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地跨晋陕蒙三省,是全国首个两亿吨矿区,创下首个“一井一面年产千万吨”矿井、首个8米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等多项行业标杆,始终以技术突破引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筑牢根基。今天,让我们聚焦神东煤炭开采中的“精细活儿”——薄煤层开采,探寻神东煤炭在薄煤层中开采里的“大文章”。
当一把卷尺
指向1米3的刻度时
这或许是7岁儿童的平均身高
又或许是一张书桌的高度
然而在煤炭行业
这个看似平常的厚度区间
却定义了一类煤层
——薄煤层
国家《煤矿安全规程》
将地下开采中厚度
小于1.3米的煤层
定义为薄煤层
这类资源
占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的20%
但因开采难度大、效益低
长期被视为
“难啃的硬骨头”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
作为能源供应压舱石
始终以“国之大者”的担当
直面挑战
面对浅部厚煤层的开发
进入深部区
薄煤层开采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解码薄煤层
能源棋局中的“必争之地”
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
榆家梁煤矿
一场“空间革命”率先展开
作为矿区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开采试点
面临着诸多挑战
可谓是“开局即遇硬仗”
开采厚煤层
就像是百米冲刺
而开采薄煤层
像是跨栏比赛
空间有限、行动不便
在这样的情况下跑出好成绩
更需要技巧和方法
面对挑战
神东煤炭积极研发
适用于薄煤层开采的专用设备
不断探索适合薄煤层开采的
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吸收引进先进技术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创新
最终在薄煤层开采技术上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神东榆家梁煤矿机电副矿长 丁文博
“通过采煤机记忆割煤、支架自动跟机拉架,到全景视频、集中控制、远程干预等技术,实现少人化生产,再到预建模自动修正、截割模板在线编辑、AI智能识别等技术应用,最终实现了‘自主割煤+无人跟机+智能决策’0人采煤模式的目标。”
在榆家梁煤矿技术创新的
实践过程中
经历了
半自动化生产少人化生产
无人操作有人巡视生产
最后发展为无人化生产
三个阶段
为神东煤炭在薄煤层开采
写下了破题之笔
证明了
薄煤层里有文章可做
攻坚薄煤层
多维突破下的“硬核答卷”
榆家梁煤矿的成功
只是神东煤炭薄煤层开采
这一“厚”文章的开篇
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
哈拉沟煤矿
同样面临着薄煤层开采的难题
薄煤层受限空间作业的劳动强度
远超厚煤层作业
而巷道有6度的下坡坡度
给煤机司机在两端头的过渡
带来挑战
断层多、采高可调节范围受限等问题
影响着生产效率
面对困境
哈拉沟煤矿综采二队直面难题
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举措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和工程质量管控
产量从最初的两刀煤增加到三刀煤
逐渐增加到稳定的七刀
实现了安全高效回采
而这一阶段性成果
不仅为自身积累了宝贵经验
更将薄煤层开采经验
辐射至整个神东煤炭矿区
寸草塔煤矿
综采队遇到了特殊难题
其工作面受上覆集中煤柱影响
按正常规定切割
会有大块矸石落下堵住采煤机
为此
他们创新工艺
将传统的“沿顶破底”
转变为“沿底破顶”
有效应对了
上覆集中煤柱带来的问题
还解决了
支架空顶距离过大的隐患
从“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的
精准施策
到“技术-装备-管理”的
系统革新
神东煤炭在薄煤层开采攻坚中
走出了一条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
螺旋上升之路
在不同矿井的差异化实践中
既延续成熟经验
又直面新挑战
完成从“单点突破”
到“系统攻坚”的跨越
让薄煤层开采的“文章”
有了深度与广度
创局薄煤层
智启新程中的“无限可能”
如今
智能化成了薄煤层开采的
“超级外挂”
大柳塔煤矿的“太空舱”远程操控中心
就像给矿井装了个“最强大脑”
井下设备运行数据实时传送
采煤机自己能规划路线
职工在地面点点鼠标、发出指令
就能搞定所有操作
真正实现了
“井下无人,地面决胜”
从“能不能采”
到“能不能采得好”
从单个矿井突破到全系统攻坚
国家能源集团
在薄煤层里写出的“厚文章”
藏着迎难而上的勇气
更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担当
这片曾经的“边缘地带”
正在变成能源革命的主赛场
从“难啃的骨头”
成为了“创新的高地”
这篇属于中国煤炭行业的“厚文章”
也将为煤炭行业提质增效
提供可借鉴的国能方案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