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来这儿工作后,我靠自己在老家买了房!”丨火车·悦读

“来这儿工作后,我靠自己在老家买了房!”丨火车·悦读

前不久,作为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我带着记录“疆煤外运”主战场风采的任务,踏上了前往南疆铁路望布作业点专用线货场的路途。

车轮驶过近300公里的戈壁公路,烈日如同熔炉持续炙烤着大地。当我风尘仆仆来到这里,遇见的是一群脸庞稚嫩却肩膀坚实的年轻人。一张张被太阳晒得通红的面庞和风沙中展露的笑脸,是我对他们的第一印象。

来到货场上时,戈壁的风正裹挟着细沙,如刀割般划过这片钢铁与沙土交织的世界。

远处,几个年轻的身影在货车间移动,像一枚枚跃动的铆钉,把青春铆进了这片苍茫的戈壁。

“小心别崴脚,地上沙石很多。”库尔勒铁路物流中心的“00后”货运员王军辉叮嘱我。我跟着他半蹲在车辆旁,看着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车体。

“每列货车在我们手里都得安全顺利地出去,错不得。”他喃喃说道,睫毛上沾着风卷起的沙粒。我注意到他的指甲缝里嵌着煤灰凝成的黑垢,这是岁月与责任给年轻的他留下的印记。

忽然传来一阵声响,我转头,看到了迎风而来的货运员杨杰腾,他的工装下摆在大风中猎猎作响。

“我们这里的煤炭都是运到内地的,一天最多的时候能发11列呢,上班的日子非常充实。”他转头冲我笑,汗珠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

我忙追问:“日复一日做这些,会觉得枯燥吗?”他愣了愣,说:“在这戈壁滩工作生活,看上去孤独,可是我在这里挣了钱,靠自己在老家买了房,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带着希望工作,咋会枯燥?”简单朴实的话,却令我动容。

正午的太阳把钢轨晒成滚烫的银蛇,货运值班员哈尔山的哨声与装卸机的轰鸣此起彼伏。我跟着他穿梭在集装箱“迷宫”中,汗水刚渗出就被热浪蒸干,喉间弥漫着腥甜。

“轻些放,稳当些!”他抬手抹了把汗,一转身,我就看到了他被汗水浸透的后背上留下的白色盐渍。

趁着午休,我找到望布作业点的驻点干部王希鹏,说起这些“95后”年轻小伙子,他面带自豪:“当年的毛头小子,现在都变成我们的中坚力量了。”

2020年底,格库铁路开通运营,作为疆煤外运主战场之一的望布作业点专用线货场,全年煤炭发运量从2020年的181万吨,到2024年的629万吨,再到今年预计突破900万吨,画出一条攀升曲线。这串数字如同戈壁滩上延伸的钢轨,不仅丈量着新疆铁路货运的发展刻度,更折射出无数铁路人在风沙中淬炼的青春厚度。

“小杨心细,他检查过的从不出错;小哈好学,业务水平出类拔萃;小王能吃苦,装卸现场一盯就是几个钟头……”王希鹏对这几个年轻小伙子的特点如数家珍。这一刻,我望着窗外忙碌的身影,忽然懂了:平凡的岗位,从不是青春的枷锁,而是梦想的跳板。

黄昏时分,我们倚着山坡休息,远处传来列车轰鸣。“看,那些装满‘黑金’的列车,会经过我的家乡,可以让更多的人冬暖夏凉。”杨杰腾指着列车离去的方向,眼里有光。

王军辉接过话茬:“我爸妈不懂铁路货运,可是却喜欢听我讲工作中的事情,他们觉得我特别厉害。”他的笑里藏着羞涩,却也满是骄傲。哈尔山望着连绵的戈壁说:“现在货运量年年攀升,以后肯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手段帮助货场提升装卸效率,让新疆的煤炭更快地发送到需要的地方。”

风掠过戈壁,好似捎来远处驼铃的隐约回响,与货场的机械声交织在一起。此刻,采访本上的字迹似乎有了温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荒芜处,以青春为火,点亮通途。

这看似单调的货场,分明是梦想的渡口。这群年轻人渡的不只是货物,还有对这个岗位的深情,更是对“扎根边疆、奋勇争先”新时代乌铁精神的生动表述。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回头望去,不禁感叹,这一路风沙,终将成为他们青春壮丽的勋章,在时光深处,闪耀成诗。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新疆记者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马媛

图片:关拥军 严朋涛 王文霖 摆风亮

编辑:齐美华

实习编辑:于宙玉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