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穿越国内最长“海底天堑”!这座隧道取得新突破

穿越国内最长“海底天堑”!这座隧道取得新突破

图片

图片

日前,随着最后3米岩体被精准爆破,胶州湾第二隧道3标项目成功穿越我国在建工程最长海底断层破碎带——f13海底断层破碎带,标志着我国在超长跨海隧道建造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图片

胶州湾第二隧道是连接青岛东西两岸的“超级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工程线路全长17.48千米,线路最深点距海平面115米,采用钻爆+盾构组合施工工法。其中,中铁隧道局承建的胶州湾二隧3标项目全长7094.5米,为海域段钻爆法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需穿越包括f13断层在内的大规模断裂带、石化码头区及多段高风险破碎带,施工存在“四极”难题:

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碎裂岩、中风化破碎花岗岩等多类地层,围岩张性裂隙广泛分布,施工难度大。

极度敏感的建造环境

隧道最大埋深115米,顶部海水水压极高,周边地层导水通道密集,不良地质隐蔽性强,超前预报难度大,突泥涌水事故一旦发生难以控制。

极高要求的建造质量

面对高水压、无限覆水、不良地段广布、海水腐蚀隧道结构等特殊施工条件,项目必须以过硬质量避免塌方及突水事故,并严格保证工程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极端恶劣的服役环境

胶州湾海域钢筋混凝土腐蚀源浓度较高,工程建成服役后存在“多离子、大水压”海水腐蚀的耐久性考验。

f13断层带作为我国在建工程穿越的最长海底断层破碎带,全长560米,是项目施工任务中地质最复杂、环境最敏感的施工段之一,也是工程关键控制性节点,素有“海底天堑”之称。“四极”难题在f13断层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挑战,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技术人员日夜不断探索攻关,创新性地构建了由“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数智赋能严控风险”“安全监测扫除隐患”“动态注浆稳定围岩”组成的“四位一体”综合穿越技术体系。

图片

依托“四位一体”综合穿越技术体系,项目团队在院士专家指导下,运用智能技术与安全监测系统,高效靶向排除地质风险;持续优化支护参数、增加格栅拱架,保障初支与围岩稳定;创新应用三臂液压凿岩台车钻孔、膜袋制浆、智能制浆系统等先进工艺,显著提升注浆效率与效果;实施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等动态注浆方案,有效规避开挖面突泥涌水风险;通过综合运用注浆加固、工法改进等技术措施,成功将隧道沉降控制在毫米级精度范围。

在多重技术优势的助力下,项目团队逐步克服了“四极”难题,历时270天终于成功穿越f13断层破碎带。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复杂海底断层施工成套技术标准,将为后续世界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图片

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是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5515+N”工程的第一个“1”工程和中心城区“七横九纵”高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青岛将进入“双隧时代”,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推动环胶州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胶东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END

执行主编丨李元、沈苏

责任编辑丨王雅玲(隧道局)

内容来源丨中铁隧道局

中国中铁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