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一个退伍老兵的起重之路

一个退伍老兵的起重之路

以下文章来源于赛科尼的梦想日记 ,作者赛科尼的梦想

今天,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被限制高消费的朋友。

记得那谁,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没有几个被限高的朋友。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做生意的,说明你混得不咋样。

想想,也挺有道理的。

前几天,接到一个业务经理的电话。他说,他是我的粉丝,关注我好多年了,想和我聊聊。

我们叫他方总吧。方总在唐山做起重,算上这次二进唐山的时间,咋说也有三十多年了。

方总说,唐山是好地方,养人。也是他发迹的地方。

八九十年代,他就挣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按他的话说,两辈子也花不完的钱。

具体有多少,他没说。

2006年,长垣的起重机生意如日中天。一些在外地做起重的业务经理,很多人完成了原始积累后,都有想回家办厂当老板的愿望。

方总也没有扛得住诱惑,回河南办了一家起重机工厂。

只不过,他把厂址选到了新乡县,没有在长垣。

现在来看,当初这个选择是错误的。离开了长垣,尽管只有八十公里的距离,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那个时候,钱太好挣了。在大家的眼里,只要办厂,就能妥妥挣钱。恼里的马克诚,魏庄大车的郭章先,都是在新乡发展起来的。

2006年,方总在新乡办厂的那一年,是长垣被授予“中国起重机械之乡”的那一年。长垣起重产业在时任刘县长的推动下,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记得2000年,我就在原来的河南起重设备销售网(中国起重机械网改版前身)打出了“长垣,中国起重之乡的”的横幅通栏广告。那时,长垣起重产业,已初具雏形。

选址、买地、建厂。钱没少花,按当时的投资规模,随便搞一个企业,少说也得大几百万。

按说,2006年还处在时代的红利期。方总的起重机厂有没有赚钱,他没说。

但我想,大概率上是没有挣到钱。

如果挣了,他肯定会说。

在我的认知当中,办企业搞生产,和在外面跑业务,做起重机销售,是两个概念。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可比性。

那你说,长垣那么多企业老板不都是业务员出身吗?

是的,时也,运也。你看到的,都是活下来的,倒闭的,成为先烈的更多,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在那个年代,做业务员的门槛,很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点不假。只要人勤快,能吃苦,会拿小架儿,都能挣钱。

我在恼里乡经联社办公室上班时,我印象很深,有个油坊占的业务员,业务跑得很棒,而且他还是个严重的“口吃”患者。

一着急,一晌还说不出一句话来,但他业务能力强,在当时的业务员群体中,他的业绩属于上中等。

在办公室,我们经常聊起他,分析他为什么生意做得好。

结果,显而易见,他的口吃。是他的毛病,但也是他的优势。

在当时,口吃和能说会道的职业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大家的印象中,做销售的,肯定是能说道的,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方的说成圆的。

如果突然有一个“结巴”出现在你面前,对甲方来说,第一印象,绝对与众不同。

最关键的是,和客户接触的时侯,这个毛病,不仅让客户没有了心理负担。有时,还和他开几句玩笑。

一来二去,熟了。没有了戒备心,生意就好做多了。

为什么说,方总在新乡做起重,我分析没有挣到钱呢,是因为,他说,他后来去了江苏徐州。

徐州在苏北,也是经济重镇,徐工的产业链,重机企业多,对起重机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

方总在做起重生意的同时,他又搞起了副业。没办法,手里就是有钱。

他说,他在徐州开了一个大饭店。

生意做遍,不如开饭店。这是国人的生意经,也是见效最快的好门路。

但是,我看了一下身边熟悉的人,开饭店做得比较成功的,没有一个是跨界做的。

比如满天星的冯总,筱梁春的刘总,在长垣,那些开了几十年饭店的,那一个老板,自己都是大厨,每个人手里,都有绝活。

筱梁春刘总,还是名厨世家,弟兄俩都是国家级厨师,刘总的爷爷是豫菜的掌门人,在长垣,弟子无数。

拿我表姐家的外甥来说,也是开饭店的,夫妻店那种吧。真正的坚守了一辈子。

年轻时,去新疆开饭店,后来又回到了老家长垣,差不多也有二十年了。

印象中,他没请过厨师,说养不住。都是自己干。虽然辛苦了点,但是稳当。靠开饭店,在县城买车买房,还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如果是门外汉,想从餐饮上淘金。大概率赔多赚少。

原因复杂。主要原因,是中餐,除了火锅,没有标准,厨师一不开心,不是油放多了,就是盐放少了。

所以,方总说,他后来,关了饭店,又回到了唐山。

这是他发迹的地方。他想重新找回那时的机会,运气。但发现。今天的市场,已经不是昨天的模样了。

我说,那你现在有什么打算?

他说,他想去江苏,唐山现在已经不行了。企业效益不好,拖欠严重。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南方应该会好些吧。

我说,是的。苏浙沪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但是江苏,也有做起重的老乡在纠结,没有生意,有了,行车也卖不上价。

聊天中,觉得方总的心态很好。不像63岁的人。

他说,回顾这些年,折腾来折腾去,原来赚的钱,也基本上赔了进去。

现在呢,说不上好,还行,至少能过得去。以现在的年龄,还能再干几年,没问题。

我说,63岁,不大。按百岁人生来说,第二春才刚刚开始。

这句话,我常常说给我身边的朋友听,包括找我聊天的起重家人。

“男人,永葆青春的奥秘,就是事业。”

人活一口气,佛挣一炷香。你真闲下来,眼见的,你会快速进入衰老期。

在聊天中,方总说他是转业军人,参加过越战,1979年的那场。

我说,我知道。之所以印象很深,是因为,我堂姐家的孩子,我外甥,就牺牲在这个战场。

小时候,我听过我父亲说起过这个事儿。

当时,我父亲在恼里公社当干部,分管征兵工作。

我外甥想当兵,找到我爸爸,让开后门。

不知是不是老爸爸知道时局,还是什么原因,不同意。

我外甥很生气,说,不让我当兵,就断亲。

后来经不住他的缠磨,他如愿以偿。

在那个年代,每个热血青年,都有一个军营梦。

我的两个同学,一文一武的性格,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没毕业,都当兵走了。惹得我还做了好几回梦,梦中,我也参军了。

后来,听说我的两个同学在部队混得挺好,上了军校、当上了军官。很多年前,去武汉出差,我顺路去了其中一个同学的部队。

当天,正好赶上他带班,没办法在外面吃,我们俩在军营外面买了两三个小菜,在他的办公室小酌了两杯。

第二次见面,是2022年疫情中间了,我去武汉办事。他刚转业到地方不久,在省厅某处当了个处长。我说,我在武汉,如果不忙了就见个面。

那天晚上,他叫了几个前后转业的战友,一桌子都是处长局长,一起吃了个便饭。

我另外一个同学,是文职干部。既是同学,又是发小。他文采好,在部队时,经常在军报上发表文章,从连队文书,到军校,毕业后又一路提拔,后来官至空军某部的一个领导岗位,

2018年我们相约古城,虽然这么多年没有见过面,再见的感觉,恍如昨日。

他带着我转了他们的部队大院,从历史陈列馆,到空军疗养基地,现代化的医疗装备,让人着实感叹我军的实力强大。

中午,安排在他们部队的内部餐厅吃饭。一块儿的有地方经开区管委会的主任、建行的行长,军医大学的博导。

聊天中,说到起重汇的产业园,发小当着开发区的领导说,把你的起重汇总部设在这吧,给你在开发区协调相关资源,这个地方,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有发展潜力。

说真的,如果再年轻10岁,我真的敢。可能是自己的视野太窄,格局有限,总觉得自己的天地,就在长垣。犹如井底之蛙,这辈子怕是走不出来了。

扯远了。

接着说我外甥。1979年那场战争,他在参战的第二天,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了。

我问方总,你认识谁谁吗?

他说,认识,我们关系可好,在一个连队。

我说,那你现在一年拿多少补贴?

他说,一个月,一千多块钱。

我说,应该的。这是你们应得的。

就如同,我的外甥,18岁,就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用心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不要再让无数人的牺牲与付出付诸东流。

聊天中,关于方总未来的打算,我给不出好的建议。一是,他见过大世面,也挣过大钱。只不过,最终,又凭实力还了回去;二是,现在这个大环境,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经验,认知来判断了。

如果是我,我会留在唐山。不求东山再起,只求吾心平安。

其实,这些年,和方总有着相同经历的起重人,不在少数。单是我身边,叫得出名字、说得清故事的,就有好多位。

他们大多踩着行业崛起的浪潮,凭着一股敢闯敢拼的韧劲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遇,稳稳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但是,赚钱和守护财富,终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

如果说赚钱靠的是时代风口的推力、敢打敢拼的冲劲,那守护财富考验的便是洞察趋势的眼光、稳扎稳打的定力,以及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这方面,我觉得,很多老板是缺失的。

昨天,我查了一下方总的个人信息,发现他的企业早已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牛人。我想信,这样的企业以后会越来越多。可能也会包括你,我,还有他。

我觉得,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不丢人,坐绿皮火车也不丢人。

穷,才丢人。

其实,他们也不差钱。那他们缺什么呢?

好了,祝福方总,心想事成!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