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唐宋大数据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宋雷董事长对钢铁行业一些重要问题思考不辍,形成了这篇《钢铁沉思录》。2020年粗钢产量达峰,2021年钢材价格高峰回落以来,钢铁行业进入下行阶段。总量会不会塌方,价格会不会持续低迷,竞争会怎么样变化,新机遇在哪里,市场和行业何时走出危机,等等行业焦点问题,都是作者思考的范围。文章通篇充满了炽热的情怀和理性的思辨,值得一读。关于行业的问题和未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问题本身比答案可能更重要,因为这些问题会给大家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持续的探索。
钢铁沉思录
宋雷(2025.08.08)
关于行业
我在钢铁行业干了二十年。这是一个有规模、有实力、有内涵、有发展、有魅力的行业。往外可以无限延展,向里可以无限深挖。绝对是一个值得全力以赴投入其中的行业
钢铁行业博大精深,是真正的大海,一个人本事再大,到了这个行业,都需要仰望。
钢铁行业可能是国内最开放的一个行业,最典型的就是行业对标蔚然成风,不但协会组织对标,而且企业之间也在不同层面互相对标。把家底亮出来,不留秘密,这在其他行业恐怕是很难想象的。这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学习中成长,在竞争中发展,能够迅速成为世界主导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吧。
钢铁行业,本质上还是传统制造业。所以,规模,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没有规模,就没有未来。专而精,小而美,是另一种选择,不可或缺,但不会是主流。
钢铁行业,我个人以为,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头部企业的战略优势越来越明显。个人观点:1千万吨和2千万吨应该是中国钢铁行业两个重要的产量界线,1千万吨是入场券,而2千万吨是分水岭2千万吨以上规模,未来有可能是3千万吨,应该是进入头部企业的先置条件,而1千万吨以下的企业,无论是政策角度,还是市场角度,总之会通过各种并购重组的方式,把规模提上来。
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过四十多年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市场竞争力,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这种均衡态,如果在政策层面不发生大的改变,应该会持续保持下去。
经过几十年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国内钢铁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特征。除品种钢之外,大路钢材在本区域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权重越来越大。粤桂闽,华南圈;江浙沪皖,华东圈;京津冀鲁,华北圈;黑吉辽,东北圈;陕晋川渝湘鄂赣等,华中圈;西北圈和河南中原圈,属于较为特殊的两个区域,西北地区产量低市场小;而河南中原圈,为数不多的钢材净输入地。
电炉钢在中国面临的两个最大问题:废钢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工业电价偏高。所以过去几十年,电炉钢“叫好不叫座”,除了市场上升周期能够享受到市场带来的红利,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在市场下行周期,只能靠拾遗补缺过日子,能挣点钱的,基本上靠谷电低成本炼钢。除了这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致命的技术路径之争:高炉现在加废钢的综合效能已经非常显著,而且长流程的品种似乎比短流程还要更高端。所以,短流程在中国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竞争优势,相反,体现出的更多是劣势。短流程胜出,还很长的路要走
钢铁行业未来最大的机会在哪里?产品高端化、工业技术的革命、绿色化,等等,这些层面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最大的机会,肯定是智能化。其他的只是一个角度,而智能化是一个时代。智能化意味着钢铁企业一切生产经营的核心,务必围绕智能化展开,而且要完全建立在智能化基础之上。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只是起步,“灯塔工厂”是初级阶段,未来被智能化武装的钢铁企业,将真正变成一个“章鱼”工厂,高度智能集成,触角无处不在,既智慧又反应敏捷;虚拟现实提供光速反应,生产经营领域全部交给机器。人们的唯一工作,就是持续不断地完善算法。
关于行业供需
毫无疑问,国内钢铁市场已经进入到减量化周期。很多机构预判未来10-20年,粗钢表需在6亿吨左右。我觉得这个预判略显保守。钢材需求,背后的逻辑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虽然房地产对钢材需求减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要注意三点:1、房地产用钢量比2020年最高峰,总体已经减量一半以上,后期减量空间有限,边际在收窄;2、中国制造大国地位在未来10-20年,是难以动摇的,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用钢,不但已经取代房地产,而且对钢铁需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3、基建还有空间。所以我认为,在国民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大形势下,钢材的需求不会呈现塌方式下降,一定会慢慢下台阶;而且在消化完房地产用钢的影响之后,钢材需求会围绕一个中继平台保持长期的定量。个人观点:国内粗钢表需会在8亿吨这样的一个中继平台,延续10年以上的时间
中国出口的粗钢已经1.2亿吨这样的规模了。未来还能继续维持这样的水平,甚至继续增长吗?我们知道,出口量的多少,取决于3个因素:1、海外市场的需求空间;2、中国钢材价格的国际竞争力;3、世界各国对中国钢材进口的反制措施。我认为,海外市场的需求应该能够保持一定的持续增长,但随着中国钢铁市场下行周期的结束,价格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会有所减弱,而且由于钢铁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钢材反倾销的措施频繁使用,这些会阻碍钢材出口继续增量我个人以为,未来十年,钢材出口量保持在8千万吨一线较为合理;海外中国钢铁企业将会贡献5千万吨以上的量,这是比较符合世界钢铁贸易格局的。
虽然钢铁市场在经历非常残酷的负反馈周期,但2024年国内粗钢产量仍然超过十亿吨,自2020年以来,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0亿吨级规模。所以说,中国式的钢铁减量化周期,一定是缓慢的、逐步下台阶的一种形态。虽然钢铁产能过剩局面已经形成,但这种矛盾,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小。我们可能有些过于悲观,忽略了中国钢铁市场的韧性。我认为,只要反内卷政策持续落地,钢铁行业的未来并不悲观,甚至很快会迎来新的复兴周期
关于钢铁企业家
钢铁企业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最值得钦佩之处,不只是他们做事的能力,而是坚韧的精神。经历过那么多次行业的低潮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始终在坚守。我见证过很多钢铁企业家在黑暗中匍匐前行的样子。要我说,他们配得上钢铁这两个硬字
有人问,过去几十年,中国钢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在其中起关键因素的究竟是环境因素还是企业家因素。要我说,企业家肯定是钢铁企业发展壮大的第一原因。不仅是钢铁行业,其他任何行业都一样;无论是创业期,还是守成期,企业家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家永远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
民营钢铁企业已经开始“换代工程”,“创一代”到“创二代”,这是规律的必然。比较而言,“创一代”的优势是八个字:勇猛顽强、吃苦耐劳,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能力“创二代”的优势也是八个字:现代思维、国际视野,更多体现的是用人的能力。从我认识的一批“创二代”来看,他们普遍足够优秀,基本接得住父辈的基业;而且具备将企业推向管理正规化、运营资本化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格局。“创一代”最大的使命,可能就是传一传、帮一帮、带一带,尽快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蓝图。
这些年,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出差。到全国各地,与行业最顶尖的企业家们交流,虽然大家高看我一眼,把我当作专家交流请教;其实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这些朋友,他们的格局、见识、智慧、能力、执行力;做事的风格、思考的角度、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求变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跨越发展的勇气、知行合一的状态,等等,都给我很多的营养和启发。这些企业家朋友,他们都是我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伟大的行业中,结识这么多了不起的人物,我从内心深处敬佩他们,真的
关于企业竞争力
过去几十年,国内钢铁企业间最显著的竞争优势差异,应该是地利因素(除了所有制因素):沿海地区,比如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两头都靠,既靠近原料又靠近市场,钢铁企业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而西北地区,包括陕晋甘川等这些地方,基本上是胡焕庸线上面的区域,两头不靠,基本处于市场竞争力的末端。那么这种地区间的竞争格局,是否会延续下去?这个主要看原、燃料格局的变化,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西北地区的成本劣势,随着铁矿石估值向下走,能源估值向上升,会慢慢改变。但是消费市场的弱势,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所以,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的出路,除了技术与产品,甚至工艺路线的改变外,非常重要的一点,要主动反内卷:控制产量,协同市场
在中国,宝钢始终是王者的存在。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宝钢最大的优势是,没有短板,十项全能。这个综合能力,其底层逻辑是:经营要素的高维化,以及经营能力的完整性。如果不发生极为特殊的变故,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在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绝对领先地位。
国内的钢铁企业,如果选择对标对象,我建议:头部的企业,规模二千万吨以上的,内部对标宝钢股份,外部对标新日铁和浦项;这三家企业,他们规模并不大,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那种全面的能力,不但值得学习,而且很多层面是可以对标落地的;二千万吨规模以下的,建议学南钢和永锋;这两家企业,均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现代经营管理体系,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对外输出经营管理的钢铁企业。这两家企业经营管理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这种系统具有自发的进化能力。这是很厉害的地方,值得中小企业认真学习。
国有钢铁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民营企业最大的劣势,也是人才。所谓优劣势,是指人才团队,无论是整体还是结构,都有充足的储备,具备把企业战略构想快速落地的能力。企业规模越大,人才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最终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和前途的最重要因素。
钢铁企业普遍越来越重视产品。但一个产品的定位,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决策难点中的难点。按照我多年的观察,在普碳钢领域,现在基本不会有蓝海市场了。放眼望去,全是红海。换句话讲,即使某个产品在某个阶段具有稀缺性,很快就会有一大堆企业跟进来,迅速走向过剩。所以对于广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来讲,不卷产品被动,卷又卷不动。确实很头疼。为什么企业在拼命地卷成本?本质是产品同质化,只能卷谁比谁的成本低。按照产品的升级路线,从普碳钢,到精品钢(也就是普碳钢做精的问题),再到品种钢,最后到优特钢。这是产品逐级上台阶的规律。产品的升级,需要足够的技术积淀,不是投点钱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来讲,技术方面确实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与其天天琢磨在品种上找出路,不如先把手头的产品做精。普碳钢做精,把产品议价能力做出来,这个是最符合实际的技术升级路线。立足普碳钢做精,再到品种升级,一步一步往前走。不建议民营企业把产品高端化作为企业竞争战略,而应该反过来,把提高产品竞争力作为企业核心目标
关于海外市场
目前中国钢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其核心是效率。这种效率,既反应出国内钢铁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工作习惯;也反应出国内钢铁产业链完整配套的生态能力;最重要的是,反应出企业家在国际市场大干一场的野心和信心。所以,无论是海外布局还是海外市场拓展,表现出来的就是快:决策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快。这个快字,带给国际市场一阵旋风,带来的更多是压迫感。
中国钢铁在海外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当然,中国钢铁企业目前在海外的产能布局,主要还是瞄准新兴市场,填补产业和需求空白。所以布局上基本上是在亚洲、南美、非洲等非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中国钢铁产业在全球流动,既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水平,也满足了这一经济增长带巨大而持续的钢材增量需求。
关于反内卷
钢铁行业未来怎么反内卷?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三个问题:1、法律的界定;2、市场的边际;3、政策的要求。从法律的角度: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有成熟的法律条文:其中反垄断,反的是虚高价格;而反不正当竞争,反的是超低的价格。从法律层面,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是不允许搞垄断把价格搞上天,也不允许恶性竞争把价格打到行业普遍亏损。而从市场角度,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肯定是要通过竞争、甚至是恶行竞争(竞争主要通过价格手段),消灭一批竞争力弱的企业。当然另一方面,市场也存在局部的小团体联合起来搞垄断的反面典型。综上所述,法律主要解决的是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这里面政策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我理解,政策就是法律的刚性和市场的残酷性之间,找到一个柔性的办法,通过规范产能准入、淘汰落后、联合重组等手段降低供给压力,平衡市场供需。当然,我认为,未来政策发力的空间,应该还是在产量的计划性调节方面。毕竟,需求不能凭空创造,而供给也很难一刀切减掉,控制产量的意义可能就变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钢铁市场
钢铁市场风云变幻,企业在市场中浮沉起伏。很多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凭借勇气、创新、能力,当然还有那么一点运气,不断壮大发展;而也有不少企业,各种原因,沉沙折戟。那些退出市场的,很多其实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把盈利模式建立在市场趋势不可持续上面,盲目加杠杆、高负债、高利息,这些东西,本质上就是市场的毒素,被毁掉是早晚的事
钢铁市场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进化速度快。几乎每一年,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新的模式,也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虽然市场很残酷,竞争很激烈,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有一种快速学习和模仿的能力,这个很了不起。
随着价差套利商业模式的普及,很多人非常关注,钢铁市场单边经营是否会被市场淘汰。我的理解,其实市场中所有的盈利模式都是套利,单边也是套利的一种,只不过套的是时间的利。从这个角度看,单边市场的经营模式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随着经营能力的提升持续发扬光大。关键是,企业是否具有这种驾驭市场的经营能力。
市场在进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理想中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那种,现在还没有看到的,全新的一套模式:外壳是贸易,中心是算法,本质是资金。是通过算法驱动的、以资金收益率最大化的、高度智能的贸易模式。我们已经着手在这方面搞算法,建模型,做试验。大体推算,2028年前后,这种模式就应该在市场中出现了
关于未来
2021年开启的这波市场负反馈周期,大概率会在2026年见底。市场在底部震荡后,行业大概率会在2028年走出困境,迎来一波上升周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处在黎明前的黑暗。这时候,希望朋友们务必坚定信心,保持稳健经营,把现金流管好,等待行业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危机带给我们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把我们从天上打到了地下。不经历困难,我们容易被成功带着走,敬畏心和平常心就不容易回来。匍匐在地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睁开眼看到了真实的世界,更懂自己,更懂他人,更懂市场,更懂商业的真谛。所以,感恩一切的困难;企业家精神在烈火中淬炼,我们变得更加富有远见卓识,更加务实,更加强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