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友坤:隧道深处有星光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友坤:隧道深处有星光

榜样档案

李友坤,中共党员,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大瑞铁路项目部斜井工区负责人,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正酣,机器轰鸣震彻山谷。施工现场,常有一名中年男子穿梭其间。他时而打着手电筒,目光如炬,仔细检查每道工序的质量;时而手持图纸,眉头微蹙,面对复杂地质凝神思索。他就是李友坤,隧道建设的先锋。

31年的隧道生涯,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工友口中的“活字典”。安全帽上的头灯,照过戈壁风沙的苍茫,映过雪域冰川的冷峻,也定格了掌子面下坚毅的脸庞。

掌子面上刻下人生经纬

李友坤的生命,早已与隧道紧密相连。

“昆明西园隧道中我们战涌水、治流沙,这样的恶劣环境锤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毅力。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丽香等线路上的奋战经历,刷新了我对大自然的认知,让我学会与不良地质、围岩对话交流。”

“京广高铁武广段、厦深铁路的建成通车,让我真切感受到身为铁路人的使命与自豪。”

……

面对记者,李友坤娓娓道来。

时光回溯至1994年,24岁的李友坤怀揣建设祖国的理想,循着父辈足迹,来到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我自小在工地长大,对工地感情深厚。父亲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记着,趁着眼下多学门手艺、练点本事。有了真功夫在身,不管啥时候都能站稳脚跟,日子才能过得更稳当、更有奔头。”多年来,父亲的教诲言犹在耳。

2008年厦深铁路大南山隧道工程,是他蜕变的起点。项目施工时,李友坤所在的开挖班从国外引进三臂凿岩台车。他夜以继日学习台车操作要领,只为尽快精准作业。原本人工钻眼作业需要30多个人、花6个小时完成,如今在他的操控下,只要由6人组成的“精锐小队”3个小时就能保质保量完成。

但李友坤的志向不止于此。看着凹凸不平的岩壁,他又琢磨起改进操作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找到了关键所在:三臂凿岩台车的“力道”得与人工不同!他大胆尝试,将钻孔角度微调,让钻头微微倾斜、深入几分,爆破后炸出来的隧道形状比人工打得更整齐,节约20%的初喷混凝土。

“初喷混凝土是在开挖后立即进行的支护措施,主要目的是迅速封闭围岩,防止其风化和剥落。”李友坤解释道。

李友坤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四处力推机械化配套施工方案。很快,中铁隧道局集团的隧道施工现场掀起了一场“智能革命”。这一做法迅速被全行业推广,提升了国内隧道施工行业机械化水平。他本人也成为行业知名的技能大师。

从此以后,李友坤每到一个工地工作,都会将创新工作室迁移过去。创新工作室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改良多项工艺工法,取得了一系列QC成果,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参与到创新创优活动中,为工程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20年,李友坤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内,大大小小的奖牌、奖杯熠熠生辉。

直面大自然极限挑战

隧道施工,挑战无处不在。每一次掘进都是与大自然惊心动魄的较量。

2025年,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斜井工区项目隧道施工遭遇罕见的地质难题,突泥涌水阻碍掘进,施工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瑞铁路穿越横断山脉,被誉为“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全长34.538公里的高黎贡山隧道,几乎涵盖了所有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和重大风险,被称为隧道建设“地质博物馆”。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隧道局集团一致决定将最有经验、最能抗压、最能攻坚的隧道技术专家派往高黎贡山,李友坤成为最佳人选。

彼时,李友坤正奋战在滇中引水二期项目。项目施工生产顺利、安全风险可控、成本效益好,即将开花结果。

多年未与家人共度春节的李友坤正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之时,收到了前往高黎贡山隧道进行攻坚的通知。他没有片刻犹豫,收拾行囊即刻出发。

抵达斜井工区已是深夜,短暂休息后,次日天刚亮,他便组织班子成员和系统部门人员到会议室举行见面会,提振士气、研究施工方案、调整施工资源。

一次工地碰头会上,安全员急报斜井大里程掌子面掉块。李友坤立即中止会议,命令现场人员撤离,带人疾步入洞。

他踩进及膝泥浆。突然一声闷响,掌子面塌落,泥石流涌出。技术员急喊:“拱顶贯穿裂缝!”李友坤果断下令:“启动应急预案,抢险组就位!”他目光迅速扫视裂缝走向、宽度、长度,随即指向材料区,“快!钢筋网片、连接筋,喷浆组备料!”话音未落,李友坤已抄起网片,踩着滑落的碎石泥渣攀上作业台架。

“连接筋,快!”“加厚这里!”……泥水浸透手套,手指磨破渗血,他动作不停,眼神专注锁定关键支护点,快速指挥着每一步操作。

30多年奋战在隧道,这样的紧张时刻还有很多。

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3000余米的高海拔和频繁余震,走遍川青铁路平安隧道周边大小山头,调整辅助坑道位置,使施工便道缩短3公里以上,节约成本5000多万元。

六沾铁路三联隧道施工时,遭遇罕见的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段,钢筋网被扭成了麻花,开挖连续止步数月。他忍着风湿疼痛,每天至少进两次隧道,和技术人员研究地质和受力结构,制订、调整方案……

无论身居何职,李友坤始终冲锋在一线。长期的隧道工作,也给他留下了很多伤痕。不过,在李友坤看来,这正是长在血肉里的“勋章”,也是忠诚的见证。

如今,他眼睛经常狠命地眨,就是因在掌子面打钻时经常有泥渣喷到眼睛里留下的后遗症。他身上的疤痕,是飞溅的石子和从洞顶上滴下来的含有腐蚀性“水玻璃”成分的渗水造成皮肤溃烂、流血所留下的印记。

时光深处的家书

工地的日子,是汗水与坚持交织的时光。

他参与建设的隧道里程超500公里,相当于12个马拉松的长度;破解隧道施工技术难题百余项,斩获13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级荣誉20余项。

母亲最懂这些成果背后的温度。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斜井工区通知再至时,母亲正在他身边。老人颤抖着收拾行李:“儿子,你这一辈子就是打隧道的,荣誉是单位给你的,既然那边需要,你要好好干,不要担心妈。”儿子也最懂母亲的牵挂,只能用更多的成绩来回报。李友坤当天晚上便奔赴项目部。

2021年春节前夕,广石铁路刚刚建成通车,李友坤多年没与家人共度春节,行李箱已收拾好。突然的工作消息让他怔住:“玉龙雪山隧道施工遭遇罕见大变形地质,工程进度缓慢,安全风险高。”单位决定派经验丰富的李友坤带领工作组到工地现场驻点指导。

妻子在电话里沉默半晌后说:“把年货快递回来吧。”他饱含歉疚,但在铁路事业需要他时,他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忠诚奉献,再一次义无反顾连夜飞往丽江。

一到工地,李友坤便与现场骨干和施工人员谈心交流,想方设法提振大家的士气。他仔细分析地质情况,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施工方案、调整施工资源。渐渐地,施工走上了正轨,大变形地段被安全攻克,隧道月进度由20米左右增加到70多米,施工队伍也稳定下来。

随后的大半年时间里,李友坤每天在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内工作8小时以上。尽管天天迎着玉龙雪山的皑皑白雪出门、夜夜枕着金沙江的滔滔水声入睡,可他从未走进浪漫的丽江古城,从未亲身感受虎跳峡的壮美风采。偶尔有空,他会盯着办公桌上的全家福照片出神。他说:“我也想家,但组织和社会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同事们都叫我劳模,现在项目有困难,我必须顶上,这是劳模的职责。”

全国20余个省区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常常在工程初战告捷、还未通车时,他就转战下一个工地,很少亲眼见证工程通车、体验自己建设的工程。“等退休了就带老伴看遍自己修的铁路。”他愧疚地说。

今年“五一”前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李友坤手捧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可第二天就又回到了熟悉的工地,与隧道为伴。穿山越岭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无数像他一样的铁路建设者,默默扎根深山,书写时代传奇。

采访手记:随处皆是彩云间

“忠诚”是李友坤在采访中数次提及的一个词。李友坤以“忠诚”为信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戈壁沙漠到原始森林,从雪域高原到苍茫大海,他参与了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他不停地追逐着地质难题的迁移路线,尽管年过半百,干劲丝毫不减。因积极乐观、勇于挑战,李友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正如挂在他办公室的一幅书法作品所写: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彩云间。这份对信念的坚守和对极致的追求,铺就了李友坤脚下的繁花之路。

文字:陈梦竹 张尧

图片: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视频:彭春波

编辑:董畅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