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注定是一次传奇而壮阔的远征。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11月,红二十五军以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1934年6月19日,距离红军长征出发还有4个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就向全国发出了抗战宣言:时刻准备着动员我们数十万工农红军与千百万劳动群众首先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开启举世闻名的长征。两年多时间里,中央红军翻越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
后有追兵、前有围堵,众多河流成为红军北上的最大阻障。英勇的红军战士战天险、搭浮桥、扎竹筏,劈波斩浪,舍身强渡,以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走出了一条坚定北上抗日的胜利之路。
北上之渡,
光荣之渡!
于都河:长征首渡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歌词中的于都河是人们对贡江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境内的称呼,也是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后遇到的第一条大河。当时,宽阔湍急的河面没有一座桥,两岸通行靠木船摆渡。
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向于都古田区域集结。是时,于都800多条大小船只全部停运,支援红军架设浮桥和摆渡人马。当铺搭桥面的木板告急时,百姓们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有的老人还献出了寿木。
为了避免白天被敌机发现,部队选择在夜里搭桥,男人们奋力搭桥,妇女们送饭送水,一片繁忙。经过4天努力,于都河上建起了5座浮桥及多个摆渡点和涉河点。
10月16日至19日,中央红军从花桥、罗坳孟口、山峰坝等渡口渡河。今天的于都河边,有一座高达10.18米的“长征第一渡”纪念碑。1934年10月18日,在苏区人民的泪花中,中央红军依依难舍地渡过于都河,挥师北上,走上了一条荆棘密布又充满光明的道路。
湘江:悲壮之渡
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湘江上游的桂林兴安、全州、灌阳与敌军苦战5个昼夜后,从全州、兴安之间的多个渡口渡过湘江,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渡湘江主要靠界首、凤凰嘴、大坪、屏山4个渡口。界首渡口位于兴安县界首镇,11月28日,红三军团四师与当地百姓在江面搭建浮桥,多次遭到敌机轰炸。敌机走后,百姓又源源不断地送来木板和绳索,快速修复浮桥。
凤凰嘴、大坪、屏山3个渡口在全州县境内,大坪渡口是红军最先突破的渡口,部分红军于此过江。凤凰嘴渡口距界首渡口最近,是没有搭桥的涉水渡口。界首渡口的浮桥被敌机炸坏后,凤凰嘴渡口及时缓解了界首渡口的压力,不少红军从这里过江。
12月1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湘江,为了防止敌军追来,殿后部队受命炸毁了浮桥。
血战湘江,激战数日,中央红军牺牲巨大,从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江水如咽,渡口无言,见证了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
乌江:成功强渡
中央红军在湘江遭到重创后,很快确立了正确指导思想,用力挽狂澜的气概快速拔正航向,接连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决定强渡乌江,转兵贵州、进占遵义。
1935年1月1日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个新年,没有全军联欢,只有强渡乌江的战前动员。1月2日,红一师到达乌江回龙场渡口,可湍急的江上无船无桥。面对这棘手的问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说:“(渡江)材料确实是问题,但如果发动群众,办法还是有的。”
人民的军队离不开人民,一场军民共赴的场景在渡江前夜上演。红军队伍中的匠人们挺身而出,献计献策,最后确定采取扎竹筏渡过乌江。在当地船工的协助下,红军分别从老渡口、袁家渡、楠木渡等处过江。
今天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当年红军渡江的竹篙和棕绳,完整记录了那段红色往事——1月3日傍晚,中央纵队跨上渡江竹桥,行至江中,毛泽东感慨地说:“真了不起啊,世界上除了我们红军,哪里有人架过这样的桥呢。”
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从回龙场、茶山关、桃子台、江界河等渡口强渡乌江,全军进入黔北。黔军自诩“固若金汤”的乌江防线,被红军全线突破。随后,中国革命发展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引导着中国革命踏上正确道路。
赤水河:得意四渡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红军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为实施渡江北上抗日计划,决定挥师北进,从遵义市习水县西南部的土城入川。1月2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占“川黔通道”土城。
为了斩断尾追之敌,红军决定在土城近郊的青杠坡伏击追兵。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战斗打响,由于情报有误,敌军参战部队不断增援,红军处于不利地位。当日,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果断作出“西渡赤水”的行动部署。
当晚,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多次来到土城浑溪渡口,手执火把,冒着小雨,指挥工兵部队在赤水河上搭建浮桥,土城群众纷纷拆下自家门板,拿上家中的毛竹和绳索奔向赤水河边。为了让部队尽快渡河,军委纵队政委陈云指挥中央纵队忍痛把影响渡江速度的辎重推进赤水河。1月29日凌晨,红军从土城、元厚成功一渡赤水河,甩开了敌人,开始转战川南。
2月18日,在川滇一带与敌军周旋的中央红军决定二渡赤水,甩开追兵,回师黔北。各军团接到命令后,迅速控制赤水河西岸渡河点,开始架设浮桥。当日负责架桥任务的红十三团急行45公里赶到二郎滩,冒着对岸敌军的枪炮,一边组织工兵搭建浮桥,一边利用仅有的3条木船渡河。
木船每次只能载运30人,强渡过河的两个营立马控制敌军的滩头阵地,为工兵赢得建桥时间。附近百姓赶到河边,帮助红军搭建浮桥,材料告急时,还拆掉了半山腰的一座庙。
2月19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别从九溪口、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后,立即拆掉浮桥。敌军追到赤水河西岸时,只好望河兴叹,隔江放枪。随后,中央红军迅速占领娄山关,二占遵义。
3月16日,为了跳出敌人新的包围圈,中央红军决定在茅台三渡赤水。工兵接到命令后立即集结茅台镇,向百姓征集了船只、门板、绳索等建桥材料。在茅台的朱砂堡、山羊坳、银滩渡口,搭建起3座渡河浮桥。3月17日上午,各军团在弥漫河谷的浓雾中安全渡江,向四川古蔺、叙永方向开拔。
3月20日,敌人再次扑向川南,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四渡赤水以摆脱敌军的纠缠。先遣部队立马抢占了太平渡、淋滩、九溪口、二郎滩,在行军中每人砍一根竹子,以供工兵连夜架桥使用。3月21日,全军渡过赤水河并炸毁浮桥,以绝追兵,然后顺利折返贵州。
金沙江:巧妙抢渡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开始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成功调出滇军,使长江上游的云南境内兵力空虚。中革军委抓住战机,作出了入滇北上的战略部署。
1935年4月中旬,红军先遣团工兵连在花滩涉水渡过贵州北盘江,清除对岸守敌,动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献出竹子、绳索、木板等材料,在北盘江快速搭成一座浮桥,接应后续部队过江,向金沙江推进。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在滇蜀境内称为金沙江,这里山高壁立、水阔流急,无法搭建浮桥。为了尽快渡过金沙江,刘伯承亲率部队昼夜兼程,抢占皎平渡,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找到6条木船。
经过7天7夜不停摆渡,多数红军在皎平渡、洪门渡乘船过江,部分红军从树节渡、盐井渡过江。5月9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彻底甩掉了长征以来尾追身后的数十万敌军,取得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北上之渡,成功之渡,胜利之渡,伟大之渡!这支长征铁流巧渡金沙江后,飞夺泸定桥,跨过大渡河,朝着陕北高原上闪亮的延河奔去。
-END-
来源丨中国交通报
责编丨梁晨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