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煤炭价格再次深度下行,煤炭企业应该吸取前两次煤炭市场大幅波动的经验教训,转变思维,苦练内功,破除行业“内卷”,协同“化危为机”,一起迎接风雨过后的彩虹。
转变思维
第一,坚定对行业发展的信心。笔者在《煤炭市场三次大幅波动的差异》一文中展望:“本次下行后,煤价大概率也会触底后逐渐反弹回升”,行业的“春天”还会再来。从需求端分析,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后期,加之国际能源形势错综复杂,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巨大能源安全保障压力;从供应端分析,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着煤炭是最丰富、最经济、最安全、最可靠的能源,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难以被替代,加之煤炭不仅是燃料,还是重要的原料,清洁利用和转化技术已经并将持续进步,必须做好煤炭这篇文章。
第二,不做“熬冬”者,“冬泳”练就御寒本领。“熬冬”者,对“冬天”的判断是“短冬”,态度是被动地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策略是“熬”。“冬泳”者,对“冬天”的判断是“长冬”,态度是主动跃入冰水中寻求御寒的机会和方法,策略是“练”。煤价的第三次深度下行虽已历时两年,在“迎峰度夏”煤炭消费高峰期,煤炭价格近期略有企稳回升态势,但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行业“春天”远未到来,煤炭企业仍需继续“冬泳”强身,破危求进。
第三,不做“躺平”者,“改变”寻求新生机遇。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老鹰的寿命可达七十岁,但百分之七十的老鹰在四十岁时就死亡了。因为老鹰活到四十岁的时候,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翅膀上羽毛长得很厚,飞翔非常吃力。这时只有百分之三十的老鹰,尽全力飞到山顶,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再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个一个地拔掉,最后用新指甲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经历痛苦、漫长的蜕变,重获翱翔蓝天的机会。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沿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改变是痛苦的,但改变是必须的。煤价深度调整情势下,企业要拒绝“躺平”,主动拥抱变化,主动变革,自我超越。
苦练内功
第一,苦练降本增效功。在供应宽松的大环境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坚持成本领先战略,大力推进降本增效。
一是推进控员提效。大力实施装备换人、技术换人、管理换人、机制换人,尽力控制用工总量。二是推进科技降本。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矿井技术诊断,找准技术降本的难点,理清科技降本的思路,坚持优化设计、优化系统、优化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管理。三是推进财务创效。统一协调办理存贷业务,加大资金集中度,盘活内部资金。优化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加大应收账款清欠力度,推广“代储代销”物资采购供应模式,加大产品市场直销比例,最大限度降低“两金”占用。认真研究国家税费政策,在煤炭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绿色矿山、去产能等方面最大限度争取政府奖补资金。四是持续“出僵治亏”,对亏损企业进行全面诊断,一企一策,制定亏损企业治理方案。畅通退出机制,让扭亏无望企业平稳退出。
推进降本增效,必须警惕两种错误观念:一种是“降低工资是降本增效首选措施”的错误观念,陷入为完成利润考核指标降低员工工资福利、引发员工消极怠工,效益进一步降低、员工消极怠工加重的恶性循环。另一种是“安全投入可以少投缓投”的错误观念,决不能为了压缩开支、降低成本,犯下安全生产投入“应投不投”“应提不提”“应用不用”“提而他用”的错误。
第二,苦练创新创效功。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方面持续创新,是因势应变、浴火重生的有效途径。
一是创新价值导向。实施价值创造理念,算清企业所占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扣除机会成本之后,是否还能创造额外价值,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经营行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实施重均量理念,把人均效率、人均效益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放弃以产量论英雄的惯性,引领企业向内涵发展转变。实施轻资产运营理念,以相对轻量化的自有资源充分撬动各种外界资源,尤其对非核心主业和投资风险较高的项目,通过轻资产运营引进先进技术、社会资本、专有人才和专业化管理方式,实现借力借势发展。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推进从挖煤、洗煤、卖煤的生产商向提供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转变。根据客户的设备和工艺特性,积极研发品质价格最匹配的产品,提供配煤优化服务,推进从卖产品向“卖配方”模式转变。从研究客户单一产品需求升级到研究客户的分类型产品需求,向客户提供某类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从卖产品向“卖方案”模式转变。发挥企业人员和技术优势,组建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推进从卖产品向“卖技术”模式转变。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集成运销、物供、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整合采购端与销售端资源,建立电商平台化体系,实现产融结合发展,推进从卖产品向“卖服务”模式转变。
三是创新运营模式。实施集约化运营,采取“一矿多井”模式,在矿井集中区域统一建设中央洗煤厂,避免重复建设。实施数智化运营,推进数据资产化、资产数据化,推动智能矿山、智能工厂、智能矿区建设。实施绿色低碳运营,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工艺,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研发并推广运用零碳负碳技术,建设绿色矿山、零碳矿山。实施轻资产运营,非核心产业和业务充分运用BOT、EPC等运作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源承担选煤、机修、后勤服务等非核心业务,有效减少资金、人员投入,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实施资本运营,有序推进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
第三,苦练深化改革功。大力推进企业改革,激发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产权改革激活力。重点围绕做强骨干企业、搞活中小企业、剥离劣势资产,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股份制改造,实现各类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产业重组提效率。以构建“专业化+区域化”运营管理模式为主线,稳步推进同质、同类产业和业务的整合重组,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优质资产集聚,创造协同效益。
三是借势借力求突破。在政府、央企、院校、银行等层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借脑、借智、借资、借财、借势、借力发展。
四是统放有度促协同。按照“统出合力、放出活力”的原则,科学设计集团管控体系。“统出合力”方面,统一营销,形成订货、计划、定价、发运、结算、市场布局管理模式;统一物供,实施大宗物资统一采购,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统一对外资源开发,一个主体对外,提升资源整合话语权。“放出活力”方面,把集团不必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坚决下放到位。特别是在煤炭销售方面,坚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建立市场与价格快速反应机制。
第四,苦练结构优化功。坚持煤基与非煤基并重、适度多元的战略,做强做优煤基产业的同时,有序发展非煤基替代产业,实现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巩固升级煤炭主业。一方面,依托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提升现有矿井安全应急管理水平、集约高效生产水平、智能化建设水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改变“抓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资源获取方式,集中力量获取储量大、煤质好、开采条件好的优质资源,办大矿井,建大基地。
二是有序布局煤炭转化项目。抓住国家鼓励煤炭清洁利用和转化的机遇,择优参与“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通道建设,推进“煤电油气化”“煤电路港航”等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优质非煤基项目。发挥煤炭主导产业战略掩护作用,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政策方向,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等比较优势,有序培育具有对冲煤基产业周期波动效能效应的替代型非煤基产业,但切忌跟风追新潮,避免过度多元化。
破除“内卷”
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但以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为特征的“内卷”,对行业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破坏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携手消除“内卷式”竞争,必须成为所有煤炭企业的共识共行。
第一,摒弃恶性竞争陋习。前两次煤价深度下行过程中,三种竞争思维是加剧企业和行业困难的重要推手。
一是“以量补价”。“以量补价”是煤炭企业应对煤价下行最为典型的错误选择,后果是大家都增加产量,加剧市场供需失衡、价格进一步下跌。煤炭企业必须理性安排煤炭产量计划,方能跳出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
二是“自杀式”低价竞争。越是价格下行,越有不少煤炭企业采取“自杀式”降价策略,以抢占市场份额,自身盈利水平下降的同时,造成行业整体利润崩塌。煤炭企业必须认清市场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斗争,树立“竞合”理念,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三是“同质化”竞争。“内卷式”竞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煤炭企业跟风投资、研发创新不够、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曾几何时,“煤电化”“煤电铝”“煤电建材”是众多煤炭企业的共同选项。最近几年,众多煤炭企业又一股脑地涌入新能源、新材料、铁水联运等新型赛道,形成了产品、产业严重“同质化”的局面。煤炭企业必须制定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第二,打造良性竞争生态。破除“内卷式”竞争,不是单项措施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单独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能够实现的,必须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良性竞争生态。
一是倡导主动加强行业自律。我国7家产量过亿吨的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占比超过45%,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份原煤产量占比超过80%。大企业要有大企业的担当,产煤大省份要有大省份的作为。在煤价深度下行时期,大企业、大省份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合理控制产量的责任,主动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煤炭行业“反内卷”公约,倡导合理利润率约束,建立信息实时共享平台,设立行业监督委员会,强化行业监督与调解,对模范遵守合理利润率约束的企业,在行业评优、行业重大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违反公约的企业进行调查和调解,情节严重者由行业协会通过媒体曝光其破坏行业生态的行为,纳入行业失信名单,限制其参与行业重大项目合作。
二是倡导“差异化”竞争。消除“内卷式”竞争的根本措施,是推动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根据自身资源、能力和外部发展环境,综合采取产品深度研发、产业链纵向延伸、新兴领域跨界融合、国际市场“差异化”布局、商业模式独特创新等措施,打造独特的产品、服务、产业、产业链、区域布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千企一面”的发展格局。
相关阅读
作者:卜昌森,作者为应急管理大学(筹)二级教授、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
版面编辑:刘玲玲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