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近年来,铁路部门坚持国家铁路、人民铁路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铁路在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推动“四网”融合、站城融合发展,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打造了一批绿色生态、便捷出行的智慧交通枢纽,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擦亮了城市“窗口”,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武汉东站
四网融合 绿色出行
武汉东站整体外形酷似太空梭。彭琦 摄
位置: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简介:该站于2022年8月建成投用,是“中国光谷”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外窗口和门户。
8月12日,武汉第四大铁路客运车站——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东站迎来开通运营三周年。
6时32分,银紫色的S8601次“新城快线”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开往大冶北站。车厢内,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工作的岑先生深切感受到了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步伐。“我在武汉工作,爱人和孩子在黄石。3年前,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一趟。武汉东站开通运营后,往来武汉、黄石两地更方便了。”岑先生开心地说。像岑先生这样“坐着火车上下班”的人,在武汉都市圈愈来愈多。
武汉东站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加速形成了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新格局。3年来,该站累计发送旅客382万人次,成为助力武汉“1+8”都市圈发展的强劲引擎。
作为武汉的城市枢纽,武汉东站在城市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快轨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战略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该站临近武汉三环线,位于鲁巷城市副中心与光谷新中心之间,承担武九铁路、武九高铁以及武冈、武咸城际等线路列车开行任务,还接入武汉地铁2号线、11号线及快速公交BRT等,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换乘、高效衔接。“四网”融合发展,形成“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推动人流、物流便捷流通,构建起武汉东西南北“四向拓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远远望向武汉东站,好像一个巨大的太空梭,车站以“科技、未来”为主题,象征着凭借科技腾飞的“中国光谷”,整个造型如璀璨星河中的太空飞船,满眼的科技时尚元素。
踏入武汉东站,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一座城市花园。他们积极倡导使用清洁能源,车站地下空间通过通风井实现自然通风,减少了空调设备的使用,降低了能源消耗;利用天窗和采光井等设施,引入自然采光,让地下空间更加明亮,减少了电力照明的使用。广场地面采用透水砖铺装,并设下凹侧绿地、下沉绿地,设置雨水调蓄池,达到了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要求。干旱季节,储存的雨水又可以用于广场的绿化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停车场设置了37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鼓励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2024年1月,该站首开“新城快线”列车,正式开启武汉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目前,借助该站这个强大的交通枢纽,武汉都市圈内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更加顺畅,构建起一个繁荣发展的都市圈。
我们公司总部在武汉光谷,在花湖站附近设有工厂,有些员工需要每天两头跑,在武汉东站坐车到花湖站很方便,城际铁路、“新城快线”列车都是不错的选择。鄂州、黄石、黄冈、咸宁都是公司重要的市场,便利的出行对于公司进一步做强做优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旅客蔡先生
宝鸡南站
城市窗口 文化地标
宝鸡南站候车室内,青铜器艺术品不时吸引旅客驻足观赏。郭膺魁 摄
位置:陕西省宝鸡市
简介:该站于2013年12月投入使用,是“青铜器之乡”的亮丽名片。
8月6日上午,一场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湛蓝。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南站的北广场,何尊青铜器雕塑熠熠生辉,展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宝鸡南站是宝鸡市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张名片,许多人从这里开始走进宝鸡,认识宝鸡,它是展示宝鸡市城市建设成果的一个美丽窗口。”宝鸡南站站长马鸿昌介绍。
宝鸡南站建筑造型上完美结合了周秦高台式建筑和古典屋顶、廊柱,营造了依附大地、拔地而起的雄伟气势。青铜古典纹饰在建筑立面由中间向两侧延伸展开,表现了宝鸡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
2012年11月28日,宝鸡南站工程动工建设。2013年12月28日,伴随着徐兰高速铁路西宝段开通,宝鸡南站投入使用。2017年7月9日,徐兰高速铁路宝兰段接入宝鸡南站。
开通运营10余年来,宝鸡南站早已融入宝鸡市的发展建设之中,全力擦亮宝鸡这张“青铜器之乡”的亮丽名片。
在宝鸡南站候车室西侧,摆放着何尊、父辛爵等青铜器复制艺术品,在东侧展示了宝鸡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旅客纷纷驻足观看、打卡拍照。
近年来,宝鸡南站加强与地方文旅部门沟通联系,联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春运、暑运、节假日等重要时段,推出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营销宣传活动,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形象,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宝鸡南站积极响应宝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他们完善志愿者服务站点、母婴候车室等设施,用好“服务用语,助力宝鸡马拉松等赛事运动员出行,帮扶重点旅客乘降,为宝鸡市创建文明城市增光添彩。
为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宝鸡南站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他们在安检仪进口处加装除尘刷,及时清除旅客物品上的灰尘;加长安检仪传送带,畅通安检流线。此外,他们还在候车厅安装智慧互动屏,将座椅扶手进行升级,实现免费充电、小游戏等功能,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
作为西安局集团公司管内的一等客运站,宝鸡南站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2万平方米,站场共计8台14线。为给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该站在站内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花园和小菜园,并对站前广场进行绿化,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有力展示了铁路窗口良好形象。
通化站
山水灵韵 智慧枢纽
通化站的候车大厅空间宽敞,设施先进。刘呈茏 摄
位置: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环通乡长流村
简介:该站于今年6月开通运营,是沈白高铁沿线规模最大的站房。
6月30日,苍翠连绵的长白林海间,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新通化站正式开通运营。智能设施与创新设计,生动诠释着站城相融、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为旅客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
作为沈白高铁沿线规模最大的站房,这座地处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的通化站,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候车室可同时容纳1500人,且配备了6站台14条线路,是集高铁、普铁和长途客运、公交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站。
从空中俯瞰,通化站双曲线的银色屋顶,好似旖旎山水的立体剪影。这座承载着山水灵韵的建筑杰作,有一个跳动着绿色智慧的“中枢大脑”。物联网传感器如同遍布车站的神经末梢,实时捕捉着每一度电的消耗、每一滴水的流转;AI算法则化身“智慧管家”,依据客流量、光照和温度,动态调节照明亮度与设备运行功率,实现能源管理的毫厘之精。
“这套‘智慧大脑’系统,让能耗管理从粗放走向了精细,为车站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运营奠定了坚实根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站项目副经理赵毅介绍。“AI人脸识别+智能行李检测”使安检效率提升50%以上;候车区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所有车次的关键信息——车次、状态、检票口、预计时间等一目了然,为旅客提供着精准、高效的指引。
“刚进站还有点摸不着方向,跟着标识走,很快就找到检票口了!”初到通化站的旅客李女士对“无感导航”赞不绝口。
除科技赋能的硬实力之外,通化站内还蕴藏着无数人性化细节,无障碍通道确保行动不便人士畅通无阻;候车大厅中央的“情暖山城”服务台不仅配备了自助车次查询机,而且还提供轮椅、老花镜、急救药箱等应急物品,让旅客的旅途始终浸润着暖意。
通化站以盎然的绿意与智能的脉动,携手旅客,共同奔赴更美好的远方。
通化站特别敞亮,空调温度刚刚好,走几步就能看到绿植,看着就有活力。候车室内还有一些微景观的打卡地,等车的时候逛逛这些,一点不觉得枯燥。
——旅客陈静
青岛机场站
空铁联运 无缝中转
青岛机场交通枢纽呈灵动的“海星”造型。张汝峰 摄
位置: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B1—B2层
简介:该站于2021年8月9日投入运营,是山东省首座地下高铁站,实现高铁、地铁、高速公路、飞机等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
青岛海边,胶州湾畔,有一个综合交通枢纽,飞机在地面起飞降落,高铁列车、地铁在地下停靠,多种交通工具交织,旅客实现“零换乘”。
从空中俯瞰,这座交通枢纽呈灵动的“海星”造型。在飞机场的地下,设有山东省首座地下高铁站——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机场站,这里不仅是济青高速铁路的关键节点,而且串联起地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多维交通网络,为旅客打造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
青岛机场站是环胶州湾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节点,助力胶东半岛实现了打造高水平交通行业区域合作平台的战略构想,推动形成了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接日韩、西联黄河流域的半岛大交通体系。
自2021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青岛机场站成为连接青岛城区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重要纽带,缩短了城市与机场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了青岛市内“一小时”环城行,推动融入山东省内“两小时”交通圈。
“坐着高铁赶飞机是我出差的常态,特别方便。”家住济南的杨鑫说。他经常需要往返境内外出差,乘坐高铁到青岛机场站只需要1个多小时,极大缩短了路途时间。
青岛机场站因建造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地下而得名。乘客可乘坐高铁、地铁、汽车到达机场,下飞机的乘客也可在青岛机场站乘坐高铁,前往省内各地。
旅客乘高铁下车后,不用再次安检,便可乘坐青岛地铁8号线。青岛地铁8号线贯穿青岛主城区,将青岛机场站与青岛北站、青岛站等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城市核心区域紧密相连。
8月3日,“云上啤酒节”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幕。综合交通中心(GTC)区域精心设置了青岛啤酒文化互动体验空间,让途经机场的旅客也能感受到青岛国际啤酒节的热烈氛围。
空铁联运是航空运输与铁路运输协作的一种联合运输方式。青岛机场站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楼下楼上”的区位关系,实现了高铁、飞机“门到门”的无缝中转,旅客全程室内转乘,不仅缩短了转乘时间,而且提升了出行体验。同时,该站还推出“首乘服务”。第一次坐高铁换乘飞机的旅客,通过12306服务电话提前告知或向车站工作人员说明首乘需求后,他们会提供“首乘手环”。旅客佩戴手环,可实现铁路、机场与部分航空公司“互认”,相关工作人员会提供主动问询、主动指引等服务,解除旅客后顾之忧。
针对空铁联运模式下国际旅客较多的情况,青岛机场站提供了许多与其他高铁站不同的服务项目,在进站口、售票窗口设置2台翻译机,提供英、日、韩等多语种翻译,方便国际旅客办理业务;将无线网络覆盖到高铁集散厅区域,便于归国旅客无国内电话卡时连接无线网络,满足网络购票、扫码支付等需求。
穿山越海,联通世界。从这座地下枢纽出发,高铁线路延伸,一个个城市在铁路网络的支撑下焕发新的生机。
青岛机场站开通运营后,非常方便,我从潍坊北站乘坐高铁40分钟到达青岛机场站,不用出站就可换乘飞机。
——旅客朱国荣
两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广珠城际铁路广州南至碧江区间。夏力文 摄
绿水逶迤,青山万重
铁龙驰骋,纵横神州
铁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并驾齐驱
共绘生态绿色发展新画卷
策划:张依 郭彤彤
文字:次少杰 周凯 宁玉琳 蒋悦 周道刚 王梓杨 张佳豪 刘乐乐 孙运斌 陈浩 张汝峰 宋嫣然
编辑:孙晓远
实习编辑:徐静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