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昆河米轨铁路上的一座小桥,汽车瞬间被堵得寸步难行,几百米外的芷村站站房隐约可见。
作为滇越铁路原设一等车站,芷村站现存法式建筑群包含站长室、旋转木梯、法式瓷砖地板及壁炉等历史遗存,保留有百年米轨铁路和机车转盘设施。2017年因其法式站房风貌成为电影《芳华》取景地。
此时正值上午10时许的赶集黄金时段,不算长的主街道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吆喝声、音响声交织不绝,烧烤香、早点味道弥散在街道各处,引得人肚里馋虫频动。我们索性下车,步行进站,用相机记录下这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
8月20日,恰逢芷村镇每周一次的赶集日,我们随车来到百年米轨铁路芷村站,感受这里集市特有的烟火味道。
街道两旁,明黄色的楼房鳞次栉比;小摊边,苗族大爷大妈缓缓踱步挑选心仪物品,身上粉红色民族服饰格外惹眼。山民蹲在摊前,用方言推销着自家产的山花椒和大枣,一盘盘蜂蛹和成袋的野生菌沿街摆放,散发着山野的芬芳。
从坡脚右拐直行,随米轨复行数十步,前方豁然开朗。钢轨纵横,土地平旷,站舍整齐,潜藏在集市边缘的芷村站站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迎面走来几个半大孩子,手里提溜着刚刚集市上买到的商品,脚步轻快,谈笑风生。
举目四望,钢轨周围是6栋高矮不一的法式站房,明黄的墙体、砖红的瓦片,搭配油绿色的窗棂,处处充满宁静平和的氛围,与一墙之隔的热闹集市形成鲜明对比。
副站长李国海早早就在食堂忙碌,猪油罐里掏出的油炸肉色泽诱人,沥水篮里是洗净切好的自种番茄和辣椒,阳光洒在新装的灶台油烟机上,反射出清爽的光。
围墙把站房和后院围成一体,院内小片空地上栽种着辣椒、番茄、豆角等各种时蔬,见我们走近,走地鸡惊得四处乱跑。小院内墙被统一刷成了米轨铁路特有的“岁月黄”,几幅手绘墙画,记录着这个车站和集镇“一站一街一集市”的百年历史变迁。
芷村地势较为平缓开阔,100多年前被用作米轨铁路重要的工程节点和指挥部。铁路全线开通后,芷村站被定为三等车站,级别仅次于昆明站(原云南府站,已拆除)、开远站(原阿迷州站)两个车站,是这条百年老路上法式建筑保留较为完整的车站之一。2012年,芷村站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芷村站站小人少,6名职工中,有3人是共产党员。他们守望相助,共同承担起了车站运输生产和义务讲解员的职责。
站房北侧,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立院落。院内左侧,开站时栽种的香樟如今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树梢层层叠叠直冲云霄。如今,树下常有游客和村民驻足,听李国海讲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早期领导者之一(云南铁路总工会主席)刘林元当年在树下秘密开会的故事,树皮的纹路里,似乎依旧呢喃着当年的话语。
2021年末,这个小院连同芷村站站房被改造成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学史增信”示范点,完整讲述了云南铁路工人运动和昆明局集团公司发展脉络,院落虽小,至今却已接待路内外参观人员逾1万人次,组织各类主题党日活动百余次。
1928年7月,在时任云南铁路总工会主席刘林元的指导下,云南铁路第一个党支部——芷村站党支部成立,云南铁路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从此点燃。2024年初,刘林元女儿刘岚女士向芷村站捐赠了父亲的手稿、遗物等珍贵资料。
到了午饭时间,大家正吃得畅快时,屋外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雨水顺檐口落下,串成一道道水线。望向不远处,香樟树、老站房、远山和集市呈现出层峦叠翠的国画意境。
午后暴雨渐停,雨后的芷村站空气清新,雨水仿佛给百年老站洗了个澡,也给站台的青石板镀上了一层光。
一列工务施工轨道车驶入车站4道,两位候雨的职工连忙掏出手机,记录下雨中出巡的铁路身影;几位苗族大妈背着背篓赶集归来,凉鞋踏过石板路,一如百年前铁路开通时的情景;一位游客在《芳华》取景长凳上坐下,留下电影同款的照片。
墙内是凝固的时光,墙外是流动的生活。芷村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仍然留用的车站,岁月在这里缓慢流淌。
火车的风笛声逐渐淡去之后,集市的吆喝声依然热闹喧嚣,一墙之隔,隔开了节奏,却从未隔绝彼此的依存共生。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云南记者站(昆明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刘昊亮 郭薇娜 于宙玉
编辑:赵熳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