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抗战生命线 | 高山深谷中的抗战“二十四道拐”

抗战生命线 | 高山深谷中的抗战“二十四道拐”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晴隆县的山峦之间,

一条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以“S”形盘旋而上,

250米的垂直高度,

24道急弯如巨龙腾空,

这就是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

抗战期间,

无数军车经此翻越崇山峻岭,

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前线。

打破封锁的战略枢纽

—抗战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与320国道风光。

“二十四道拐”旧照。

从地理空间维度看,“二十四道拐”的修建打破了日军对华封锁的战略布局,是凝固于山峦间的抗战史诗。

资料显示,“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企图将中国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1938年,新修建的中国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和外部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

由于东部沿海交通要道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华物资由滇缅公路进入昆明后,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抗战前线。1939年2月至1941年12月,仅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一家,通过“二十四道拐”运至抗战大后方的军用物资就达22万吨。1940年6月,滇越铁路被日军阻断,当时唯一联系海外的战略补给“生命线”就只有滇缅公路,几乎所有的国际援华物资均经“二十四道拐”运至西南大后方和抗战前线。

1940年,经过“二十四道拐”的各种车辆达7万多辆,运输物资6.1万吨。1942年,“驼峰航线”开通后,通过“驼峰航线”空运的战略物资仍由800辆美军大卡车从昆明东运,经“二十四道拐”运至贵州独山镇,再经黔桂铁路运到盟军柳州空军基地。

即便是在1945年中印公路通车后,大量的抗战物资仍然通过汽车从昆明通过“二十四道拐”转运至湖南沅陵、芷江等湘西地区以及广西前线。日军曾多次轰炸盘江桥,试图切断这条“生命线”,但中国军民与英美盟军并肩进行抢修,1941年盘江桥被炸毁后立即抢修,同时以轮渡维持运输通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运输奇迹。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为提升中国陆军的战斗能力,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命令史迪威将军维持滇缅公路运输能力。1943年秋,美方下令对云南沾益至贵州都匀间的线路进行修建,以满足每月1.5万吨的物资运输需求,“二十四道拐”便是其中的重要路段。

手中的方向盘就是武器

—抗战生命线—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重要港口和对外交通要道基本沦陷。滇缅公路修通后,急缺大批技术娴熟的司机与机修人员。

1939年2月,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布通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抗战,要求包括能驾驶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或修理工、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识得中文等。

在此期间,3200余名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华侨青年,响应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分9批穿越战火抵达云南昆明支援抗战。南侨机工在昆明经过短暂军训,便投入到抗战运输工作中。

他们的主战场是滇缅公路,武器就是手中的方向盘。在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日夜兼程抢运抗战急需物资。他们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等激流险滩,公路两旁常常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

根据《华侨先锋》记载,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平均每日的军事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的水平以上。2025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是对南侨机工群体精神遗产的当代诠释,也展现了“二十四道拐”作为国际援华抗战见证的重要意义。

历史教育从“说教”转向“共情”

—抗战生命线—

作为文化遗产,“二十四道拐”的传播价值在于其构建起的跨文化认同。物质遗存本身具有“记忆之场”的功能,从历史记忆角度看,盘江铁桥上的弹痕痕迹、美军加油站遗址以及南侨机工日记等历史遗存,共同构成多维度的叙事网络,构建起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集体记忆空间。

2006年,“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同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标志着其文化价值从地方性知识向国家记忆体系的升华,实现了文化遗产价值的公共化与国际化。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二十四道拐”已从历史遗址转型为红色旅游IP。在“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游客可在“二十四道拐”抗战军事展览馆中,通过图文、连环画、3D技术、VR 技术、动态演示等方式,近距离体验抗战文化,让历史教育从“说教”转向“共情”。

2015年,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以“二十四道拐”、安南古城、盘江抗战桥等地为主要外景拍摄点,将历史符号转化为具有大众文化消费属性的文化产品。这条公路的传播价值,早已超越其物理形态,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当数字技术赋予历史新的生命力,当全球叙事重构抗战记忆,“二十四道拐”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一个关于坚韧、协作与希望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属于贵州,更是全人类对抗暴力的共同记忆;这种精神,不仅镌刻在山峦间,更流淌在每一个为和平而奋斗的人心中。

来源 | 中国交通报

责编 | 牛聪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