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沧海桑田。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布达拉宫广场冉冉升起,现场观众高唱国歌;盛大的群众游行在欢快的音乐中依次行进……8月21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出席庆祝活动,同西藏各族民众欢聚。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来源:新华社)
短短一甲子,跨越上千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中国铁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立足全产业链优势,以“铁建所能”服务“西藏所需”,多领域、全方位积极融入和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服务西藏”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铁建答卷”。
告别“人背畜驮” 织就立体交通网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铁路,于西藏而言,是改变,也是希望。
西藏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曾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滞后一直是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铁建这支英雄的铁道兵队伍,始终扎根青藏高原,全过程参与西藏路网规划研究及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也毫无悬念在西藏路网的建设中冲锋在前、担纲主力。
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
冒风雪、战严寒、抗缺氧,鏖战数十载,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彻底扭转了西藏长期以来依靠公路、民航的二元交通结构,引领西藏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苍茫雪域,巍峨昆仑,见证了中国铁建建设者建成世界海拔最高铁路的奇迹。作为青藏铁路独家勘察设计方和最主要的建设者,中国铁建的建设者勇闯“生命禁区”,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铸就了“挑战极限 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时至今日,中国铁建的铁路养护工仍旧默默无闻地持续坚守在雪域高原,守护这条钢铁大动脉的安全运行。
“绿巨人”行驶在拉林铁路上
乘势而上,扬帆再出发。2014年8月,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正式通车,西藏西南地区摆脱了单一依靠公路运输的历史,正式迈进“铁轨经济”时代;2021年6月,我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
翻过唐古拉山,跨过雅鲁藏布江,洞穿横断山脉,几十年来,中国铁建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挑战极限,扎根高原,参与建设并见证了西藏交通飞跃的沧桑巨变。
据统计,中国铁建建成西藏铁路里程超1400公里,助力西藏铁路网逐步实现了从内燃到电力、从单线到双线、从普速列车到动车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承担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海拔4900米以上全部工程施工,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缺氧、冻土、岩爆等诸多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
拉林高等级公路米拉山隧道
钢铁动脉驰骋雪域高原,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则擎起雪域幸福路。连接拉萨市和日喀则市的拉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贯穿藏东、藏中重要战略通道的拉林高等级公路开启西藏公路交通的“高速时代”,中国最美环湖公路纳木错环湖公路投入运营……中国铁建践行“先行官”使命,密织内通外联公路网。今天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五城三小时陆路快速交通圈”已基本形成,人背畜驮成历史,立体路网展新颜。
拉日高速公路
从铁道兵到改制后的中国铁建,几十年间,一代又一代参建人员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
从与世隔绝的“孤岛”到四通八达的高原枢纽,中国铁建精心规划设计建设的西藏路网,正助力西藏加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筑牢生态屏障 绿色发展底色更浓
从空中俯瞰拉萨河谷,两岸群山披上了绿纱,宛如两条绿色的哈达,东西绵延近200公里……中国铁建参建的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实施两年多来,成果丰硕、令人瞩目。
拉萨南北山营造林先造后补工程
生态,西藏的“国之大者”。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太重要了!在这里,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国铁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将“两山”理念融进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积极投身西藏自治区的生态绿化治理和环境改善保护各项工作。
拉萨团结公园
在布达拉宫西麓,拉萨团结公园暨环布达拉宫水系生态带药王山环境整治工程的蜕变堪称生态奇迹。曾经植被覆盖率不足30%、水系断流的区域,经中国铁建建设者3个半月的奋战,蜕变为“百泽绕城、水城相依”的团结公园。
从铁路建设沿线的生态防护到西藏自治区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的生态修复工程,从系统推进山南支曲流域自然地质酸性劣质水综合整治到墨脱县冰沟河生态缓冲带修复,再到日喀则市政的雨污分流,中国铁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西藏被明确列为“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中国铁建精准对接西藏产业发展优势,服务民生需求,积极拓展西藏清洁能源市场,挺进光能“新高地”。
西藏自治区新能源重点工程——昌都光伏发电项目
在海拔4600米以上西藏那曲市申扎县,供暖成为长期困扰当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中国铁建担负的县城太阳能集中供暖(二期)项目的勘察设计,通过采用新型太阳能追日技术,新建“太阳能槽式集热+相变储热+电辅热”一体化热源厂结合智慧供热系统,可为县城集中供暖11.6万平方米,实现清洁供暖、安全供暖、稳定供暖。
全球首创高原增压增氧装配式建筑“高原空间站”
装配式建筑引领绿色建筑新风尚。“高原空间站”是全球首创高原增压增氧装配式建筑,中国铁建针对高海拔地区高寒、低压、缺氧环境特征,倾力打造的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产业和“高原空间站”系列产品,已通过高原人居健康医学论证,可有效缓解旅居者急性高原病症,改善高原久居人群健康指标。
从生态屏障的持续筑牢到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再到低碳生活的深入人心,中国铁建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理念的成套化输出,助力西藏全面绘就生态保护、产业协同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
以民生为本 “绣出”幸福新图景
“乡村道路平整宽阔,水管网铺设有序,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4年10月17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党政代表团到公司总部回访交流,细数在中国铁建对口支援帮扶下江达县的发展面貌的华丽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西藏好水·藏水一号”矿泉水生产基地
如何协调资源、发挥优势,在西藏实现固边兴边富民中书写“铁建方案”?针对这一课题,中国铁建给出的答案是:发挥人才、资金、管理等各类优势资源,投身西藏、扎根西藏、服务西藏。
围绕对口支援、基础设施建设、企地共建等方面,中国铁建不断强化与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对接,立足产业发展,加强人才援藏,先后在西藏设立分支机构16家、注册法人单位9家、委派7批涵盖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的援藏干部、派出服务西藏地区发展各类员工2000余人,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等注入“人才动能”。
夯实援藏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十三五”到“十四五”,将铁建产业资源优势与江达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高质量推动江达“特色文旅小镇”建设;全力推进江达县乡村道路、村居风貌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江达县70个行政村污水乱排污染问题……在对口支援的江达县,中国铁建坚持投藏力度不减,久久为功。
建设者同孩子们欢度六一
教育,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学前教育难下村、学龄前儿童难覆盖,这是曾经困扰当地居民的两大难题。中国铁建捐建的桑珠孜区重点产业项目暨33所乡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在西藏日喀则江当乡建成,实现了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乡村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100%,乡村幼儿园大学毕业生教师配备100%,小规模乡村幼儿园建设标准化100%等“三个百分百”。
农历蛇年,除夕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节联欢晚会西藏拉萨分会场,定日县的父老乡亲们已经在中国铁建援建的温暖的安置板房里吃上了热乎乎的年夜饭。
抢建安置板房
1月7日9时,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闻令而动、向险前行、尽锐出征,作为首批参与定日县抗震救灾的中央企业,中国铁建所属16家单位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救灾一线。从现场搜救、道路疏导、排查危房、电力抢修,到判识震后地质情况、灾后评估和过渡安置,以“铁建专业”拼出“铁建速度”,以“铁建温情”彰显“铁建担当”。
六十载奋斗栉风沐雨,六十年雪域沧桑巨变。雪域高原见证了西藏开放繁荣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铁建这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人民铁军在这片土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动能澎湃。
极远、极寒、极难、极险……在雪域高原、在生命禁区、在高山峡谷,总能见到“繁星般”点缀大地的“铁建蓝”,他们是钢铁动脉的守护者、是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是绿色生态的绘就者,每个人都是中国铁建援藏助藏的坐标。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中国铁建将坚定不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