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龙湖:行业湍流里的锚石

龙湖:行业湍流里的锚石

如机构预料,龙湖上半年交出了一份颇具转型意味的财报。

在8月29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业绩公告中,龙湖实现总营业收入587.5亿元,同比增长25.4%;半年权益净利润为32.2亿元,核心权益净利润为13.8亿元。在保持盈利之外,过去三年,龙湖持续的债务结构、业务结构的转型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转型之一,经营性业务在上半年保持极强韧性,经营性业务收入132.7亿元,毛利率超50%,对冲了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

转型之二,期末有息负债余额压降65.3亿元至1698亿元,相比2022年中,三年累计压降有息负债超400亿元,龙湖管理层表示,到今年底龙湖的有息负债还要再降超200亿元。而这都是龙湖依靠持续的正向净现金流、依靠真金白银,实现了负债的真实压降。

无疑,在这个业绩发布期,亏损房企的占比已接近七成,每家幸存下来的参与者似乎都要为“活下去”使出浑身解数。但行业数据的敦刻尔克,也是房企转型的诺曼底。站在今天的时点上,房企的主动转型是他们穿越行业周期的必然之举。

在业绩发布的当天,龙湖集团的股价始终保持在前日收盘价上方,报收10.58元。这意味着市场对于这家房企的分歧在减小,资本市场已经接受这家稳健企业,在短期内不再保有过往的高额收益,也开始认可龙湖重新架构起的债务结构、利润模型,并期待其开启新的转型故事。

━━━━

度过偿债高峰

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过去20年里,房地产行业几乎遵循每七年一轮周期的规律运行。

2025年上半年末,距离此轮调整的起点2022年,恰好又是一个7年周期的半程。这场半程跑里,很多城市同一个楼盘的价格相比高点已经跌了30%;很多行业参与者掉队出险,退出地产历史的泱泱长河。

龙湖意识到风险时是2022年下半年,在“可能带来行业底层经营逻辑重构”的假设里,龙湖启动了持续至今的降负债动作。

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龙湖每个半年报告期的有息负债总额均在下降,截至2025年6月底,龙湖集团有息负债总额为1698亿元,较期初下降65亿元,较2022年中期的2124亿元,三年时间累积下降426亿元。

当降负债成为集团战略,下沉到业务终端,首当其冲即是身处风暴中心的地产开发航道。自2023年以来,龙湖的地产开发业务开始收缩投资头寸,在保持产品创新的同时,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库存去化、回款质量。

2023年以来,龙湖地产开发业务的销售回款率指标持续超过100%,并推动了一系列去库存的动作,仅从2025年上半年来看,龙湖期初现房合计压降近80亿元,存量资产半年已盘活11个项目,累计盘活住商土地储备128亿元。

地产开发业务收缩聚焦的同时,龙湖却完整保留了庞大经营性业务盘面。这不仅给龙湖带来了收入和利润的新增长源,也让龙湖借由经营性物业贷款持续优化债务结构。截至2025年6月30日,龙湖的融资成本、平均合同借贷年期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58%,平均合同借贷年期延长至10.95年。

这更使得2025年上半年,龙湖集团整体实现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超20亿元的净流入。

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是制造业的概念,是巴菲特、贝佐斯等最看重的指标,体现出在所有必要经营费用和资本支出后,企业真正能够自由支配的现金。自由现金流的持续流入,帮助龙湖将压降负债变成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动作,甚至是一种习惯。

根据龙湖的计划,到2025年底,有息负债余额预计将降到145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2025年全年,龙湖将合计压降债务超300亿元,超过2023年、2024年之和,其中,仅下半年就将压降超200亿元债务。

然而,龙湖并未就此满足。据其管理层表示,度过了2025年债务偿还高峰以后,未来每年还将净减少不超过100亿元,有序负债将逐步达到并且稳定在1000亿元左右的规模。

━━━━

切换增长引擎

任何一个周期性行业,经历规模从18万亿滑落至9万亿,都注定是一场不可逆的深刻变革。尤其是身处周期的第四年,房企集体面临着存量时代生存的现实问题。

而龙湖的答案,除了优化债务结构+正向经营性现金流构成的基本盘之外,还有运营+服务业务构成的内生动力引擎作为增长盘。

很早之前,在房企普遍沉浸于开发业务时,龙湖就开始注重经营性业务的发展,并系统化展开了全面铺排,时至今日,仅在商业运营这一航道,累计投资额就已超过千亿元。

在2025年上半年,龙湖集团的正向盈利很大程度得益于经营性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期内龙湖集团经营性业务贡献了132.7亿元营业收入,以及约40亿元的核心净利,不仅成为利润的主要贡献者,在集团营业收入的贡献占比也达到22.6%。

经营性业务中,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龙湖商业累计已开业89座购物中心,整体出租率96.8%,报告期内营业额、日均客流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下半年还将开业10个左右全新项目,并持续推进商业老项目的CapEx改造,保证项目领先的资产回报率。

资产管理航道中的长租公寓品牌冠寓,累计开业12.7万间房源,整体出租率95.6%。在优化资产盘面的同时,整个航道也在创新产品,上半年全新亮相的两座活力街区欢肆项目,即是全新的复合型商业街区业态。

物业管理累计管理项目约2200个,在管面积约4亿平方米,外拓占比约60%,围绕龙湖智慧空间科技的护城河能力,在数字化上持续做投入,不断深化完善HALO智慧空间服务平台,为精进管理提供更多价值。

龙湖龙智造在上半年新增代建面积852万平方米,交付面积122万平方米,稳居行业头部阵营。作为龙湖数字化转型的先锋,据介绍,结合AI,龙湖目前已经开始在内部进行很多行业级的AI应用试水,未来成熟也会通过龙湖龙智造航道的千丁数科对外输出。

在转型的阵痛下,龙湖依然在不断投入资金与精力,提升经营性业务的资产质量以及行活能力。龙湖希望持续通过投入铸就护城河能力,以支撑集团面向未来的增长,“每个航道都要在自己所在领域建立起绝对的竞争优势,以此构成未来公司的增长盘。”

一直以来,高贝塔系数的地产开发业务,受周期波动影响最大,也最容易赚大钱;而经营性业务则长坡厚雪,依靠资金、能力与口碑的积累,赚的是细水长流的辛苦钱。

在未来赚慢钱、赚长钱,龙湖已准备就绪。

━━━━

以创新出新路

伴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房地产行业结构性的变化开始显现。

其一是,新房市场在这轮周期里已经看到了天花板,开发业务不再有无限增长的空间。每个资源有限的市场,都隐含着一个不可能三角的假设。这个经济学里著名的“三元悖论”,最早是货币政策理论,而后被后来者延展到各行各业的经营中,每个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相差无几,核心都是利润、流速、可持续性不可兼得。

其二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存量市场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成为房地产的新课题,行业也将涌现出更多如三井不动产、住友不动产等相似的大型综合不动产企业。在日本三大龙头房企的营业收入构成中,开发销售业务占比约30%,租赁及其他多元化业务占比达70%。

历史使人明智,转型成为房企必然的选择,只是在国内房企中,尚未出现合适的样本先例,佐证转型的可能性。其中,拥有庞大经营性业务盘面,持续压降债务总额、优化债务结构的龙湖,无疑是走在转型前列、与国际综合不动产集团模式最为相似的企业之一。

可以看到,龙湖依然在通过创新探索潜在的机会。在2025年初,龙湖集团上线了包含全航道的产品及服务的“龙湖”APP。在APP上,龙湖将高频商业会员、中频的租客以及低频的买房客户,全部集合在一个平台上,以期更好地服务好这些客户,在高满意度的推动下,龙湖也有望在这场化学反应中,获得新的业务机会。

面对新的城镇化阶段,龙湖转型持续向前,每一步都将是全新、有借鉴意义的。过去三十年间,无论是当年持商业战略的坚决,对财务纪律的坚守,还是提前“踩刹车”、降负债、优结构的决断,龙湖总是一如既然地坚守底线与战略,不动声色的做着最安全、稳定的主动选择。

正如湍流里的一颗锚石,龙湖正为行业转型铺就一条稳固的过河之路。

值班编委:樊永锋

流程编辑: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