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公路建设与养护遇上智能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在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高速集团”)建设与养护现场,无人机技术的创新应用给出了答案。从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以下简称“张官高速项目”)的建设工地,到G0422武深高速浏醴段隆兴坳互通高边坡养护工程现场,载重无人机凭借高效、安全的运输能力,攻克了山区高速材料运输和高边坡养护材料搬运难题,让施工与养护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在山区高速建设中,材料运输向来是“老大难”问题,张官高速项目便是典型代表。该项目整体桥隧比达63%,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狭小,其中隧道高位消防水池的修建尤为艰难。由于水压要求,高位消防水池需建在山体最高处,与主线路面的相对标高差最大达87米。若采用传统运输方式,需开挖山体、修筑便道,不仅耗时费力、增加成本,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张官高速项目创新性引入“载重无人机”设备。该无人机单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50千克,能精准吊装钢材、模板、工具、养护材料及水箱组件等主要建筑材料,1小时的运载量即可替代人工、机械1天的工作量,往返山脚与山顶施工区域全程仅需4分钟。无人机的应用不仅攻克了高坡度运输的技术难关,更大幅降低了人力与机械成本,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不仅是建设领域,在高速养护环节,无人机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优势。近日,湖南高速集团株洲分公司嘉树管理所在G0422武深高速浏醴段隆兴坳互通高边坡养护工程中,首次引入无人机运送养护材料,用“空中物流” 破解了高边坡人工搬运的难题。高边坡养护因坡陡、路险,一直是公路养护中的 “硬骨头”,人工搬运材料、工具不仅耗时费力,安全风险也极高。此次投入的无人机单次最高可承重150千克,仅需两分钟便可将养护材料从地面送抵30米高的作业点,以往需要3~4人合力搬运半小时的材料,如今无人机“一键起飞”便能轻松完成。
“以前扛着材料爬坡,累得气喘吁吁不说,脚下打滑都得捏把汗。现在无人机直接把材料送到手边,我们只管专心干活,太方便了!”现场养护人员的感叹,道出了科技赋能带来的切实改变。
从人工巡检到智能监测,从传统施工到科技赋能,无人机在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中的成功应用,是湖南高速集团推动交通建设科技化、智能化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持续探索与应用,湖南高速集团将不断用科技为道路寿命“续航”,为公众出行“护航”,让每一公里征途都充满科技温度。
公路圆桌会
《中国公路》杂志社旗下公路交通决策类信息分享平台。公路交通领域重磅政策发布、企业改革、人事任免及热门话题讨论。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识别小程序
即可订阅2025年杂志
编辑:李贝贝
校对:闫可欣
审核:谢博识 苗挺节
来源:湖南高速公路
转载请在文章前面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行业资讯传播平台,《中国公路》(高速版)杂志话题交流、编读互动平台。
长按可关注并标星
觉得文章精彩,点个在看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