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母亲河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儿女、孕育民族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要保护好母亲河,“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今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正式印发,对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对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增强生态意识,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推动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
一、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做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江河,亲自擘画确立、推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加强河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真挚深厚的江河情怀。
曾经一段时期,受资源禀赋条件限制、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等影响,我国部分河湖开发利用率过高、生态用水被挤占,出现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问题,河湖健康生命遭遇严重危机,海河流域甚至一度“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为做好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大文章,2022年以来,水利部全面排查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研判问题成因,深入分析论证,综合考虑河湖对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修复迫切性,选取了首批88条(个)母亲河(湖)开展复苏行动。通过坚持不懈抓节水、抓调配、抓修复、抓改革,靶向施策、精准施治,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断流26年的永定河连续5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断流40年的滹沱河连续5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华北明珠”白洋淀连续7年平均水位保持在7米以上,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潮白河、泃河、南拒马河等一大批曾经断流多年的河流都恢复了通水,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今年,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的西辽河干流全线水流贯通,这条断流27年的母亲河迎来了复苏。
二、抓节水,实现“还水于河”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同时过度取水、浪费用水的现象比较多,超出河湖承载能力,损害河湖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强调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母亲河复苏,节水是前提和关键,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推进流域区域地表、地下可用水量确定,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逐步压减河道外不合理用水。比如,漳河流经山西长治、河南安阳、河北邯郸,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沿河用水激增,河道径流量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通过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明确漳河水量分配份额,以此控制漳河沿河各区域用水总量,并动态监控沿河取水情况和重要断面过水情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取水行为,保障漳河生态用水需求。2023年,漳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重现“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的勃勃生机。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主要目标,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以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持续推动母亲河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形成有利于保护河湖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近10年来,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我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0.7%、53.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6提高到0.580,非常规水利用量提高到250亿立方米以上。
三、抓调配,实现“补水于河”
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水利部大力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排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性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具有控制性地位和功能的调蓄工程为“结”,融合建设省市县级水网,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提高河湖承载能力。
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等一批大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通过调来更优质的水资源满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减少对当地河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并为河湖补充更多水资源。自2014年12月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820亿立方米,有效增加了受水区可利用水资源,通过置换和回补地下水等综合措施,受水区累计压采地下水81.39亿立方米,其中利用汛前富余水量对工程沿线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补水量达120亿立方米,改变了华北地区等受水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湖缺水等形势。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黄河以北707公里曾断流百年之久。自2022年以来,水利部统筹调度多水源对京杭大运河实施贯通补水,已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发生多次干淀。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通过打通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入淀河流通道,强化河流互联互通,改善淀区补蓄水条件,精准做好本地水、再生水、引黄水、南水北调水“四水”统筹利用,大力实施白洋淀生态补水。截至2024年底,累计向白洋淀补水74亿立方米,白洋淀水面面积保持在250平方公里左右,再现了“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盛景。
通过开展复苏行动,断流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已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对沿岸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图为2025年3月18日,京杭大运河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段,满载货物的船舶有序行驶在航道上,水上运输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人民图片 陈红/摄
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科学谋划省市县级水网“纲、目、结”,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衔接和互联互通,有序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优化市县河湖水系布局,发挥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为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水利部大力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实践。比如,作为先导区之一的山东省加快建设现代水网,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统筹解决防洪保安、供水灌溉、河湖生态等问题,为齐鲁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绿色动能。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级水网输水能力达到125亿立方米,实施重点河湖湿地生态补水9.08亿立方米,大汶河连续3年不断流,位于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四、抓修复,实现“通水于河”
河流的生命标志是水流,解决水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水利部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地上地下,根据不同河湖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情况、生态保护问题及治理需求,“一河(湖)一策”强化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
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河湖生态流量是指为维系河湖基本生态功能和敏感生态保护对象状态稳定,需要保留在河湖内的流量(水量、水位)及其过程,它是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控制河湖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水利部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组织制定了171条跨省河湖、546条省内河湖生态流量管控目标,实现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全覆盖,2024年纳入评价的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8.6%。西辽河干流自1998年以来常年处于断流状态,针对具体问题,在复苏行动中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确定西辽河干流郑家屯等3个控制断面和红山水库等12个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目标,精准调度流域干支流水库,统筹做好河道整治、径流塑造、生态泄流等工作,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今年春季,抓住西辽河冰雪消融、河道冻土未化水量损失小的窗口期,实施西辽河生态补水,推动干流水头不断向下游延伸。4月10日10时,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
近年来,水利部会同京津冀晋等流域各地,扎实推进永定河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新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和各方协同配合,永定河再现生机活力,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图为2025年6月2日,以永定河为主要水流的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美景如画。 人民图片 孙慧军/摄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把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永定河是京津冀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1996年开始断流。2021年以来,水利部坚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恢复为主”模式,加强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根据河流自然水文律动规律,建立春季多水源补水、夏季洪水资源化利用、秋季补水储冰结合、冬季蓄冰保水的多手段调度,开展大流量脉冲试验,结合河道整治、疏浚、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河道实现近自然演变,促进水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成为母亲河复苏行动治理样本。
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泉是地下水水位的“晴雨表”,泉水复涌是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直接表现。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水利部统筹采取“节、控、换、补、管”措施,2024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较2018年分别回升了3.19米和8.46米,北京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以及河北邢台百泉实现复涌,河北邯郸黑龙洞泉保持稳定出流。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水利部会同地方在流域实施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煤矿禁采限采等措施,2023年断流29年的山西晋祠泉实现出流,2025年3月水位创复流以来新高,“三晋第一泉”再现“晋祠流水如碧玉”的景象。经过综合治理,根据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结果,全国地下水超采量较2015年上一轮划定结果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
五、抓改革,实现“秀水长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做好的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母亲河复苏,必须坚持依靠制度、强化法治。
坚持依法保护治理河湖。近年来,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颁布实施,对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作出法律规定。水利部持续完善配套制度,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健全流域水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提升水行政执法效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河湖保护治理。2023年,水利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推动水事秩序明显好转、河湖安全持续改善。
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水利部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哺育着新疆近一半的人口。20世纪50年代以来,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逐年减少,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面临合拢风险。水利部门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明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重要断面下泄流量目标,多目标统筹兼顾、多措施精准优化、多点位协同发力,先后组织实施了25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累计输送生态水量102亿立方米,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有效改善。
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我国河湖众多、水系复杂,复苏母亲河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水利部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强化流域、区域层面河湖长制工作协作机制,协调、调度和监督解决河湖管理难题。省、市、县、乡、村五级共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七大流域召开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部署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签发省级总河长令具体安排,保证了各项任务措施有效落实。
数字赋能河湖保护治理。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构建河湖保护监测预警响应机制,支撑水资源配置与河湖生态需水保障、母亲河复苏监测与成效评估。积极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河湖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要素、连续性、长时序监测,及时获取有水河长、水体面积等关键指标,动态掌握补水情况,支撑补水成效评估。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水利部将坚持不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更显著成效。
来源:求是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