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京哈高速改扩建如何实现“边施工、边通车”?

京哈高速改扩建如何实现“边施工、边通车”?

图片

图片

如需加入微信榜单,请点击↑↑↑

京哈高速公路是连接京津冀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黄金通道,承担着东北地区进出山海关80%以上的货运量。近年来,车流量由设计之初的日均2万辆猛增至12万辆,特别是绥中至盘锦段,多年来超负荷运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三年前,辽宁省启动京哈高速公路绥中至盘锦段(又称“沈山线”)改扩建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路基工程98.9%、桥涵工程99.8%、路面工程95.3%、隧道工程94.3%,北京方向双向五车道路面工程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已近尾声,正式进入通车倒计时。

项目最大亮点是——全时段采用的“边通车、边施工”模式,备受业界关注——交通量大、重载车辆比例高、改扩建里程长、分流路径少、全时段保通难、车道数量多……这么多的难题,如何解?

国内首个200公里以上长距离十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该项目启动以来共实施枢纽立交局部、全线封闭63次,利用封闭空窗期快速大规模应急抢修11次、快处快通拥堵事件4927次,实施快速救援17184起

项目全线长238公里,不到3年间,在保证常规施工、通行的同时,还承接如此多的“大战”,运营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攻坚克难的关键点在哪?“提级管理、扁平化指挥,至关重要”,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高速运营公司“)董事长王超认为。

为保障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完成,项目启动之初,辽宁省就成立了“沈山线改扩建工程项目交通组织工作协调小组”,辽宁省有关领导牵头,辽宁省交通运输厅、辽宁省公安厅、辽宁省应急管理厅、辽宁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沿线3市政府代表参加。2023年4月,各单位工作人员80余人,一起入驻设在锦州郊区的联合指挥中心,实施24小时在岗值班,集中办公。

监测受项目影响区域的路网运行,组织实施交通秩序管控方案,协调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采集、分析运行数据,研究车流量变化,研判交通拥堵趋势,开展特情事件指挥调度及业务督导……联合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平时”各司其职,“战时”联勤联动。

2025年春运期间,京哈高速K390处一辆货车突然发生自燃,导致北京方向断流。春运期间,车流量大,根据现场处置预判和车流集结拥堵情况,联合指挥中心立即协调公安交管、应急消防、交通行政和日常养护等成员单位,按照春运保障专项方案要求,果断启用“中分带活动开口+北京侧施工区域拼宽路段”应急保通预案,迅速集结多支队伍开展协同处置。这次事故中,3000余台车辆被疏导,有效规避了长时间、长距离的交通拥堵,以及极易发生的重大次生危害。

“黄金救援体系”覆盖全线

在日均车流保持不变,通行能力变弱、运营条件变差的情况下,“边通车,边施工”的沈山线上,交通事故量、交通拥堵事件与拥堵时长却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改扩建期间,未发生一起严重恶性交通事故。

这在项目联合指挥中心常务副指挥李晶石看来并不意外,“一方面,改扩建期间车辆行驶速度下降,事故风险必然降低。另一方面,覆盖全线的、高效运转的‘黄金救援体系’起了极大作用。”

这套救援体系中,25处依托收费站与新建路基布设的救援驻点,将救援半径压缩至9公里372名专业救援人员携同169台装备全天候值守,保证救援及时;累计投入1.38亿元打造的“快处快通”机制,带动特情响应效率实现质的跃升。

面对现有施工导致的通行受限难题,高速运营公司创新组建了7支“免锚固护栏闪电抢修队”,破除路障桎梏,使救援力量可直抵核心险区。针对桥梁顶推、深基坑作业等9类高风险场景,制订了“一案一策”专项处置方案。“3分钟接警、5分钟出动、20分钟抵达、15分钟客车救援、40分钟货车脱险”的“3、5、20、15、40”救援目标,是救援队伍的“铁律”。

高效、专业、迅捷的应急救援工作,成为路畅人安的“稳定器”“压舱石”。

打造应急抢修养护新模式

在保通状态下,进行旧路面养护作业,一直是让业界“头疼”的难题。像沈山线这样在大流量保通的前提下,高强度养护作业更是难上加难。

难题当前,辽宁高速人“应用新材料、实施新工艺、拓宽新思路。”王超介绍说,“我们打造了一整套应急抢修新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加强养护资金、政策和管理协作等方面的保障,将路面坑槽修补和路面规模化维修进行捆绑招标,将“小修快补+专项维修”结合起来;冬春季节车流量小时,进行“反季节坑槽修补”,实现“错峰养护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压缩施工时间,“天亮即作业”,在中午车流高峰期前完成工作,减少涉路施工导致的车速减缓;加强病害维修工艺控制,舍得用“最好的”养护机械设备和维修材料,提升病害维修质量,降低同一地点再次维修的概率。

三年来,在养护作业方面高速运营公司累计投入1.7亿元。其间,全线开展了10次夜间集中养护施工和1次二转三阶段“空窗期”20天的集中养护作业。

在沈山线改扩建这场硬仗中,养护工作已超越了传统的修修补补,跃升为保障交通大动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核心免疫系统”,构筑起保通保畅的根基。

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优化,沈山线既实现了“边施工、边通车”,也实现了物理扩容和智慧扩容的双提升,形成了一套应用在我国高速公路改扩建工作中可借鉴可操作性极强的“辽宁经验”。

推荐阅读

来源:辽宁日报

责编:苗挺节

校对:闫可欣

审核:余大鹏 谢博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点个在看 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