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神东矿区,一条特殊的“河流”正在地下奔涌。它不是黄河的支流,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暗河,而是由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13座煤矿矿井水经过三级处理后形成的生态活水。这些矿井水曾被视作生产过程的“副产品 ”,如今正通过113公里的灌溉主管道,在沉陷区滋养出548平方公里的绿洲,书写着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生动篇章。
走进神东大柳塔煤矿井下水处理厂,智慧水务系统的可视化界面实时跳动着蓝色数据流。67个计量终端将矿井水位、水质等信息同步传至智慧水务管控平台,无数个二级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网络如同水脉神经,精确监控着每天1万余立方米的用水节奏。
“我们的矿井水处理链藏着三个‘黑匣子’。”大柳塔煤矿污水处理厂生态环境管理组王国强指向厂区模型,回用水系统通过V型滤池实施初级过滤,一级超滤与反渗透如同精密筛网实现脱盐净化,产水氟化物含量锐减至0.8mg/L;膜浓缩系统搭载专利树脂除氟装置与多级纳滤技术,将浓盐水层层提纯;最终在蒸发结晶系统中,MVR与冷冻结晶器协同作业,使氯化钠纯度达煤化工一级干盐标准,硫酸钠品质跃居A类一等品。这项集成管式膜除硅、纳滤分盐等12项核心技术的工艺体系,每日将3.2万立方米矿井水处理至优于地表Ⅲ类水标准,真正达成废水零排放的生态闭环。
哈拉沟煤矿的生态转型故事尤为动人。站在观景台俯瞰,曾经因采煤塌陷形成的300亩洼地,如今被改造成阶梯式生态湿地。处理后的矿井水经水平沟自流灌溉系统,沿着等高线设计的PVC半管缓缓流淌。该矿总工程师算过一笔账:每年回用的500余万立方米矿井水,可支撑哈拉沟沉陷区生态灌溉区的植被灌溉需求,植被覆盖度由64%提高到66%,成活率由90%提高至95%。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生态治理区灌溉树木
翻开神东《水资源管理办法(2024版)》,从水资源的规划与配置、取用水管理、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四个方面构成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令人瞩目。该制度创新性地将用水指标分解到月度考核,与组织绩效直接挂钩,倒逼各矿井形成“计划—监测—考核”闭环。2024年数据显示,神东13座矿井原煤水耗均优于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标准。
“我们正在打造‘煤—水—生态’协同发展的神东范式。”生态环境管理中心水资源管理科郭瑶说道。通过取水合规管理、用水智能调控、排水分级处理、再生水生态反哺的四维体系,为黄河流域工矿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图为哈拉沟煤矿副井生活污水厂车间
夕阳西下,哈拉沟煤矿沉陷区的智能灌溉系统再次启动。喷灌臂划出的水雾中,新栽的樟子松幼苗正在抽芽,与远处轰鸣的采煤工作面构成和谐共生的画面。在这片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上,每滴循环再生的矿井水都在诉说一个真理:当科技创新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黑色煤海也能绽放碧水蓝天的时代芳华。
作者乔娜 雷鸣哲 苗钰 董博文 金淑峰
编辑:张莹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