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防汛排险 交通行动 | 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紧盯薄弱环节 强化防范措施

防汛排险 交通行动 | 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紧盯薄弱环节 强化防范措施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是一年中防汛形势最复杂、最严峻的时期。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提前部署力量,压实安全责任,紧盯薄弱环节,扎实做好强降雨预警预防工作,进一步强化“响应、巡查、管控”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平安出行。

01 河南

整改一个问题 解决一类隐患

建立健全防汛“三图三清单”,组建594支、2.7万人抢险应急队伍,储备客货运车辆3459辆……在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前,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行业各单位开展防汛应急物资、装备、队伍排查清点,做好重点部位、重要路段防汛应急抢险力量预置。

配图·河南(2947463)-20250725103340.jpeg

当前,河南交通正深入开展汛期暑期排查整治巩固提升阶段任务,督促指导各地对后续发现的重大隐患建立台账、挂账销单,确保做到整改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隐患。

点名通报压实监管责任

自4月21日起,河南各地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四个统一”和“四查一指导”部署要求,全面开展汛期暑期专项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共发现一般隐患3.86万个,完成整改3.8万个,整改率达98.3%;发现重大隐患264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安委办牵头制定行动方案,梳理七大领域、31类风险隐患,制定151项防控措施;对未上报数据的49个市县、数据前后存在矛盾的18个市县、数据存在误报的13个市县、隐患自查排查不深入的58个市县逐一点名通报。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还成立9个巡查组,深入18个地市开展全覆盖巡查检查,对不放心、不托底的重点地区、部位和企业,以及被赋“红码”“黄码”的30家企业开展重点巡查检查。

提高灾害预警防控能力

为加强灾害防治,河南交通积极开展公路自然灾害风险“落图”叠加行动,即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的地质灾害点等数据,与公路路网图层叠加,生成风险路段清单,将高速公路路网灾害风险划分为3个类别、3110个管理单元。

河南制定“两水三港八库八桥”水路重点部位防范措施,对全省162艘载客30人以上的客运船舶安装智能监控系统。聚焦城市轨道交通防淹设施及排水系统,排查问题隐患19项;邀请科研院所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专家,组成2个督导组,深入郑州、洛阳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汛期安全运营督导调研。

河南交通运输部门持续加强雷达、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逐步扩大地质灾害高风险路段的监测范围,采取“人防+技防”手段,提高灾害预警防治能力;综合运用无人机抵近巡查等手段开展公路巡查,持续做好夜间排查,以及重要点位的驻点值守和预警“叫应”,确保汛期路网安全畅通。

02 北京

确保防汛责任到点到人

近期,受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影响,北京市短时强降雨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系统做好防汛准备、隐患排查、巡查值守、应急抢险等工作,保障城市交通“生命线”安全畅通,全力守护市民平安出行。

北京市交通运输部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防汛指挥机构,将全市480处下凹式立交桥、2846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478个轨道交通重点部位及25项在建公路工程,全部纳入管理清单,逐一明确防汛应急责任人,确保防汛责任“到点、到人”。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修订完善2025年防汛应急预案及配套手册指令,明确职责任务,编制重点下凹桥“一桥一预案”、轨道重点站“一站一预案”及防汛抢险力量预置方案,为一线提供科学操作指南。同时,建立覆盖各区及行业企业的防汛通信网络与线上指挥平台,优化视频会商机制,精准发布出行提示与极端天气预警,畅通市民热线诉求渠道。

地铁方面,北京交通提前排查清理沿线易倒伏物体,做好异物清理工作,全覆盖封堵地下空间渗漏点位,及时补充地铁站口防汛沙袋和挡水板,盯紧站口、洞口,防止雨水倒灌情况发生,重点地铁站与排水集团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排水联动支援。

降雨期间,地铁地面、高架区段停止自动驾驶模式,改为人工驾驶模式运行,并提示驾驶员做好露天区段瞭望,确保运营安全。早晚高峰期间,地铁线路将根据客流变化适时延长高峰运力投放时间,做好市民雨天出行保障工作。

公交和道路客货运输方面,北京交通严格督促一线驾驶员落实行车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大风强降雨天气安全驾驶规范;地面公交早晚高峰根据客流量灵活调整运力,及时做好场站周边及地铁大客流车站的运力支援工作。

强降雨期间,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干部职工下沉一线,与交管、排水、属地联合巡查值守桥区;建立市区两级交通运输、自然资源、水务部门风险研判会商机制,提升地质灾害和区域流域风险预警“叫应”能力,做到快速响应。

03 湖北

强化雨前雨中雨后巡查整治

烈日当空,正是路面病害处置的黄金期。在湖北254省道荆州市公安县石子滩段,洪湖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南平养护站工作人员正精细修复沥青路面。70分钟后,一个近2平方米的路面坑槽修复完成,公路恢复正常通行。

今年进入梅雨季以来,湖北陆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公路致灾影响较大。湖北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强化雨前雨中雨后巡查整治,持续摸排公路安全风险点,重点针对易受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路段,长大桥隧,临崖临水、连续长大急弯陡坡等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易受洪水冲击、河流高边坡等建设施工区域,强化重点巡查,做到排查整治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湖北交通运输部门抢抓突发事件发生“窗口期”,牢牢树立“隐患就是事故”意识,根据降雨的强度、时长和地质条件复杂路段研判,通过政警路企“一路多方”巡查,加大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科技巡查应用力度;加快公路安全数字化转型,打通省、市、县和高速公路省、路、站等各类系统平台壁垒,提升公路安全领域监测感知和告警拦阻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

为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湖北交通运输部门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工地和一线,严查现场施工和质量安全保障措施执行情况,对落实安全风险管控不力的企业,坚持严管重罚,通过纳入“黑名单”和取消资质的方式,加强建设单位内部安全监管。

此外,湖北交通运输部门持续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研判,根据红、橙、黄、蓝不同气象预警等级,进一步细化完善分级分类预警“叫应”措施,加强监测调度,闭环落实预警叫应“传递、督导、反馈、验证”工作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和值班值守,工作人员根据天气预报和防控重点,做到主动提醒、主动督促、主动调度,确保汛期暑期安全风险管控到位。

04 河北

“电子管家”实时监测公路沿线

307国道是一条连通河北和山西两省的交通大动脉。微水桥是307国道跨越冶河的重要桥梁,每年汛期,冶河的水位都会上涨,历史最高水位几乎与岸堤齐平。为保障微水桥在汛期的安全运行,入汛前,河北省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为其安装了技术性监测预警系统。

配图·河北(2944984)-20250725103317.jpg

“我们在大桥的主梁和桥墩等关键点位,安装了光电挠度仪、裂缝计和倾角仪等前端监测设备,它们就像24小时在线的‘电子管家’,能够监测大桥的运行状况。一旦大桥出现异常,就会向市级监控中心发出报警信息。”石家庄市公路服务保障中心应急中心工作人员杜玉鸣介绍。

拿倾角仪举例,该设备的预警值分为3个等级,当桥墩倾斜角度达到2.31度时,系统会发出一级预警;倾斜角度达到2.64度时,系统会发出二级预警;倾斜角度达到3.3度时,系统会发出三级预警,同时启动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并通知省级监管平台。

在微水桥上,只见一个声光报警装置安装在大桥入口处,红蓝色的灯珠组成显眼的警示灯,提示牌上还有一个“停”字。“当达到三级预警值时,这个声光报警装置就会启动,提醒车辆及时停车。”杜玉鸣说。

目前,石家庄市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础设施技术性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全市已部署91处监测点位,覆盖73座桥梁、9座隧道、9处边坡,实现了对公路沿线重点桥梁、隧道、边坡结构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评估与预警报警。

据介绍,该系统集成AI视频设备、倾角仪等高精度传感器,可全天候采集结构健康数据,并结合智能算法分析,及时识别突发风险并发出预警信息。此举改变了传统人工巡检与定期检测的被动模式,显著提升了养护效率与精准度。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系统可实时反馈关键部位的运行状态,助力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保障能力。

05 江西

高频雷达给河流装上精准“标尺”

“以前巡查桥梁水位要往返100多公里,现在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吉安西管理中心(简称吉安西管理中心)养护人员一边展示着手机上的软件界面一边说,这套新投入的雷达水位监测系统,让高速公路防汛工作从“跑断腿”变成了“指尖查”。

往年汛期巡查中,养护人员需往返多座桥梁监测点,暴雨天气更要冒险作业。浮子式水位计易受水面波动影响,数据存在误差,难以及时发现险情。今年主汛期前,吉安西管理中心创新引入雷达水位监测系统,为所辖的泸水大桥等重点部位安装防汛“电子哨兵”。

据了解,这套监测系统的核心是高频雷达水位计,它通过发射雷达波测量水面距离,就像给河流装上精准“标尺”。相较于浮子式水位计,高频雷达水位计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即使在暴雨环境下,可靠性仍能保持在99.7%。而且,该水位计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式,不受水面杂物干扰,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有效降低人工巡检的风险。借助配套的小程序,养护人员可以随时便捷查看水位数据以及历史曲线值等信息。

预警“叫应”功能是该系统的亮点功能之一。系统融合上游水位实时数据,通过设置多级水位阈值,超限时自动触发预警,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养护人员手机端,同时通过小程序发出提醒。

今年6月下旬的一次瞬时强降雨中,系统提前18小时发出洪水预警,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收到预警,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统筹调配人员和物资。”工作人员说,该系统还能实现多级联动,将监测数据实时共享至应急指挥中心,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在联合防汛会商中,雷达监测数据已成为研判汛情的重要依据。

来源丨中国交通报

责编丨慎蕾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