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科科技创新10大成果专栏
针对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立体渗漏、矿井水害威胁与资源化利用低效等多重挑战,以“安全开采-生态保护-资源循环”三位一体协同管控为核心理念,研发了矿井水资源全周期综合管控技术。通过融合水文地质模型、智能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研发了集矿井水量质动态预测、水情水质多源数据耦合监测、水资源分级分质调配于一体的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矿井水资源的协同管控,为西部典型矿区提供了矿井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智能矿山》2025年第7期“中国煤科科技创新10大成果专栏”
第一作者:董书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矿山水文地质学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一级首席科学家,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矿山水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孙越崎能源大奖、杰出工程师奖等荣誉,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E-mail:dongshuning@cctegxian.com
通讯作者:乔伟,博士,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安全生产专家,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批“菁英双百人选”,陕西省矿山水害智能防控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骨干,主要从事矿井水害防控与计算机技术应用。E-mail:qiaowei@cctegxian.com
作者单位: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引用格式:董书宁,王皓,苗贺朝,等. 矿井水资源全周期综合管控系统平台研发与应用[J].智能矿山,2025,6(7):35-39.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免费下载阅读pdf全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矿山智能化建设进展
我国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煤炭开采导致水资源流失问题严峻,高强度开采引发的顶板裂缝网络发育造成地下水渗漏,严重威胁矿区水文循环系统;矿井水排放带来的盐离子污染、悬浮物超标等环境问题,加剧了西部干旱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传统矿山水文地质研究多关注水灾防控,对矿区水资源问题研究较少,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矿区水资源综合管控问题,无法满足国家“双碳”目标下,绿色矿山建设及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亟须构建集水害防治、水质保障、资源利用于一体的关键技术及智能化综合管控体系。立足国家“三水统筹”战略、聚焦矿区水资源战略,基于“防-治-用-管”综合技术,围绕矿井水量水质动态预测、水文地质信息监测和水资源调配综合利用3项关键技术,开发并集成矿井水资源全周期综合管控系统平台,实现了矿井水从灾害防治到资源管理的全链条技术升级,矿井水资源化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矿井水资源化关键技术
矿井水量水质动态预测
1.1 水量水质动态预测技术
(1)工作面随采过程涌水量动态预测模型
基于采动顶板垂向重力释水和侧向径向补给叠加,构成工作面随采动态涌水量的行业共识,提出工作面随采动态预测2阶动力系统计算模型为
式中:为垂向重力释水模型;为侧向径向模型;为重力释水初始涌水量;为径向补给初始涌水量;为重力释水过程衰减系数;为径向补给过程衰减系数;为t时刻工作面推采距与采宽的比值;为动态稳定涌水量。
为进一步开发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涌水量随采动态预测模型,选取典型矿区,挖掘式(1)中参数主控因素,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与可测量的水文地质、采掘活动等有关的数学关系为
式中:1-41-41-4为多元线性回归各参量的相关系数,具体数据通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获取;为残余水头;H为裂带高度;为推采速度;为初始推采距;为单位涌水量;为含水层厚度;为重力给水度;为预疏放水量。
(2)采空区残余涌水时变动态预测模型
我国部分矿井采空区涌水量占比已达到矿井涌水量的50%~70%,成为主要的矿井涌水量构成。通过大量采空区涌水数据统计,发现了涌水量随时间呈现指数衰减的动力学现象,据此,提出涌水量一阶动力系统衰减时变模型为
式中:为回采结束工作面密闭形成采空区后的t时刻涌水量;为采空区涌水最终达到的动态稳定涌水量;为采空区形成初始时刻涌水量;为采空区涌水量衰减系数。
(3)矿井开拓涌水量动态预测方法
矿井井巷开拓过程某时刻动态涌水量,主要由采动工作面、采空区残余涌水、局部涌水点以及巷道掘进滴淋水组成,其中局部涌水点和巷道滴淋水一般较为稳定,矿井涌水量动态预测主要关注采动工作面和采空区残余涌水。根据上述涌水量采动距变2阶动力系统模型、采空区时变1阶动力系统模型,给出某时刻t,即可进行叠加预测。
(4)矿井水水质动态预测模型
对于矿井水中某离子组分或污染物组分随时间变化的预测,主要考虑2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矿井采动工作面、采空区残余涌水及掘进滴淋水各部分涌水量占比,以及不同来源涌水水质本底值(一般较为稳定)。据此,提出了矿井水典型污染组分比拟预测模型为
式中:Pt为计划采工作面的矿井水中典型污染组分的浓度;1t2t3t分别为老采空区、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占总涌水量的比例;分别为老采空区、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矿井水中典型污染组分浓度。
1.2 水量水质动态预测系统
(1)矿井涌水量动态预测模块
基于涌水量采动距变2阶动力系统模型、采空区时变1阶动力系统模型、掘进巷道滴淋水过程,以及矿井井巷开拓涌水量动态组成,集成开发了矿井多级涌水量动态预测模块,实现了矿井总涌水量预测的精准分解与占比分析,矿井涌水量预测模块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矿井涌水量预测模块界面
(2)水量水质耦合水质预测模块
以矿井水中典型离子组分水文地质比拟预测方法为基础,利用矿井多尺度涌水量预测结果,以及不同涌水单元典型例子组分背景数据,集成开发了采动工作面、工作面采空区以及井田尺度矿井水水质预测模块,实现了矿井涌水量和水质预测方法的耦合,矿井水质预测系统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矿井水质预测系统界面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在线监测
在矿井采动过程中对涌水量水质动态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线监测,支撑水资源综合管控。研发了导水裂缝带“井-地”微震与电阻率协同监测,主要对矿井水资源和导水通道的监测与动态识别方法。多空间(顶板含水层、井下水仓和沟渠等)监测的全场景多参数主要包括水量、水位及水质。
2.1 顶板导水裂缝带耦合监测
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研发了微震监测与电阻率成像融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技术及采集系统,适用于煤安认证要求的高速光纤信号解调设备及配套的数据软件,替代传统的煤矿动圈检波器,实现煤矿井下高湿、高瓦斯环境的微震信号的采集与实时传输保存,主要具有3方面优势,导水裂缝带监测及顶板损伤区域划定如图4所示。
图4 导水裂缝带监测及顶板损伤区域划定
(1)多源数据同步采集:利用时间同步技术实现多台解调仪表的数据同步采集,采集对象主要包括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波长、加速度值。
(2)智能数据处理:开发了基于反演算法的异常数据融合算法,进一步提升了裂缝带发育识别准确率。
(3)可视化分析平台:构建三维裂缝发育动态模型,可实时为导水通道演化过程。
2.2 水量水质全场景在线监测
研制了1套符合GB 3836.1—2021等煤安标准的适用于煤矿地面矿井水、地下水库矿井水、含水层地下水等各类水质监测场景的装置,矿井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具备4个方面的优势,矿井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及人机界面如图5所示。
图5 矿井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及人机界面
(1)多介质适应性:支持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矿化矿井水、酸性矿井水等6类监测场景的免试剂水质在线监测及分析。
(2)全参数感知:实时采集包括pH、ORP、浊度、电导率、水硬度、离子浓度、温度等在内的16项水质参数及设备运行状态。
(3)智能通信架构:采用RS485与以太网双通信模式,实现数据秒级上传与远程校准。
(4)便捷精准:具有多参数集成式一体化、外形美观、操作界面友好、安装操作便利、测量结果准确稳定等特点。
矿井水资源调配利用
3.1 矿井水资源调配技术
构建矿井水资源多目标分级分质优化配置技术。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矿区来水、用水及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矿区水量平衡-水质分级耦合模型;依照分级分质的矿井水利用原则,建立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优化算法求解;使用熵权-TOPSIS决策系统提供1组推荐方案集,依据方案集制定具体配水方案,矿井水资源多目标分级分质优化配置技术路线如图6所示。
图6 矿井水资源多目标分级分质优化配置技术路线
基于上述算法及模型,开发了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程序,程序为矿井水分级分质配置提供具体方案,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率,供需水量计算结果界面如图7所示。
图7 供需水量计算结果界面
3.2 矿井水三维数字孪生管控系统
传统矿井供排水系统设计主要依赖二维图纸和人工经验,难以直观复杂的地下空间结构,易导致管道布局冲突、排水能力不足等设计漏洞,且缺乏动态模拟能力,难以预测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响应。为解决此类实际问题,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开发出矿井水三维管网设计系统,实现4类核心功能,矿井水三维数字孪生管控系统界面如图8所示。
图8 矿井水三维数字孪生管控系统界面
(1)全要素三维建模:构建包含管网、设备、监测点的高精度三维模型,支持毫米级细节。
(2)动态模拟分析:模拟极端工况下的水流分配与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管道冲突与排水瓶颈。
(3)方案智能优化:通过遗传算法自动调整管网布局,使排水效率提升18%。
(4)虚实交互管控:实时同步监测数据,实现物理系统与虚拟模型的双向控制。
矿井水资源全周期综合管控系统平台应用成效
矿井水资源智能管控平台通过数据中台实现6类核心系统的无缝集成,构建了“监测-预测-决策-执行”的闭环管控体系,主要特点包括4个方面,矿井水资源智能管控模块界面如图9所示。
图9 矿井水资源智能管控模块界面
(1)数据层:整合地质、水文、工程等8大类120余项基础数据,建立时空数据库。
(2)模型层:部署32个专业模型与18种智能算法,支持在线模型训练与更新。
(3)应用层:开发包括GIS一张图、三维可视化、智能预警在内的12个功能模块。
(4)终端层:适配PC、移动端与大屏展示,实现多终端数据同步与协同管控。
矿井水资源全周期综合管控系统平台在西部某千万吨级矿区应用,实现了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安全风险可控化的协同优化管控。
结 语
研究构建的矿井水资源全周期综合管控系统平台,通过“机理模型+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矿井水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控,结合相关防治水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矿井水的治用综合协同。面向“双碳”目标下的智能矿山建设,未来将进一步融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全流程溯源,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矿区水系统的虚拟镜像,为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赵瑞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智能矿山》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ine
月刊CN 10-1709/TN,ISSN 2096-9139,聚焦矿山智能化领域产学研用新进展的综合性技术刊物。
主编:王国法院士
投稿网址:www.chinamai.org.cn(期刊中心-作者投稿)
联系人:李编辑 010-87986441
邮发代号:82-476
往期荐读
往期特刊
中国煤科特刊
陕煤集团特刊
神东专栏
重大进展特刊
露天矿特刊
理事单位特刊
红柳林煤矿特刊
创新技术特刊
创刊号
版权声明
本刊对已出版文章持有电子版、网络版及进行网络技术交流和与各网络数据库合作的权利,稿酬一次性付清,版权归本刊与作者共同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