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即可订阅
《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读后感集锦
编者的话:
2025年8月8日,“中国公路”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大型纪实文章《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该文一经发布,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并引发共鸣。请跟随以下文字,聆听大家阅读文章后,发自肺腑的心声吧!
▲乐西高速S1-6项目主线部分
▲乐西高速S1-6项目驻地
▲白雪皑皑里的乐西高速S1-6项目驻地
魏亚洲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安全总监)
从无路处走来——致乐西高速S1-6项目筑路“战士”
近期,“中国公路”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细细读来,思虑良久,虽早已知道该项目顺利完成主线施工任务,但仍感慨万千。5年前,我们考察项目工地现场,下定决心走通永红连接线,半日的艰辛攀爬,最终无功而返。那时脚下的泥泞与眼前的悬崖,如今想来仍清晰如昨,也正因亲历过那份举步维艰,才更能体会今日成就的重量。
“天无一日晴,地无半条路。”——这句话是我初到项目时的直观感受,也是你们需要面对和克服的现实。全年280余天的雨雾笼罩,让每一次施工都如在云端行走。“五区三无”的极端环境,将“进场”二字变成了需要用两年时间、在悬崖边凿出50公里便道才能解答的难题。我在心里看到,最初的你们如何在沼泽地里搭建临时驻地,如何在树蚂蟥的叮咬中啃下干粮,如何在暴雨中断的山路间将一袋袋物资扛进深山。在那份直面困境的忐忑里,藏着的是川交人骨子里的勇毅和战胜一切的决心。
如今再看,大风顶互通拔地而起,小凉山3号隧道穿岩而过,雷马坪大桥横跨天堑,宛如莽莽林海中倔强盛开的花朵,与古老而神秘的珙桐花遥相呼应,见证了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每一个咬牙奋战的夜晚与晨曦。你们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让隧道在千仞岩壁中贯通;你们坚信“困难的解药是坚持”,便真的在“与世隔绝”的无人区里,用智慧与汗水铺就了康庄大道。这条路上,浇筑的不只是钢筋水泥,更有川交人“敢于担当、勇争第一”的精神密码。
如今,再望向这片土地,云雾中的“天路”已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而你们,这群在山岭重丘间书写传奇的筑路人,早已成为比群山更巍峨的风景。愿这份在“无路处修路”的气魄,能继续照亮蜀道之上的每一段征程;愿路桥人“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勇于胜利”的精神,能在祖国山河间绽放新的辉煌!
向你们致敬!
陶江洪
(乐西高速S1-6项目前总工程师)
首批拓荒者的永恒印记
看完《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我总忍不住翻开初入214国有林场的记忆——那车轮在泥浆里拧着劲地嘶吼,陷得越深,越像困兽在呜咽;那原始森林的青苔厚得能攥出水,踩上去“扑哧”一声,能没过脚踝;还有手机,像块板砖,无论怎么按,都撬不开一丝与外界的联系。
乐西高速S1-6项目从无到有的那些年,我们这群人,就像跟这片蛮荒打了场没有硝烟的仗。如今看着银龙似的桥隧群劈开墨绿林海,我鼻尖总会一酸——当年我们这帮穿着长筒靴、在泥里滚成泥鳅的“傻小子”,真就凭着肉身,在214国有林场这无人之境,给后来的兄弟铺出了能落脚的地儿。
下面这些事,像刻在骨头上的印,想忘都忘不掉。
一进林场就断了线,活人愣是成了“野人”。2020年3月,疫情的阴霾还没散去,我戴着口罩、揣着消毒水,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卡,脚刚踏进214国有林场,手机“咔”地一下没了信号,从此成了揣在兜里的摆设。好不容易出了林场,老婆在电话那头炸了毛,吼得我耳朵嗡嗡响:“你再玩失踪,老娘直接拉黑!”我握着“板砖”苦笑,她哪知道,这地方,警察来了都得迷路。我们同事之间联络全靠吼。隔着山头扯着嗓子喊“材料够不够?”“人没事吧?”,回声在林子里荡来荡去,活脱脱一群“当代山顶洞人”。
工地上的日子,是泥里来、“虫”里去。长筒靴刚踩进沼泽,再拔出来就只剩只光脚,靴筒早被烂泥吞了;裤腿永远糊满了泥,干了硬得像壳,潮了又黏得像胶。最怵的是树蚂蟥,那简直是“祖宗”。有回我钻草丛放红线桩,脖子上突然一凉,手一摸,三条圆滚滚的蚂蟥正叮在那儿,血顺着锁骨往下淌,我吓得一蹦,吼出的声音都带着颤:“哎呀妈呀,这是啥子!”
1800米的垭口,藏着我们的“救命信号”。那天爬小凉山5号隧道洞口,腿肚子抖得像筛糠,刚过雷波与马边交界的垭口,手机突然“滴滴”响了——一格微弱的“4G网”,像黑夜里的一点星火!我们瞬间忘了累,疯了似的往上爬,有人鞋掉了都顾不上捡,举着手机在风里抖,喊着“通了!通了!”,那股子兴奋劲儿,简直难以抑制。后来这地儿成了我们的“圣地”,每次爬上来打电话、开热点发资料,大家都挤挤攘攘。蹲在石头上给家里报平安,哪怕信号时断时续,听着那头老婆孩子的声音,风刮在脸上都带着甜。
我们还当起了“护花使者”。珍稀植物保护技术人员指着一片片开着白瓣儿的树说:“这鸽子花,碰坏一棵,你们都担不起。”我们赶紧掏手机查,百度页面跳出来的瞬间,心都揪紧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界的“大熊猫”。那之后,我们给每棵鸽子花树砌花台、打围栏,挂上“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标识牌,像给它们戴上了护身符。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生怕它折了枝。
山里的午餐,是这辈子最“金贵”的味道。带着干粮进山,自热饭得小心翼翼搁在石头上,怕一歪就滚进泥里。吃饭时要么站着,要么蹲在石头上,裤脚永远沾着新泥叠着旧泥。可就着山风嚼着饭,听着林子里的鸟叫,看着便道一点点显出雏形,桥墩慢慢升高,苦日子里也嚼出了点甜。
一晃而过,5年风雨,想着曾经脚底下的泥泞,如今就变成了通天的路。如今雷马坪大桥的弧线划过云海,大风顶互通在云雾里露出钢铁筋骨。想想通车后,第一辆汽车驶过珙桐花盛开的山岗,凉山的血脉就活了——美姑的彝绣会像飞鸟,掠过都市的橱窗;昭觉的橄榄油会带着清香,端上沿海的餐桌;大山里的孩子,能坐着车,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这条路啊,不只是把山的这边和山的那边连起来,更是把乡村振兴的种子,撒进了这片曾闭塞的土地。
无人区的拓荒,哪是修路啊!是用生命点一盏灯,凭意志通天。乐西高速S1-6项目镌刻下的,不只是桥隧,更是咱路桥人的干劲儿——没路,就踏出一条;有绝壁,就架立起一座桥;有山,就凿出一条洞。你看,人手里那点微光,真能把整座深山点亮。
罗涛
(乐西高速S1-6项目前项目副经理)
在无人区里见证筑路奇迹
近期,看到了《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这篇文章,不由回想起参建时期的经历。
2019年岁末,我接到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桥梁分公司调令,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随队踏入了小凉山门户雷波县西宁镇,成为乐西高速S1-6项目首批进场人员,就此开启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项目建设征程,也在小凉山的群山峻岭间,书写下属于我人生中的热血篇章。
初入西宁镇,“雷马屏”这个名字映入眼帘,一番检索,竟是一所位于川滇交界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的监狱,这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而随后的岁月里,这里带给我的考验与磨砺,远超初来乍到时的想象。
乐西高速S1-6项目所在的区域,是条件极为恶劣的“五区三无”地带,那里的艰苦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全年平均雨雾天气超过280天,雾气弥漫的山林中,能见度极低,给施工测量、现场作业等各环节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项目选址所在区域,距离最近的西宁镇车程超过一个半小时,到雷波、马边县城更是需要近5个小时的漫长车程,这使得各种物资的保障变得异常困难。每一次物资进场,都仿佛是一场艰难的远征,车马周转,历经艰辛才能将物资送达项目现场,保障任务的艰巨性不言而喻。
项目的沿线,原始林区高山深壑,测绘和线路考察等前期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我们拿着测量仪器、奥维地图,背着干粮,7时进山,天色漆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山林,我们用脚步丈量了高速公路主线9公里、两条连接线近20公里的原始山林沟壑,对每一处结构构造都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复测,为后续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域有片高山草甸令人永生难忘——“蚂蟥沟”,这里因蚂蟥众多而得名。项目进场进行测量复测时,我们毫无防备地踏入了这片蚂蟥的“领地”,瞬间全身上下便爬满了蚂蟥,那种毛骨悚然的恐惧与不适感深入骨髓。在与蚂蟥的斗争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三七草+全罩雨衣+系带雨鞋”的全套防护策略。尽管如此,一次现场踏勘测量任务下来,在雨衣雨鞋上取下的蚂蟥仍有10余条之多。这些蚂蟥不仅是对参建职工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的巨大挑战。
然而,在这片充满挑战与磨难的土地上,我们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与自豪。珙桐花开时,那一朵朵洁白的珙桐花在山间绽放,如同和平的鸽子,给艰苦的建设生活带来了一抹诗意与浪漫;无人涉足的214国有林场无人区,绿水青山,草甸上牛马成群、悠闲自在,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最原始、最纯净的魅力。
高速即将贯通,我们亲眼见证了项目建设从“头无片瓦”的原始林区向现代高速建设的快速推进。路桥人、川交人“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勇于胜利”的开拓精神,在这凉山之巅熠熠生辉,让我们为之感动,也为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倍感自豪。
张瑶
(乐西高速S1-6项目党支部书记、财务负责人严春云的妻子)
一条天路背后,是他们用青春与坚守写就的答案
近日,“中国公路”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不知不觉,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和这条路缠缠绕绕的日子里。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乐西高速S1-6项目时,主干线影子都还没见着。从峨眉山市出发,车在盘山公路颠簸了6~8个小时,那路像条麻绳硬往群山缝里钻,绕得人胃里翻江倒海,手心的汗把方向盘都浸得发潮。到了雷波县西宁,看到家属和项目上的司机,他们温馨提示我把车放在西宁镇,因为从西宁镇到项目上的路更难开,常常塌方。手机信号也会在西宁开往项目部方向半小时后就消失在山雾里。皮卡车上,一路颠簸,车厢里堆满了物资,我们在颠簸中穿越大片原始森林,两边是陡峭的岩壁,偶尔有一两处细微的塌方。那一刻我懂了,家属说的“三无”不是抽象的描述,是真的要在“无路”里硬生生凿出一条路来。司机载我们快经过小沟村时,他指着前方告诉我,那就是曾经进场前租住的地方。回忆起他刚刚进场时,那个时候二娃刚出生不久,偶尔拿起电话拨过去,听筒里永远是冷冰冰的“您所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弹个视频也是无人接通。
一开始我也急,有过抱怨,但是看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书里李善德夫妇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故事点醒了我。原来幸福不是等着对方变完美,而是懂得怎么一起把日子过暖。后来慢慢摸出了规律:他那边没信号,只能等他找信号。有时候是午休时爬个小山坡,有时候是收工后沿着便道走半里地,赶上天气好,才能打通一个电话。他总说“你别担心,有事我会找你”,我们就这么默契地成了“单边联系”——他能找到我,我却只能等他。曾经在朋友圈看他发表的“自备干粮应对再一次的垮方”。我知道,那是又塌方了。山路被堵,物资运不进去。和他一起进场的好兄弟伟哥后来给我讲,那段日子真的苦,没有物资运进来的时候泡面的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一天只吃一两顿,特别饿就吃那种老式的薄荷糖。有一次视频,他指着身后的山说“你看,刚清理完塌方,路能走了”,脸上沾着泥,眼睛却亮得很。
他们不喊口号,只做实事。把对家的牵挂藏在心里,把对路的执着刻在山里。他一头扎进路桥事业,成了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队伍里的一员,这份事业,便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它连着山川湖海的贯通,连着城乡之间的距离,连着更多人脚下的路、眼前的远方。
有次我们去项目,他带两个娃看他们修建的便道,指着那条路说他们为修建高速已经修建了几十公里的便道,这些便道不仅仅方便主干道需要的物资运输,也方便了当地老百姓。这一刻,家属语气里没有焦躁,只有“值得”二字。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条便道和我们外面的路来说真的没有可比性,狭窄、泥泞、坑洼……常年重车碾压已经形成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凹槽,曾经我的“小白”也在这条路上爆过胎。
第二次去时,我鼓起勇气把车开进了工地。恰逢雨季,一段路被泥石流冲得泥泞,车轮陷在泥里打转,“小白”变成小灰。项目上的职工知道我一个人开车来的,连连夸赞。但是我知道手脚麻木的感觉依然还在。在项目部的操场上,看到远处正在架设的桥梁横跨峡谷,像一条钢铁彩虹,突然懂了他口中的“成就感”——不是高楼大厦的光鲜,是在荒山里种出希望的踏实。
第三次再去,主干道已经有雏形,路也好走多了,时间也节约了。虽然手机依旧搜不到信号,但项目部的板房里有了热水器,食堂飘着饭菜香,工人说:“严书记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
尼采曾说过“打不倒我的,必将让我更强大”,在乐西高速S1-6项目上我看到了无数个他们攻坚克难的场景,当然也看到了家属从青涩走向成熟与稳重。
如今再看这篇报道里的每一张图片——三坝一号大桥与蓝天白云相映,小凉山3号隧道贯通时的欢呼,工人们在雨中扛着物资的背影——都觉得熟悉又滚烫。他们本可以选更轻松的路,却偏偏扎进这深山里,耐住寂寞,抗住艰苦,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真正的“天路”。
这条路通了,或许没多少人记得,70个身影在乐西高速S1-6项目部熬过的日日夜夜,没人记得有人在悬崖上抡锤、泥地里推车、雨夜守着浇筑的箱梁。但作为家属,我记得每回等他回家的漫漫长夜,记得他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时,眼里闪的光。
向所有筑路人致敬。你们修通的不只是路,是山里人的盼头,是把“蜀道难”变成“坦途通”的底气。
康泳杰
(乐西高速S1-6项目质检科副科长钟长宇的好友)
你让我看见平凡里长出的锋芒
读到你在乐西高速S1-6工地上的故事时,窗外正落着和凉山相似的雨。《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里说你拿着敲击锤逐米检查桥梁,每处裂缝都要记在本子上,那专注的样子,和我印象里那个总说“做事得靠谱”的你,重叠在了一起。
你总说自己是“乐西毕业生”,可这两年你交出的“答卷”,比任何成绩单都动人。2023年那个现浇箱梁浇筑的夜晚,混凝土突然变稠、泵车罢工、运料车陷进泥坑,一连串的麻烦砸过来,你居然能冷静地调配吊车、调整配比,连老师傅都说“这年轻人压得住事”。换作是我,恐怕早慌了神。可你说“越急越得稳”,这话里的底气,哪是凭空来的?是泥水里泡过的工装给的,是通宵研究的图纸给的,是那句“但知行好事”的座右铭给的。
最让我触动的是桩基检测那三天。超声波波形图有点儿异常,你就抱着地质报告啃到后半夜,白天守在桩边反复测,连吃饭都对着数据发呆。同事说你“较真得像个钻牛角尖的学生”,可我知道,这哪是较真?是你把“质量”两个字,刻进了每个细节里。就像你常说的,“桥塌不得,路垮不得,咱们手里的活,连着山里人的盼头”。这话听着朴实,分量却重得很。
看到你拿安全生产大比武二等奖的照片,我盯着你胸前的奖章看了很久。报道里说你“死磕”每个技术细节,连最基础的钢筋绑扎规范都能背得一字不差。这让我想起上次视频时,你说“工地上没有小事,每个螺丝都得拧到位”。原来所谓成长,不是变得多么耀眼,而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像你把质检科的工作,做成了守护这条路的“安全阀”。
你说乐西高速通车后,想带着家人去大风顶服务区,看看“鸽子花和车流一起飞”。我忽然觉得,你修的不只是路,更是把山里的希望往外送的通道。那些被你排查过的桥梁、校验过的数据,都会变成彝乡孩子脚下的坦途,变成特产走出大山的翅膀。而你站在工地上的样子,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一个年轻人,用两年时间证明,认真做事的人,自有光芒。
长宇,你总说自己很普通,可普通里藏着的韧劲,才最让人敬佩。看着你在凉山的云雾里筑起通途,我突然明白:所谓了不起,不过是把“该做的事”,做成了“必须做好的事”。这条路快通车了,而你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还会像现在这样,扎实、坚定,带着少年时就有的那股子认真劲儿。
向红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桂花乡中心校老师
情系牯牛坝
我是生长在牯牛三坝的一名“林二代”,现在离214林场20多公里的雷波县桂花乡中心校教书。
文中提到的那个高山草甸——大草坝是我儿时放飞梦想的乐园,一切景物都已刻在骨子里,驻扎在灵魂深处。小时候,背着书包走在那条唯一的林区公路,到离家六七公里的场部子弟校上学,路烂、路窄、坑坑洼洼,冬天道路结冰,边走边摔跤,一遇大雨天,满身泥泞不说,如果遇到拉木柴的生产车,我们连避让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慌脚慌手地跳到路边的沼泽地里,等车走后才拔出脚来,有时鞋子就被陷到坑里,还在咕咕的冒气泡。
父母是“三线建设”进来林区从事砍伐树木的工段职工,他们和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来到荒无人烟的大凉山深处,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筚路蓝缕步步挺进大山,伐下一棵棵大树,再把树木运到山外,为修建中的成昆铁路提供枕木。
我们住的房子是简易的工棚房,就是木板、黄泥加上黑瓦片,房屋周围就是沼泽地,从有记忆的那天起,我就记得家里的大哥一直在教小小的我如果不小心陷进了沼泽地该怎么自救,于是,我不停地做双手上举向后倒去的动作,说是这样可以减缓陷下去的速度,就这样一遍一遍,大家都不厌其烦。交通不方便,物质生活匮乏,环境恶劣,蛇虫会爬到家里来,老熊在密林里嗷嗷叫吼,枭鸟在林间一声一声愈发显得林区的幽静和神秘。
林区生活艰苦,子弟们发奋读书,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少“林二代考上中师,有的走出大山,却有许多都留在地方学校教书,他们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道授业,点燃孩子们对知识文明的渴望,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去到山外的世界看看,去到山外的世界这个梦想,身为老师的我们或许能够做到,但是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却还是你们——乐西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
我常常在想,我为什么一直在这个地方,我也有去山外生活的想法呀!可能确实是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一定在等着什么。就如同我是教师,可能开始它只是我一个谋生的职业,刚好这个职业是我喜欢的,我在这乡下教书,给孩子们教授正确的观念,为他们筑梦,就是等到这一天,你们来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修一条通往世界的路,你们才是让孩子们梦想得以实现的托举者!她不仅仅是一条高速公路,她还是孩子们的心路!
文中的“小屁孩”是谢礼哥哥,他也是一名“林二代”,我们自小就认识,他是我们“林二代”的榜样和标杆,他学习刻苦,毕业最初在学校教书,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宜宾电视台,曾任宜宾电视台副台长。乐西高速公路的设计者也有我们的“林二代”,他来实地勘察过路线,这也是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地方。我们常得意的说这条乐西高速公路还有我们“林家铺子”的“林二代”参与设计规划呢!
为什么我们格外关注这条高速公路?第一,它方便了大山深处的老乡走出山外,让山里的特产能够快速走向外面。第二,让我们“林二代”从小就盼望林区有一条宽阔平整道路的梦想得以实现。第三,方便了我们无数期盼回到儿时生长之地怀旧的林业人及后代。当然,的作用不仅仅如此,每每忆起儿时看到山林里急急慌慌的跑出来一群抬着担架的老乡,准备把病人抬到山下几十公里的镇上看病,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过不多久就抬着担架哀哀地回来。
1998年,因长江洪灾,停止砍伐天然林,工人分流,我们那热闹欢腾的林区再次回到无人区的状态,只是林区的那段时光是我们永生都无法忘却的了!
笔者有话说:
整整4个小时,读完这些文字,我内心涌出感动和波澜,时光回溯,在乐西高速S1-6项目部的短短几日,将永恒镌刻在我的生命里。你们是“领头雁”、你们是战斗过的团队成员、你们是筑路人的家属,你们是文字记录者,你们是盼望长龙穿越林海的“林二代”,正是因为无数个关注乐西高速的你们,才成就了“天堑之路”乐西高速。你们的解读、共鸣和延伸,为《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情感,令更多人了解和记住了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他们的美好品质,像星星闪耀在苍穹,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刻在骨子里的韧性,是筑路人最珍贵的品质!
原文链接:
没有路,那我们就修出一条路!——乐西高速S1-6项目团队纪实
推荐阅读
《中国公路》杂志社新媒体中心—省级交通集团通联群
添加管理员微信yankexin528099,申请入群
整理/任燕 张海萍 黎寒 罗燕
供图/魏亚洲 万博 陶江洪 罗涛 张瑶 康泳杰
责编:苗挺节
校对:闫可欣
审核:余大鹏 谢博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请点赞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