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这家煤矿有何“长青秘诀”?

这家煤矿有何“长青秘诀”?

7月6日,甘肃平凉,一份千亿级能源合作协议正式落笔,中国中煤大屯公司发展版图上又添一枚勋章。从微山湖畔的荒原起步,到构建起跨越江苏、甘肃、新疆等省份,煤炭、煤电、新能源、综合能源服务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大屯公司不仅创造了连续55年盈利的行业纪录,还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最新发布的“双百企业”名单。

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煤市“寒冬”的考验、能源结构调整的倒逼……半个多世纪以来,煤炭行业历经跌宕起伏,大屯公司却始终“基业长青”,其“秘诀”是什么呢?

【秘诀一】 精神基因——对抗风浪的内生动力

时针拨回至1970年。为响应国家“扭转北煤南运”战略的号召,一支由上海建工、铁路、城建系统筹建者,新疆、黑龙江、江苏、安徽等地干部职工,以及基建工程部队官兵组成的建设大军,汇聚位于苏北的微山湖畔。彼时的大屯矿区,荒原连片,芦苇高过人头,别说厂房,连一处能遮风挡雨的住处都难寻。

83岁的华传顺是大屯矿区最早的开发者之一,他回忆道:“刚到大屯时,我们向老乡借了牛棚,铺些芦苇和稻草就算安了家。住宿条件差,活又累,但没人喊过一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建设者们用铁锹一锹锹挖地基,靠人拉肩扛搬运设备,在泥泞中竖起了大屯矿区的第一批井架。

1971年12月26日,大屯发电厂1号机组成功并网,矿区的夜晚首次被电灯点亮。老电工王福生清晰地记得:“老乡们举着煤油灯涌来,盯着灯泡直乐呵,说‘这光比月亮还亮’!”五载寒暑,铁路通车,沛县“不通火车”的历史终结;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相继落成……这个因煤而兴的苏北矿区,以日益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赢得“小上海”的美誉。

1975年10月,大屯公司27工程处青年掘进队被当时的煤炭工业部授予“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掘进队”光荣称号,并成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一。这正是那段艰苦岁月所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代表。

建矿初期的生产条件,对如今的矿工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那时采煤靠打眼放炮,攉煤全凭铁锹,肩扛手抬是常事,一个班在井下忙碌十多个小时,最多也就出30吨煤。”大屯第一代采煤工赵厚真感慨道。

如今大屯公司煤矿的井下,巷道宽敞明亮、管线整齐排列,5G信号全覆盖,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井下作业早已告别“黑、脏、险”。“从‘人拉肩扛’到‘指尖操作’,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那股子精气神。”大屯公司团委书记那才兴说道。精神火种,代代相传——大屯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前都要到陈列馆瞻仰“十面红旗”,聆听老矿工讲述创业故事。

大屯公司老领导姜华一语中的:“精神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困难面前那一声‘我上’的担当。”正是这刻入骨髓的精神基因,让大屯公司在行业面临的每一次风浪中都能凝心聚力、破浪前行。

【秘诀二】 改革赋能——制度韧性的持续锻造

如果说精神基因是内生动力,那么持续深化改革与精细化管理,便是大屯公司稳健前行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壁垒初破,大屯公司踏上改革征途。1979年,该公司试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制度,探索掘进计件制。虽因观念桎梏成效有限,却为改革撬开了一道门缝。

1982年末,针对“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积弊,大屯公司从领导班子、劳动组织、劳动纪律、财经纪律、经济责任5个维度出重拳整治,清退冗员、明晰权责,一系列举措成为改革的关键一跃。次年,姚桥煤矿、选煤厂、建筑工程处试点推行承包制,“多劳多得”首次落地生根,承包制单位职工月收入较固定工资制同行高出近一倍。改革的甜头,逐渐消解了人们对“变”的疑虑。

5年后,经理负责制在大屯公司全面推行,“五矿、三厂、一处、一队”签订3年承包合同。时任孔庄煤矿党委书记的颛孙正宗回忆:“矿领导班子常通宵核算成本、紧盯产量,唯恐任务落空。”承包制打破了“等靠要”的惯性,各单位主动出击,找市场、降消耗,企业活力悄然迸发。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煤价暴跌,全行业陷入“寒冬”。大屯公司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推行煤炭生产、非煤生产、生活后勤“三条线”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销售队伍告别“坐商”,背着样品四处寻访订单。正是“向市场要生机”的拼劲,让大屯公司在全行业亏损的浪潮中守住了盈利底线。

大屯公司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歇:1999年发起设立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上海能源”成功上市。上市当日,亲历者凝望交易所大屏,眼眶湿润——这不仅是融资手段的突破,更意味着大屯公司将按市场规则接受监督,倒逼管理全面升级。

2006年的“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改革,被老员工称为“刮骨疗毒”。大屯公司机关及二级机关科员以上管理人员全体“下岗再竞岗”,初步构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进入新时代,大屯公司的改革挺进深水区。2017年推出涵盖战略、组织、薪酬等10大领域37项任务的改革方案;2021年机关机构改革,百余名干部“全体起立”重新竞聘,新机构1个月内高效组建,创同类企业速度之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9项任务全面收官,“两非”“两资”清理盘活资金12亿元,相关经验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典型推广。

如今,在徐庄煤矿,掘进工刘聪的“内部市场化”APP实时显示当班收入:“出多少煤、干多少活,明明白白,干着有奔头。”“日清日结”模式,正是改革效能精准滴灌至基层的生动写照。

与改革相伴的,是在精细化管理上的持续深耕。自成立起,大屯公司便以精细化管理为内核,推动管理机制革新。

55年来,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升级,为大屯公司高效运行筑牢了制度基石。

【秘诀三】 多元互补——产业生态的强劲韧性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多数煤矿亏损,大屯的日子过得却稳当。秘诀就在于铁路、电厂和选煤厂的盈利,有效填补了煤矿的亏损缺口。”大屯公司老领导孙明珊的自豪感,源于大屯公司独创的“煤电运”一体化模式。

早在1970年建设之初,该公司便摒弃“单一挖煤”思维,坚持煤矿、电厂、铁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经过8年奋斗,4对矿井、2座电厂、70公里自营铁路次第落成,形成“煤出井即发电、电用不完外送、运输靠自有铁路”的产业模式。“煤价低迷,电厂盈利补缺;电力过剩,煤炭外销保收;铁路既保内需,又能创收。”孙明珊指出,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早期便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韧性。

199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以《煤电运同步建设的典型》为题,大篇幅报道这一模式,并配发短评《大屯的启示》:“这一成功实例,为我国能源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煤矿、电厂、铁路的深度协同,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其协同效应在行业低谷期价值倍增。

2013年,煤市“寒冬”再临,煤价断崖式下跌。“大屯模式”的韧性再次彰显——煤炭直供电厂降低物流成本,铁路兼顾内外创效,电厂盈利反哺煤矿开发,选煤厂加工增值,大屯公司由此成为全国极少数持续盈利的煤炭企业。该公司原总会计师任艳杰回忆:“彼时同行纷至取经,追问‘你们如何做到’,答案就蕴藏在这条环环相扣、协同增效的产业链中。”

然而,大屯公司并未满足于此。为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隐忧,该公司紧扣中国中煤“两商”(清洁能源供应商、能源综合服务商)战略,主动调整产业重心。2017年,提出“4411”转型思路,即做强煤炭、电力、铝业、实业四大产业;建设本部、新疆、陕甘、上海四大基地;创建十一个品牌项目。凭借铁路运输、电力运维等特色品牌,大屯公司业务从内部服务成功拓展至中国中煤系统及广阔的外部市场,实现了从单一生产供应向综合能源服务的战略跨越。

近年来,面对资源接续压力与“双碳”目标刚性约束,大屯公司积极践行中国中煤“两个联营”(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模式,有效对冲煤炭市场波动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双重风险。2023年,该公司战略再次升级,锚定“再造一个新大屯”目标,“两个联营”模式、三大基地建设等举措协同发力,凝聚发展新动能。

如今的大屯公司,在巩固传统“煤—电—运”优势的同时,已成功拓展出“煤—电—新能源”模式,并积极探索“煤—电—新能源—储能”体系,致力于构建多能互补、韧性更强的现代能源产业生态。

【秘诀四】 战略前瞻——空间拓展的长远考量

“产业模式保持韧性,既得益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也离不开危机意识的持续强化。”大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付涛表示,面对能源行业变革浪潮,该公司始终以战略先行破局,从应对煤市波动到响应“双碳”战略,从破解本部发展瓶颈到布局跨区域基地,逐步构建起多维度、跨空间的长远发展格局。

面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2013年煤市“寒冬”时,大屯公司便前瞻性提出“做精煤业、发展电业、改制铝业、壮大实业、转型辅业”的新战略方向;2023年,该公司进一步明确“稳住煤业、发展电力、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将新能源作为推动公司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增长极与战略突破口。

江苏本部作为大屯公司转型“战略支撑区”,全力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2021年12月28日,该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先期3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改写了大屯矿区电网数十年单一能源结构的历史。昔日的煤矿沉陷区,成为中煤集团第一座光伏发电站,成功入选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清单。“父辈挖了半辈子煤,我现在运维光伏板。”“80后”职工陈海东在新能源示范基地集控室笑着说,“过去矿区挖的是乌金,现在我们追的是阳光。”

随着本部发展的深入,产能规模受限、资源储量递减、富余人员较多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大屯公司早在2006年便果断启动“走出去”战略,开启二次创业征程:2006年11月,龙东煤矿组织56名职工赴内蒙古罐子沟煤矿创业;2007年9月,成立山西朔州项目部,承揽3号井工矿、东坡煤矿等项目;2013年,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煤炭板块近500人进驻中煤中天合创公司下属的两个煤矿,电力工程、水处理、铁路工程、地质勘探和教育培训等业务板块的工作人员同步奔赴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开疆拓土。截至目前,大屯本部累计输出创业人员千余人。

近年来,大屯公司在“走出去”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部资源获取力度。2008年在新疆投资建设106煤矿,该矿于2019年从试生产转为正常生产;2011年在新疆开工建设苇子沟煤矿,预计2026年出煤见效益;2019年,甘肃唐家河煤矿、南川河煤矿交由大屯公司开发建设;2023年,唐家河煤矿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2024年,陕西李家河煤矿、新疆白洋河矿区等项目稳步推进,为大屯公司长远发展储备了资源。一批批大屯干部职工怀揣创业激情,奔赴新疆、甘肃、陕西等新基地,复制升级“大屯模式”,续写艰苦奋斗新篇章。

从江苏腹地挺进大西北,甘陕基地正谱写“增量发展”的新篇章。2025年7月落地的甘肃平凉项目,预计将在“十五五”末形成1500万吨/年的煤炭产能、200万千瓦火电及6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屯公司所属甘肃灵南煤业公司副总经理李洋介绍道:“我们将秉持‘基地化、园区化、规模化’理念,打造集‘零碳矿区、智慧煤电、绿色煤化工、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于一体,多能联营、多元供给、多点支撑的产业示范基地。”

在新疆基地,苇子沟煤矿的建设正争分夺秒,确保2026年实现试生产;106煤矿的传送带源源不断输送着乌金。大屯公司所属新疆鸿新煤业公司董事长赵本科表示:“我们坚持一体化经营,延伸煤炭产业链,全力获取煤炭、煤电、新能源资源,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我们立足实际,构建起江苏、甘陕、新疆三大基地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为老矿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大屯公司总经理李跃文对公司的战略协同阐释道,“江苏本部侧重转型示范,甘陕基地强化规模效益,新疆基地着眼长远储备,三者协同构筑‘东部转型、中部拓展、西部储备’的发展格局,为百年矿区的永续发展搭起坚实框架。”

【秘诀五】 科技创新——效率跃升的核心驱动

在姚桥煤矿智慧调度中心,技术人员轻点“一键启停”,井下采煤机精准运转——按预设程序自动截割,液压支架智能跟机移架,巡检机器人灵巧穿梭,海量数据实时回传。这一幕,是大屯公司50余年科技攻坚的缩影。

为攻克“资源高效利用”难题,大屯公司半个多世纪孜孜以求:形成普通综采、高档普采、综合机械化采煤等多工艺体系,资源回收率持续攀升;大胆应用大采高综采一次采全高工艺,推广智能化掘锚护一体机、全自动钻车等新装备,推动矿井安全高效运行。从人力到机械化、智能化的跃迁,不仅提升了产量效率,更极大改善了矿工的作业环境。

智能化浪潮中,大屯公司转型蹄疾步稳。2019年,姚桥煤矿建成全国首个井下违章智能抓拍系统,现该系统已覆盖大屯公司所有生产矿井;2020年,大屯公司首个智能化工作面投用,如今27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50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实现“应建尽建”。与此同时,孔庄煤矿单轨吊运输系统革新传统物流,选煤中心姚桥厂智能装车站实现无人化作业,科技日益成为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

大屯公司科技环保部部长马枫林介绍:“2021年以来,公司智能化建设累计投入超8亿元,井下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800余名员工从井下转至地面工作,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人力资源结构显著优化。”

在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大屯公司还搭建起“小内脑+大外脑”的创新体系,让技术攻关更高效。“内脑”即该公司“一室两院十所一中心”自主创新体系,聚焦生产一线难题;“外脑”则是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专攻前沿技术。

这一体系催生出一系列关键成果。物料仓储干化工程亮相央视《朝闻天下》,太阳能耦合热干化煤泥技术属国内首创;深部开采研究突破千米限制,煤矸石、粉煤灰充填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姚桥煤矿井下650米TDS智能干选系统稳定运行,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前沿探索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初启动的虚拟电厂示范工程,30秒完成万千瓦级负荷调度,效率提升1440倍。该项目负责人张存宏透露,该工程2026年投运后,每年可增加新能源消纳量2000万千瓦时。

关闭矿井亦能重获新生。大屯公司积极推进龙东煤矿关闭退出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地面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园,井下拟改造为科研平台,为报废矿井资源化利用开辟新路。

近年来,大屯公司坚持将年营业收入的4%以上作为科技投入。“正是持续的高强度投入,支撑我们在智能开采、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保持领跑。”大屯公司总工程师翁明月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前瞻布局储能、地热利用等22项前沿技术课题。科技创新正为这家老牌企业注入澎湃动能。

从荒原创业到跨省布局,从人工采煤到智能开采,从单一煤炭到多能互补,大屯公司用55年持续盈利纪录,打造了能源企业“长青样本”。五大秘诀环环相扣:精神基因是内核动力,改革管理是制度保障,产业生态是抗风险屏障,战略布局是空间支撑,科技创新是效率引擎。它们共同构成应对行业波动的“系统方案”,也为中国能源企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随着甘肃平凉等地的新基地投产,“大屯模式”将不断升级,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宗慧芹 版面编辑:王丽丽 翟丽影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