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第三十四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2025年度茅以升科技教育学术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作为活动议程之一,7月12日,《中国桥梁技术史》新书首发仪式举行,众多桥梁界专家、学者、相关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桥梁史诗的亮相。这部凝聚了几代中国桥梁人梦想与心血的巨著,历经岁月淬炼,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与公众正式见面。
《中国桥梁技术史》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高振宇共同为新书揭幕。
秦顺全在新书发布会上致辞。他深情讲述了《中国桥梁技术史》成书背后的故事,从编纂的缘起、过程中的艰辛到最终的成果呈现,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桥梁事业的赤子之心。秦顺全说,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桥梁技术史,是几代桥梁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早在1964年,茅以升先生与梁思成先生便联名提议编写《中国桥梁史》,后因时代条件所限未能即刻实现。1978年,茅老先生再次组建团队重启编纂工作,虽仅完成《中国古桥技术史》,但桥梁人续写历史的决心从未动摇。直至2012年,《中国桥梁技术史》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这不仅使老一辈桥梁专家的夙愿得偿,也为当代桥梁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总结历史、学习前人、继往开来的好机会。《中国桥梁技术史》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启迪未来征程的智慧灯塔。从早期学习借鉴,到如今自主创新引领,中国桥梁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秦顺全院士在致辞中还分享了关于未来桥梁技术发展的三点思考:在创造更加高效的桥梁结构方面着力,精准规划 “力” 的传递路径,提升桥梁结构性能和效率;在不断提升桥梁品质方面加力,注重环保、驾乘人员感受、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等,实现结构景观一体化;向 “人工智能” 借力,利用相关技术对桥梁建造进行赋能,重构建桥技术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高振宇表示,出版社团队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打磨书稿,在众多专家的审阅支持下,使得这部巨著得以顺利出版。未来,出版社将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推广该书,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卓越成就。
新书揭幕后,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何正友、中南大学副校长何旭辉、长安大学副校长陈建勋、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晓光、桥梁博物馆馆长成莉玲上台,秦顺全,高振宇将凝聚心血的精装版书籍赠予他们所代表的单位。
生动展现中国桥梁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的宣传片,为发布会营造了浓厚的历史与科技氛围。
第三十四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汪芳进作为“建造师”奖的获得者,上台领取了获奖证书。
书籍介绍
《中国桥梁技术史》全书分为古代篇和近现代篇两大部分。古代篇上下两卷,以唐寰澄老先生的书稿为基础,在继承茅老《中国古桥技术史》的基本思想、思路和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之后30余年考古的新发现和考察、调研的新成果。近现代篇分为基础、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五卷,由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李军堂,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宗余,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亚东、教授沈锐利和中铁大桥局高级顾问、桥梁绿色与智能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潘东发等五位主编领衔,经过12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选取了众多代表性桥梁工程实例,展示了中国近现代桥梁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创新成果。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刘佩娅
文字成莉玲
图片|罗 冈
【相关推荐】
致敬榜样!中铁大桥局6个先进集体获中国中铁党委表彰
战高温!他们在热浪中铸就大国工程
甬舟铁路最新进展!世界第一高海中桥塔上塔柱在约200米高空“牵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