4米特殊支腿垫板,将接地比压降至0.3MPa以下,完美适配天安门广场硬化花坛的承重需求—— 这种 “从原理出发解决问题” 的思路,正是 “慢功夫”创新的核心特质。
中联重科起重机在天安门广场
更关键的是,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始终以核心技术突破为中国起重机产业发展和全球超越打造黄金支点。其自主研发的 “智能臂架控制算法”,让起重机在动态吊装中精度达毫米级。针对超大型吊装需求,研发国内首台3200吨履带式起重机、全球最大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其中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的重载多轴悬架系统、超长臂架设计、智能控制算法、超高强钢高精度制造等关键技术更是填补了空白,刷新了全球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产品谱系。
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正在进行风电吊装
至此为止,在技术和创新造就的巨大虹吸效应下,中联重科已经成为全球移动式起重机领域,产品线最齐全、最系统的企业,成为世界起重机领域的全新地标。
全球为疆,加速外溢
“善弈者谋势”。
作为中国移动式起重机领域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中联重科连续数十年在多个细分领域稳居第一。根据2024年年报,中联重科35吨级、55吨级汽车起重机市占率行业第一,履带吊收入行业第一、千吨级以上履带吊收入行业第一。同时,中联重科以 “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服务” 布局全球,让 “中国移动式起重机” 凭借综合优势,加速外溢全球。
依据最新布局,中联重科已在海外建成13个研发制造基地,30多个一级业务航空港覆盖全球,产品和服务辐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中联重科定制化装备符合欧盟严苛标准,进入德国、法国基建市场;与此同时,公司履带起重机成为欧洲风电吊装领域客户首选。2025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事业部海外收入占比突破50%,成为全球起重机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中联重科起重机在墨西哥施工
不仅输出 “产品”,中联重科更输出 “中国标准”:针对中东高温研发耐高温机型,面向北欧严寒打造抗寒装备,为山区国家定制窄体灵活产品;同步推出 “智慧吊装系统”,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实现设备远程监控、故障预警,让全球客户享受到 “中国智造” 的便捷与高效。如今,“中联重科起重机” 已成为 “可靠、创新、高效” 的全球标杆。
大国重器,缔造“产业引擎”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中联重科的 “技术派” 之路,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从 “中国制造2025” 到 “双碳” 目标,从 “一带一路” 到 “新型城镇化”,它以技术创新为笔,书写 “产业强国” 的初心。
在智能化转型上,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打造23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通过 “数字孪生” 技术实现起重机从研发、生产到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核心部件加工精度达0.01毫米,生产效率提升40%,比肩全球巨头的制造体系。在绿色化发展上,中联重科率先推出全球首台纯电动汽车起重机、分布式电驱履带起重机、纯电动越野轮胎起重机、混合动力汽车起重机等新能源产品,形成新能源产品矩阵,较传统设备节能30%以上,碳排放降低50%。其中纯电动汽车起重机的续航里程与作业效率,已超越行业同类产品,成为 “双碳” 目标下的行业标杆。在产业链协同上,带动上下游20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共享技术成果,推动中国起重机产业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转型。
中联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吨位分布式电驱履带起重机
此次九三阅兵的护航,是中联重科技术、产品实力的又一次验证。从幕后的钢铁脊梁,到全球市场的创新地标,中联重科始终以 “技术深度、广度、持续性” 为基石,以 “引领行业” 为目标,让 “中国智造” 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关注我们,新鲜资讯一手掌握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