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宋雨彤)
当地时间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从8月1日起将对进口的铜半成品和铜含量高的衍生品统一征收50%的关税。套利空间消失使得纽约铜价应声回落,单日暴跌18%,创1968年以来最大跌幅。特朗普政府试图重塑本土制造业供应链,却暴露了其铜产业的结构性短板。在50%需求依赖进口的现实情况下,高关税非但难解美国供应困局,反而将成本转嫁给本土制造业,并触发全球贸易流向的混乱重组。
关税政策精准打击半成品,暴露美国供应短板
美国此次关税设计具有“选择性打击”特征:第一,征税范围精准限定。仅针对铜半成品(铜管、铜线、铜棒、铜板等)和铜密集型衍生品(管件、电缆、连接器、电气元件等),而铜矿石、精炼铜、铜废料被排除在外。此举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冶炼业,同时迫使下游加工环节回流。第二,配套措施强化本土控制。要求美国产优质铜废料和铜输入材料中,25%须本土销售,未来比例还将提高。但现实矛盾在于,美国铜废料本土消化率已达40%。这意味着政策设定的初始目标反而低于现状,缺乏实际约束力。外界猜测如此设定可能是旨在将既成事实“制度化”,为后续提高比例做铺垫,但这样做并未解决核心矛盾。第三,国家安全理由遭到质疑。美国商务部声称“进口铜威胁国防供应链”,列举战机、潜艇等对铜的依赖。然而,美国精炼铜年消费160万吨中多达80万吨需进口,本土冶炼产能不足(目前美国仅有3座铜冶炼厂,其中1座长期停产),年精炼产能约为89万吨,无法消化额外留存的废铜或精矿,导致原料积压而不是转化为成品。而新建冶炼企业周期长达数年,短期内难以替代进口。
全球供需结构的刚性缺口遭遇贸易扭曲
铜作为全球第三大消费金属(仅次于铁、铝),其供需格局原本已经呈现紧平衡状态,美国关税政策将进一步放大矛盾。从供应端看,矿山短缺与冶炼瓶颈并存。根据全球约17家矿企规划,预计2025年全球铜矿净增量仅为17万吨,远低于2024年的52万吨,主因智利、秘鲁老矿山减产及非洲新矿投产延迟。冶炼环节同样承压,铜精矿加工费(TC)跌至-40美元/吨,冶炼厂勉强依赖硫酸副产品收益维持运营。美国关税豁免精炼铜,使智利、秘鲁等精炼铜主产国意外受益,但征收半成品关税将导致加拿大每年15万吨铜材出口面临成本壁垒,被迫寻求销往其他市场,进一步影响全球铜供需平衡。从需求端看,供不应求叠加成本抬升制约产业升级。电动汽车(用铜量为燃油车4倍)、数据中心(单项目耗铜万吨级)等产业推动铜需求年增长幅度达2.3%,超过供应增速。美国本土制造业中,关税将导致建筑(电线)、汽车(零部件)、电子(电路板)三大领域成本直接抬升,尤其是数据中心建设可能因铜半成品价格波动而延迟,拖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进度。
铜产业链受到冲击将导致成本传导与贸易重构
上述关税政策将造成美国制造业陷入“成本陷阱”和全球贸易流向被迫重构这两个后果。前者的表现一是短期囤货潮后遗症。7月初特朗普释放征税信号后,美国进口商抢购囤积精炼铜,推升纽约铜价单日大涨13%。但最终政策却豁免精炼铜,导致囤积的精炼铜被迫折价转售,贸易商损失惨重。表现二是下游行业被动承压。美国本土缺乏铜加工能力,关税推高了铜半成品进口成本,但是却无法激励国内投资(冶炼厂建设需5年以上周期),而下游制造业成本激增可能迫使产能外迁,这与特朗普倡导的“制造业回流”目标背道而驰。美国电缆制造商、汽车零部件等企业面临两难,未来要么改用本土高价铜材,要么承担50%关税。无论何种选择,成本终将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削弱美国产品竞争力。后者的表现一是美国铜产品供应链将重新调整。智利财政部长马塞尔在此次美国征收关税生效前的多次表态中,已明确传递了通过市场多元化策略应对风险的立场;墨西哥蒙特雷地区80%的铜线产能依赖对美出口,新关税直接威胁其生存,将使其被迫另寻出路。表现二是殃及北美区域协作。加拿大虽获精炼铜豁免,但铜丝、电缆等产品仍被征税,制造商可能减产以对冲需求萎缩。
美国铜关税政策的长期隐忧在于多边贸易体系再遭重创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先后六度动用“232条款”实施关税政策,以国家安全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此次征收铜关税将进一步冲击WTO多边规则,全球铜贸易从合作转向脱钩。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分割加速,呈现碎片化格局。另一方面贸易争端将会加剧,部分国家可能因此采取报复措施,以反制贸易壁垒。
总之,美国铜关税既暴露了其本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又强行割裂了全球铜市场。短期内,囤货潮退去后的精炼铜价格暴跌、铜半成品征收关税导致制造业成本激增已成定局;长期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需要为其铜产品重新寻找其他出口市场,北美铜产业链重组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当铜这一“工业血脉”的流动被人为力量扭曲,美国所追求的“供应链安全”恐将沦为代价高昂的自我设限,而全球经济则将在贸易版图的重构中步入更深的不确定性。
作者 周匀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五矿产业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免责声明
上述内容仅代表研究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研院观点和立场,并非给他人所做的操作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众号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导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Email: mr@minmetals.com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中查找“金属矿产”关注。主编:金志峰责任编辑:陈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